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给范志超画过一张炭笔肖像,头巾没过发际,眼睛大而清朗,不加粉饰,却是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出生在山明水秀的松江小乡村,这个被父亲取名“凤声”,被哥哥唤作“雅仙”的女孩却很叛逆果敢,小学毕业就逃出家乡,给自己改名“志超”。
褪去名字中娟秀之气的同时,似乎也预示了她的命运。早年她在景贤女中就读,接受新的思潮,师从朱季恂、侯绍裘,后来走南闯北,投身进步事业,是很多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和国共两党的不少高层人物都很熟悉。柳亚子视她为“三传弟子”。而从牯岭回上海的途中,茅盾给她起名“范云”,一个“云”字也道出她翩若惊鸿,飘如游云的脱俗和率性。
范志超晚年时照片
逃离家乡寻求独立
范志超出生在松江一个叫范家滩的乡村。父亲是中医,5岁时就教她识字。她更喜欢母亲,母亲虽是个有钱小姐,但没有一点娇气,温柔善良,吃苦耐劳,以前完全不会做的粗笨工作都努力学做。
母亲爱美的天性也很打动她。从母亲那手精致的刺绣女工活里,从她干净素淡的衣物上,从她房间里的摆设布局中,年幼的范志超接受到最早的“美的教育”。也是在母亲的力促下,她终于能欢喜地跟哥哥去镇上的小学念书了。
可毕业后,父亲执意要她留在家里学中医。她十分不情愿,看见同班同学毕业后就能外出升学,就无比羡慕。
于是,在小哥哥的帮助下,她偷偷地整理好简单的行李,在一个秋初的早晨,独自离家进城去,考上了松筠女子职业学校。母亲变卖首饰供她念书,她非常感激。家里原本还要把她许配给富贵人家当媳妇,也幸好有母亲暗中为她掩护。
但由于范志超在学校为一位遭遇不公待遇的吴姓女教师打抱不平,故最终没有拿到文凭。
回到老家的两个月,对她而言是度日如年,于是她再次私自离家,到上海窦隆医院学习看护。她知道,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独立,不依赖别人,更有力量拒绝父母的包办婚姻。
但还是因为直来直去的性格,她又一次“出言不逊”,得罪了院方,被勒令回家。
景贤女中思想革新
终于在机缘巧合之下,她进入了当时有“革命摇篮”之称的松江景贤女中。一大批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名人都和景贤女中有渊源,如朱季恂、侯绍裘都是范志超的老师,恽代英、肖楚女、邓中夏、沈雁冰、邵力子、柳亚子、陈望道、叶圣陶、杨杏佛等也都来开办过讲座。
范志超在这里接受着进步思想的洗礼,顿时感到如鱼得水。她知道学校的经费除少数校董捐助外,大多由侯、朱两位老师从家里“偷”拿出来的,或借债来的,因此格外敬重两位师长。
她回忆侯绍裘,说:“他确是位最起模范作用的共产党员。朴实诚恳、爽直乐观,吃得起苦,负得起重任。判断事情非常理智,大多数同学惧他,又爱他。”
有段小插曲,说侯绍裘曾在给她的评语里写过“思想出众,服装奢侈”八字。可其实范志超长年穿土布校服,与众不同的只是她是全班唯一剪了短发的女生,还在短发上别了一个蝴蝶结。
她去找侯绍裘“理论”,侯绍裘听罢她的话立刻豪爽地说:“我一方面只听了一些同学的批评,另一方面由于我不假思索感到你在班中有些不一样,因此我犯了观察不细致,断事不审慎的毛病,我的批评宣布收回。”老师的坦诚也让她尊师重道的意念加深了。
令人唏嘘的初恋
在上海海澜英文专门学校读书的时候,范志超认识了助教蒋丹麟(徐悲鸿发妻蒋碧薇的弟弟)。他们因为同样爱好英国文学而互生好感。两人开始通信。
从通信中范志超了解到,蒋丹麟的父亲蒋梅笙也就是范志超当时的国文老师,是清末的举人,他并不反对儿子与她来往,而蒋丹麟的母亲却不喜欢新潮好动,留着短发,经常参加社会活动的范志超,为儿子做主相中了另一位媳妇。
范志超看得出蒋丹麟在家中不够强势,她不愿因自己而使他与家庭不和,只好选择转学离开。
