塑造教师新形象

龙城琪琪 最后编辑于 2022-08-21 09:11:51
6955 1 7

暑期,为防止其他行业的非议,某地教育管理部门提醒教师不要在社交媒体上晒出假期出游的照片,笔者认为此举恰恰反映了目前教师形象的塑造滞后于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在社会舆论层面构筑饱满鲜活的教师新形象。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文化迅速发展,对教师的要求也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教育刚刚恢复,需要大量的教师力量投入到重建教育体系、为国家发展培养人才的重任中,此时有限的教师承担了大量的一线教学工作,抓紧一切时间倾力向学生传授知识,工作远大于生活,学生远大于家庭,精神鼓励远大于物质回报,众多教师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几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地辛勤教书育人,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以超乎人们想象的速度深入生活,知识爆炸、技术赋能,对教师的要求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而且更强调对学生自主发展的引导和创新批判能力的培养,广大教师在更新的教育理念下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寓教于乐,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和参与性,在与技术和社会的积极互动中形象更为饱满和鲜活,成为在工作之余依然有家庭、有生活的社会人。

 

但是,这种与时俱进的教师角色和形象的转变却并未获得社会广泛的认知。在信息化和网络化发展的背景下,社交媒体让人人都成为社会舆论广场上的“麦克风”,在人们可以自由发声的同时,谣言、假新闻、恶意营销等副产品也随之诞生,稍有不慎就容易对教师个人及群体产生污名化影响。教师一贯以来的社会地位和良好形象,我国一贯以来的尊师重教传统,在开放的网络社会和缺乏约束的网络匿名发言中遭受挑战,有必要在舆论层面对教师合理的个人生活予以社会支持。

 

对此,一方面媒体在报道教师、宣传教师典型时,应依据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及时调整对教师过分拔高的评价,避免脸谱化的圣人形象,将教师在工作中的角色与家庭、生活对立,这不仅会削弱教师群体的幸福感和教师职业的积极性,也容易导致社会对教师作为个体价值的忽视和批判;另一方面,包含政府、学校、家长和社会在内的教育网络应为教师提供充分的社会支持和良好的社会环境,让作为教育网络中重要一环的教师群体安心教书育人,避免遭受不合理的压力。


收 藏
分 享
表态的人
  • 江南一舟
  • 泉水涓涓
  • 菊满南山
  • 张秋生
  • 西江月
  • 月满西楼
  • 陆吾
发送

1条评论

  • 全社会尊重教师,教师也得自重。
    2022-08-21 09:26:50 0回复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