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平:記夢【4】

陈平 最后编辑于 2022-07-22 11:22:46
4391 3 3

微信图片_20220521195606_副本.jpg

图片描述

首页 > 生活随笔 > 百家悦读 > 陈 平:东坡前记

陈 平:記夢【4】

【原东坡前记】

作者: 陈 平 来源: 原创 

凤翔,古称雍州,因传说凤凰鸣于岐,翔于雍而得名。在凤翔任上,苏轼除了签署一局,兼掌五曹文书外,还负责着编木筏竹,东下河渭,供应皇家用木以及集运粮米、刍秣,就是牛马草料供给西部边防两大要务。此二要务均由服衙前役的百姓来义务完成,政府虽有优轻酬奖之名,其实不及所费百分之一。在运送途中,官物如有丢失,服役的百姓还要负责赔偿,许多人因此破产,而无力赔偿者则被投入牢狱,走投无路之下便有人选择远走他乡,甚至沦为盗贼。

上任伊始,苏轼就注意到了木筏水运带给百姓的沉重负担,他亲自去营中调查,了解到木伐之害本不至此:若在黄河渭河未涨水时,放筏操运,以时进止,就可无重费;造成现在这些危害的原因,则在于官府令不以时错误安排,在黄河渭河涨水期下令运木。

于是苏轼便对衙规进行了修订,使衙前可自择水工,按时令编木筏竹,从此衙前之害减半,改革衙前役可以说是苏轼步入仕途后,为民所做的第一件大事,使他在当地留下千古美名的一大政绩。

在凤翔,苏轼不仅留下了卓著的政绩,还疏浚了造福后代的东湖。当地人都说:苏轼为凤翔办过许多好事,但大多都是老祖宗受益,唯有这东湖的一池秀水,滋养了凤翔近千年的文脉,为地方涵养出众多饱学宿儒之士,也成就了众多传唱千古的精彩文章。扩建东湖,可以说是苏轼为凤翔做过的意义最为深远的一件好事。 

另外,关注民生,忧民所忧,喜民所喜,也是苏轼最让凤翔人感动的地方。原址在凤翔府,后被迁至东湖的喜雨亭,乃苏轼所修。

“喜雨”二字的由来,是大宋嘉佑七年春,凤翔久旱不雨,苏轼与陈太守一起前往太白山求雨,祭祷灵验,天降甘霖,解除大旱。正好,苏轼的亭子也刚建成,于是便欣然以“喜雨”命名,并写下著名的《喜雨亭记》。和喜雨亭一样,凌虚台原址也在凤翔府内,为太守陈希亮所建。

可以说,这位陈希亮字公弼的风翔府太守,是苏轼人生中第一位政治导师。军人出身的陈太守,习惯了严格的纪律,故要求下属也很严。凤翔的文武官吏对他都低头服从,可年轻好胜的苏轼就不愿屈从,故尔常常针锋相对。

苏轼最气陈太守的地方有三处:一是陈太守年龄大,常把他视为不太懂事的毛头小伙;二是陈太守不接见他;三是陈太守常删改他起草的公文。可苏轼也只有生气的份,因为毕竟是下级,所以对之也是没办法的。但是不久,他认为能出气的机会终于来了。

原来这位陈太守在官邸中修了一座高台,闲时就到上面观赏风景,也不知为什么,陈太守就叫苏轼写一篇要刻石留记的文章。

苏轼当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的,他想,这样既可显露自己的才华,又可在文中影射嘲弄下陈太守。所以在这篇《凌虚台记》中,苏轼大写今后高台垮塌后的情景,又暗讽陈老头子从来不了解城外山丘的景色等。

没想到陈太守读过《凌虚台记》后,居然不易一字,命人将其刻石镶嵌于台南。一直到后来两人分手后,苏轼才明白了陈希亮的苦心,随即写了一篇《凌虚台诗》,以此表达自己的懊悔之意和对陈希亮豁达气度的褒扬之意,从而化解了两人之间的恩怨。

而在六十四岁的陈太守不幸去世时,这位自称平生不为人作行状墓碑的苏轼,由于彻底了解了陈希亮的为人,担心陈希亮的事迹失传于后世,破例写下了《陈公弼传》。其中有一段:轼官于凤翔,实从公二年。方是时,年少气盛,愚不更事,屡与公争议,至形于颜色,已而悔之。语言非常诚恳,溢滿对陈公弼景仰之情。后人便将《凌虚台诗》加刻于凌虚台之北,一记一诗,南北呼应,为这二人的故事做了个最好的注解。

陈希亮公弼从进士及第开始,一生为官三十余年,先后任过知县、知州、知府、转运史等地方官,也曾到首都开封府及朝廷中任职。无论是在地方上,还是在京城为官,陈希亮总是嫉恶如仇,从不考虑个人的祸福进退,为平民百姓称颂,使王公贵人害怕,后因辛劳过度而逝世。

了解到他的人品政绩,尤其回味出陈太守的为人之正直,苏轼从内心对他产生极高的敬意。对古人谄媚死者的墓志铭,苏轼一直很反感,故不轻易给别人写墓志铭的,哪怕是皇亲王爷求他也不行。

他一生只写过七篇墓志铭,而每篇都有充分与特殊的理由。但是他却为陈太守专门写了墓志铭,而且除了司马光的墓志铭,这是最长的一篇,可见苏轼是不记仇的人,后来他与陈太守的儿子陈造成了终生好友。

苏轼在凤翔为官近三年,改革衙前之役,查决囚犯,赈济灾害,修筑东湖,为发展凤翔酒业呼吁奔走,这些都是苏轼为凤翔人民做的实事好事。可以说,凤翔是苏轼政治生涯的起点,让胸怀“致君尧舜”理想的书生,完成了从纸上谈兵到实战演练的蜕变。仕途的历练,让苏轼的政治主张开始走向成熟。苏轼在政论名篇《思治论》中,对时政进行了分析,认为当时的政弊在于治理国家没有计划,政策更迭,有始无终,然后从多方阐述了其治国要先定计划而后从事的主张。

在凤翔,苏轼还写了许多借古讽今,反对暴政的诗歌,如《石鼓歌》、《李氏园》、《和子由闻子瞻将如终南太平宫溪堂读书中》等。当政权利益与百姓疾苦发生矛盾时,苏轼就敢写诗为文,为民直言力争,这种刚直敢为的秉性一被激发,便不可收拾,影响其一生。

凤翔是苏轼文学创作的一个新起点,仕途为苏轼的文学创作开拓了更为广阔的视野,《凤翔八观》、《石鼓歌》、《太白山早行》、《王维吴道子画》等130余篇诗文和《喜雨亭记》、《凌虚台记》等名篇佳作,都成于凤翔之任上。

 

 


收 藏
分 享
表态的人
  • 陈平
  • 泉水涓涓
  • 张秋生
发送

3条评论

  • 当政权利益与百姓疾苦发生矛盾时,苏轼就敢写诗为文,为民直言力争,这种刚直敢为的秉性一被激发,便不可收拾,影响其一生
    2022-07-22 18:58:00 0回复
    0
  • 张秋生
    2022-07-22 18:56:30 0回复
    0
  • 泉水涓涓
    2022-07-22 18:56:11 0回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