其实她转学后,蒋丹麟每星期仍去看她一次,书信照旧来往不绝。不过表面上出于维护各自自尊心的缘故,一致承认保持“永恒的友谊”。
后来,范志超因为要参加学生运动,或是搞社会活动,四处奔波,走南闯北,和蒋丹麟也就不再见面。
她容貌清秀,阅历丰富,再加上活动能力强,落落大方,在武汉工作的时候,追求者甚众。
比如年轻有为的爱国将领,后为中国农工民主党创始人之一的黄琪翔就给她写过一大叠情书。
还有瞿秋白的弟弟瞿景白也追求过她,瞿秋白就对小弟开玩笑说:在你没有把塌鼻子修好以前,还是不要急着追求范志超。但是这些人始终难以取代蒋丹麟在她心中的地位。
1949年5月5日柳亚子等恭谒碧云寺孙中山纪念堂(左起:余心清、范志超、柳亚子、郑佩宜、田家英)
五十多年踽踽独行
范志超曾追随恩师侯绍裘,在当时国共合作的江苏省党部中工作。后来,在何保珍(刘少奇前妻)正式介绍下加入共产党,在各地开展革命运动。
南昌起义前后,范志超去了菲律宾,后来因为答应了重病的父亲,与早期革命活动家、参加过南昌起义的董冰如保持过一段婚姻关系。
她在菲律宾办过报,也在美国做过家庭教师、中国驻美大使馆工作人员,由于她的工作出色,曾被杜鲁门总统太太邀请参加过茶会。
范志超的朋友廖静文回忆说,1931年初夏,范志超刚从海外归来不久的一个晚上,她在梦中哭醒。她梦到蒋丹麟穿着西服来向她道别,那种庄重使她有种不祥的预感!
第二天早上,她就去打听蒋丹麟的下落。果然不出所料,噩耗传来,1930年8月,蒋丹麟在庐山脚下的牯岭普仁医院因患肺痨去世!
而范志超为了忠于丈夫,此前知道蒋丹麟患病,也一直不敢去见他,以至于他最后一面也未曾见到……
接下来的一幕,使廖静文触目惊心,并且感动不已,几十年不曾忘记:范志超在白色的床单上,用红丝线绣了个大大的“念”字,四周绣了一圈心,组成了一个花圈,她每夜就躺在这个花圈上。(是一个“哀”字,廖静文记错了)
此后50多年,她一直保持单身,踽踽独行。
人们在松江的街头看到晚年的她,背已经驼了,但进进出出仍保持着一种与众不同的清高,齐耳短发一丝不乱,卡着一只素色发夹;总是穿着对襟上衣,黑色大裤脚管八分裤;脚上是一双方口带襻布鞋,拎着带大环的江南蓝印花布提兜,一副二三十年代女学生的扮相……
慷慨捐赠名画墨宝
范志超珍藏有徐悲鸿猫石图轴和齐白石篆书联,有人曾多次愿出高价索要,被其婉拒,1983年,范志超将这些珍贵文物捐赠给上海市文管会。
回忆起和徐悲鸿、齐白石两位画家的交谊,范志超说:“徐悲鸿1938年抗战期间我旅居香港,正遇先生亦赴港开画展,他去我寓处看我,就画了一幅《猫石图》赠我,我很珍惜它。以后我侨居菲律宾,又去美国等地,这件杰作一直陪着我。我于1947年归国,这幅画也跟我到了上海。”
在抗日战争以前,徐悲鸿亦有《喜鹊》《奔马》各一幅赠送给她,“那是他精力充沛期的佳作,可算是宝中之宝了。”抗战胜利后,徐悲鸿任北平艺专校长,特邀范志超去该校任教。解放后北平艺专改为中央美术学院。
1948年范志超在中央美术学院执教时,认识齐白石,当时他主动赠范志超一幅隶书对联,上联:莲花心地;下联:雪藕聪明。
赠书的时候,齐白石还颇为得意地说:“我还没有给别人写过同样的东西呢!这是你独有的。”
解放后,柳亚子先生看到此联赞不绝口,品赏之后认为应再有一幅中堂则更为雅致。
不久北京文艺界老人聚会于申隆饭店,席间亚子先生请齐白石先生再作一幅牡丹赠给范志超。后来齐白石果然送来一幅《牡丹图》。
“此对联于画同我相伴十多年,凡爱好画的亲友见了都说百看不厌。可惜这幅《牡丹图》和徐悲鸿的《喜鹊图》《奔马图》都在“文革”中被盗失了,现回想起来真是心痛呀!幸好这两件文物我东寄西藏才得以保存下来,总算万幸。如今我已老弱病残,总想及早适当地处理,所以我决定捐赠给上海博物馆,一则可供人们一起欣赏国宝,二来也了却我多年的心愿。”
1988年,范志超在松江患癌症去世。消息传到了北京,廖静文写下了:“情深意重,笔墨难以尽言”几个大字。
请询这一幅画家是谁?
这是刘伟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