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平:記夢【3】

陈平 最后编辑于 2022-07-21 09:39:41
4304 6 5

微信图片_20220627104332.jpg


首页 > 生活随笔 > 百家悦读 > 陈 平:东坡前记

陈 平:記夢【3】

【原东坡前记】

作者: 陈 平 来源: 原创 

确实,在大宋嘉祐二年三月十四日晚上,皇宫琼林苑发生的这幕让苏轼难以忘怀。他在给蒋之奇的诗中深情表达:琼林花草闻前语,罨画溪山指后期。岂敢便为鸡黍约,玉堂金殿要论思。

他是引用《论语》中记载: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详细讲述一位隐居者热情招待孔子学生子路的事情。以至后来的文人均以鸡黍饷客,表示对朋友知已的真挚款待。苏轼在这里引用鸡黍约,显然是指自己非常向往访游一下常州的心情。

已经酒酣耳热的蒋之奇,又从“苏常熟,天下足”这句俗谚谈起,尽情夸耀常州的人文儒风、学子们的出类拔萃,让有点微醺的苏轼听了摇了摇头,表示不信。蒋之奇笑了,他立刻站起来向临近几个桌子唱了个诺,随即就有一群人涌过来纷纷向苏轼敬酒。蒋之奇逐一向苏轼介绍:这几位是常州武进人胡宪臣、胡信臣、孙云、苏舜举、严勋;那几位是常州晋陵人丁騭、张思、胡象德、姚仲容、张臣;另外几位是常州无锡人……我与单锡乃常州阳羡,即宜兴人也。这些人的突然到来让苏轼一下子看呆了。他知道,秋试、殿考,乃大宋朝选拔国家人才的最高层次的考核,全国平均每个县都摊不上一名新科进士,可是就在今日的这皇家琼林苑里,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江南小城常州,居然一下子涌现出如此多的人杰,让他不得不折服,对江南这片文化厚土,心中顿时生出一种神秘的向往感。后来弄清,自唐宋以后,常州的教育事业已逐步发展,唐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李栖筠任常州刺史时便捕获盗贼,兴办学堂,倡行教化。

李栖筠(179-776年),唐代赵州(治今赵县)人,字贞一,幼孤,庄重寡言,喜读书,唐玄宗天宝七年(748年)中进士,任冠氏县(今山东冠县)主簿。因受宰相元载忌妒,出为常州 刺史。逢天旱,民死亡、逃荒者基多,李栖筠指挥百姓开渠引水,捕获盗贼,兴办 学堂,倡行教化,以政绩进银青光禄大示,封赞皇县子,赐一子为官。宋嘉年间的常州知州陈襄{1017~1080},还亲自巡视东南,督促办学。

王安石,庆历二年(1042)登杨镇榜进士第四名,。任常州知州时非常重视教育,他兴建学校,比较有名的书院有龙城、延陵、道南、龟山、东坡、青山、溪南、城南等。 另外还有府学、县学、义学等各种"植人"之所。

宋大观三年(一一○九年)合试天下贡士,一科三百名进士中,常州一地竟取五十三名,占六分之一还强,成为一时佳话,受到宋徽宗的嘉奖和赏赐,特赐褒诏曰:"进贤"。当时郡守徐申还专门"立进贤坊,旁植荣赐亭,以侈其盛。"所以南宋大诗人陆游也盛赞常州"儒风蔚然,为东南冠"。直至清朝,累代的教育事业都很发达,有"文教被于吴,吴尤盛于延陵"的说法。

人杰地灵,风华物茂,常州啊常州,看来不亲去耳濡目睹,便是我苏轼今生的最大遗憾啰! 心中陡然升起前去探访的冲动,所以虽属半醉之状,还是与蒋之奇当场定下卜居阳羡(宜兴旧名)之约。

不过世间的事,有时也确实难料到的,当苏轼与苏辙一起参加了琼林宴后不到一个月,即嘉祐二年的四月八日,家人突然报来他俩的母亲,年仅48岁的程夫人突然在老家病逝的噩耗。悲痛欲绝的苏氏父子三人,匆匆启程回四川眉山老家奔丧。归途中的苏轼整天浑浑噩噩,母亲的音容笑貌,打小对他俩谆谆教导的往事,尤其是在自己才10岁时,由于支持父亲苏洵游学四方抱负,母亲毅然担起教育自己与弟弟的重任,经常亲自对自己讲解四书五经、儒家的精典思想,讲解古今人士成败典故的情景在脑海不时盘旋。

譬如有次读到东汉史的《范滂传》,站在边上的苏轼听到母亲叹息,就对母亲说:我将来也会成像范滂这样的人,母亲您相信吗?

