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刀不能拍蒜”的张小泉背后:百年老字号的转型之困

常小觅 最后编辑于 2022-07-21 10:26:01
6719 1 3

近日,张小泉剪刀突然“火”了,起因是一起“菜刀拍蒜”事件。


7月13日,有新闻曝光一名网友使用张小泉菜刀拍蒜后菜刀断裂,结果在联系售后时,客服回应称“不建议使用菜刀拍蒜”,原因是专刀专用,该名消费者购买的菜刀是专用于砍和切的。

菜刀不能拍蒜.png

专刀专用,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既能趁机体现品牌自身的精细化生产理念,又能以此直接否认产品质量的问题。潜台词其实就是:不是刀不好,是刀用错了地方。


这么看来,菜刀不能拍蒜还真有理了?


其实,与其纠结于“菜刀能不能拍蒜”,不如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百年老字号应当做“小而精”,还是做“大而全”?


01 | “菜刀不能拍蒜”背后:百年老字号丢了工匠精神


从现实情况看来,张小泉属于后者。


2021年9月6日,张小泉创业板上市。同年,张小泉还成立了厨具厨电事业部集群以及家居五金事业部集群,该类目的销售收入当年达到2.27亿元,占公司总营收的30%左右。


能够把百年老字号做到上市,可以看出张小泉是有野心的。但“百年老字号”“刀剪第一股”的“野心”,似乎有些“走歪”了。


根据张小泉年报披露,2021年,张小泉全线上平台总曝光量超2亿人次,同比增长23倍。与此同时,张小泉营销费用不断攀升,研发投入却始终停滞不变。2021年,张小泉的销售费用为1.17亿元,同比增加41%;研发投入为2287万元,约占销售费用的22%。


数据是直观的。从张小泉对销售费用和研发费用的明显差异可以看出来,其运营策略更多是追求品牌知名度的进一步扩大,而非产品质量的深度提升。


甚至可以说,张小泉,走向了“工匠精神”的反面:不求“质”高一筹,但求名气更胜。


02 | 老字号转型之困:实力配不上野心


其实,对于想要“赚大钱”的企业来说,坚持“小而精”、秉持“工匠精神”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毕竟情怀不能当饭吃,盈利才是第一位的。


但值得关注的是,靠“小而精”做大的百年老字号,虽说转型迈向了更大的消费品市场,市场是更大了,盈利情况却并未水涨船高。


2017年至2021年,张小泉5年间营收翻了一番,但与此同时,净利润增长持续降速。张小泉的总营收从2017年的3.41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7.6亿元,然而从2019年至2021年,张小泉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增长一直徘徊在8000万左右。


可见,在张小泉“百年老字号”的光环下,其实面临着老字号转型的重重压力和现实矛盾:依靠“小而精”做不大市场,转型“大而全”又将面对“实力撑不起野心”的现实困境。


03 | 如何破局?


再回来看“菜刀能不能拍蒜”的问题。


事实上,“拍蒜后菜刀断裂”的问题,此前也曾发生过,而且是发生在国际知名厨具品牌德国“双立人”身上。当时,并未如此次一般掀起如此大的舆论。


原因为何?


有人分析说,因为张小泉顶着“中华老字号”的招牌,所以消费者默认它更懂国人的用刀习惯。表面上是拍蒜问题,实际上背后隐藏着中国人的烹饪习惯和生活理念。


这样的分析是合理的。而且,这一说法实际上也暗含着张小泉们转型的破局之道——消费者相信他们会比其他品牌“更懂中国人”。


这才是老字号的核心竞争力。无论如何转型,都不应丢了老字号“更懂国人”的这一根本。


回过头来,再看看张小泉总经理“中国人用刀方式错了”的论断,就显得有些可笑了。毕竟,消费者需要的是产品“懂我”,而不是改变自身使用习惯去迎合产品。


危机,是危险,也是机遇。根本上来看,张小泉此次面临的危机实际上是消费者的信任危机——“原来百年老字号,并没有我以为的那么懂我”。既知症结,就应对症施策。别再想着搞什么内卷式精细化刀具、国潮IP联名和抢占小家电市场了,赶紧推出一把能满足中国人“一刀走天下”习惯、能拍蒜能切瓜的菜刀吧。


注:文中部分数据来源于澎湃新闻、极目新闻、张小泉公司年报。


作者 | 三木

来源 | 觅渡新语



收 藏
分 享
表态的人
  • 竹青
  • 张秋生
  • 双桂女
发送

1条评论

  • 菜刀都不能用来拍蒜了 还算什么菜刀
    2022-07-21 11:01:45 0回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