范滂,东汉未年的士大夫,他一生慨言直行,有表彰污浊险恶而能振拔自立、激世励俗的非凡志节,文风跌荡清峻,悲壮激越。

所以母亲一听他说就回答:你能成为像范滂这样的人,我就不能成为像范滂那样人的母亲吗?苏轼立刻说:娘,我一定要当个能英名留世的志士。母亲一听又高兴地说这才是我的的儿子呢。

回到家里见到母亲的遗容,作为长子的苏轼更自恃不住了,当场哭得昏绝于地,屡哀屡厥,情绪极其悲伤。

按照儒家道义,自己母亲去世是人生中的大事,即便官至宰相高位,也要辞官回来守丧二十七个月后方能再仕。过度悲伤的苏轼一直服丧在家两年多,期间虽然无心吟诗作文,但是平常除了读书,没忘练习书法或用心绘画。转眼便到大宋嘉祐四年(1059年)。

此年九月,服丧期满,已经24岁的苏轼与21的苏辙兄弟俩,在父亲的带领下,双双跪拜在母亲坟前辞行再次返京。十月初,父子三人携全家人登舟启程,行舟沿岷江经嘉州而下,然后入长江一路东行。

这年的苏轼刚添了儿子苏迈,初做父亲的他,心情格外欣喜,在船上与父亲、弟弟饮酒赏景,挥毫吟诗。

十二月八日,舟船抵湖北江陵驿。想起这一路上赋诗的兴致,苏轼就产生了一个想法:何不将这些诗句汇集成册呢?父亲苏洵与弟弟苏辙一听,非常赞同他的这个想法,所以后来苏轼特将父子三人在船上所作的诗文约100篇,收集成《南行前集》。

他们在荆州逗留了近一个月,于大宋嘉祐五年(1060年)正月初五走陆路向北,经襄阳、唐州、许州(今许昌)、尉氏,于二月十五日赶到汴梁,全家在城郊西冈租了座小宅院,草草安顿。

其实他们还在唐州时,25岁的苏轼已经被朝庭任命为福昌县主簿,因家事牵累未能去赴任。没想到来到京城不久,皇帝就下诏招求直言之士,但须经过考试后方能录用。

在欧阳修等人的推荐下, 大宋嘉祐六年(1061年)正月,苏轼与苏辙兄弟俩移居到怀远驿,开始专心攻读迎考。嘉祐六年八月二十五日,宋仁宗在崇政殿亲试所举贤良方正直之士,并且要求当场坦诚回答皇帝的极谏策问。因为苏轼所对的制策,令皇帝看了满意,所以被列为最高等的三等,苏辙为四等。随后苏轼被授以主管国家司法的大理院评事。

按照朝纲规定,新上任的朝庭司法界命官,必须要到地方上磨练三年,所以苏轼先被任为签署凤翔府节度判官。在去凤翔府就任前夕,苏轼在宜秋门旁购得南园一座,就将父亲及家人搬迁于此居住。在一切安排停当的嘉祐六年(1061年)十一月,苏轼便携妻儿一起赴陕西凤翔去任职了。26岁的苏轼,就是从凤翔这片黄土地上,迈开了他出仕的第一步。

 

 


收 藏
分 享
表态的人
  • 陈平
  • 泉水涓涓
  • 张秋生
  • 方块糖
  • 西江月
发送

6条评论

  • 西江月
    2022-07-22 09:28:39 0回复
    0
  • 李栖筠喜欢奖励善行,并不介意他人攻击自己的短处,为天下士人所推重。
    2022-07-21 21:54:48 0回复
    0
  • 李栖筠,(719-776年),
    2022-07-21 21:39:01 0回复
    0
  • 张秋生
    2022-07-21 18:48:35 0回复
    0
  • 方块糖
    2022-07-21 18:47:59 0回复
    0
  • 泉水涓涓
    2022-07-21 09:46:34 0回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