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分钱高考午餐
无所求
就人类而言,造物主赋予记忆能力的善意,不仅仅是为了个体的生存和群体的延续,也是为了防止荒诞的背叛与深刻的堕落。譬如,四十五年前那顿5分钱高考午餐,至今留在我的记忆中。
不是因为那五分钱高考午餐有多惨,也不是“高考”午餐有什么特别的机缘,而只不过是“千年等一回”的机会(多少钱还真不是事),从而是浸润一生的莫大幸福,一种痛心刻骨的快乐。
一年级直读到六年级,加上“回原校复课闹革命”一年,都从不曾把“大”字和“学”字拼到过一起。到了初中,“大学”一词有机会进入我的“词典”,乃因为我们班化学老师是大学生,月工资高达50元,直令我们乡下毛孩咋舌。到了高中,老师们都是大学生,月工资50元的多闻了。
但直到高中毕业,我们也从没把“大学”和“自己的前途”联系起来过。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全国所有的大学都停止招生了。城里户口的高中毕业生去哪里,我们不知道。我们来自农村的学生,高中毕业后只有一条路,回农村种田。因此,那几年,“书读了有什么用”,一直在我们嘴边、耳畔、脑际徘徊;对“读书无用论”的革命大批判,也时常有针对性地进行。我们就在这样的氛围中,随波逐流地读完了高中。
我们回到农村,还有个好听的称号,叫回乡知识青年。父亲说,你们高中生,在过去要算半个知识分子了。知识分子要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我们回乡知识青年,要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当了两三年农民后,我感觉自己也是贫下中农的一份子了,似乎也有资格对新毕业的回乡知识青年进行“再教育”了。当然都是自言自语的,从没对别人说过。
但其时,部分大学开始招生了。不是从高中学校里招生,而是从工农兵中招收有实践经验的人上大学。高中生,初中生,小学生都可以,只要有实践经验就行。怎么评价实践经验呢?也就是说,谁有资格上大学呢?要靠由下而上的推荐。对于农村的农民来说,要靠贫下中农的推荐,其实是靠生产大队一级开始向上推荐。但大学招生的名额非常少,从县里分配到公社,公社就没法分配到大队了,就在公社一级解决了。公社解决的办法,就是把已经确定的名额,指定大队写推荐材料。
大队、公社推荐材料写好后,被推荐的人才有资格走进大学招生的考场,进行文化考试和选拔。最后录取谁,文化考试成绩是参考,实践经验包括政治表现最重要。所以小学生上大学的不算稀罕事,而且曾有一个交白卷的考生,也被破格录取,还因此成为大“红人”(相当于现在的网红)。当然,最后谁被录取上大学,决定权不全在招生学校,而在县一级。但考生政治材料要在最基层搞起,所以县里必须与公社协调,公社一级也就有了一定的话语权。
这样的招生办法,对我就是噩耗了。首先,大队里就很不可能推荐到我,因为恰巧大队书记的弟弟、大队会计的女儿,都和我一样,希望被推荐上。尽管大家知道,不是公社指定的推荐,根本就是充当分母的,成不了分子。但也有例外情况,公社有时也要与大队协调,你要我办理一份推荐材料,那么不妨再带上一份推荐材料,有用没用,说不定县里能找到人呢。
几年下来,我从没被“贫下中农”推荐过,从没资格走进过大学招生的考场。自己不服气,向上写人民来信。结果人民来信被转到公社、转到大队,大队书记找我父亲打招呼。父亲把我骂了一通,说我不识时务,给家里找麻烦。青春岁月,在迷茫无望中滑向身后,远去。
到了1977年秋天,听说大学全面恢复招生了,不是逐级推荐的才有资格走进考场,而是所有符合条件的人都可以走进考场;不是实践经验为主,文化考试仅作参考,而是文化考试成绩很重要。我有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这简直是“天翻地覆慨而慷”啊。不管他消息真假,我赶快复习起来再说。找不到复习资料,农村没有书店,就到城里去买,书店里也难买到。就去找我的高中老师,老师们帮我找了一些资料和习题,自己先做起来再说。
找不到书看,找不到习题做,那就急死人了。就凭自己的那套高中课本,有什么用呢?知道自己是农民,考不过城里人,但总要去拼一拼,无论考个什么玩意,只要把农村户口变为城市户口,扫大街、冲厕所都可以。幸亏我的老师们为我找到了不少复习资料,还有一个被成功推荐当了工农兵学员的朋友,也邮寄来一搭历年大学招生的试卷。我没日没夜地苦战复习,为自己想象中的前途奋斗,为隐隐约约的一线希望拼搏。毕竟高中毕业5年了,对于参加高考的资格,实在是望穿秋水。
传闻被证实,消息变通知,我是可以参加高考的!那一年考生可多了,从六六届起,直到当年毕业的高中生,都可以报名参加考试。所以先是公社组织预考,根据文化考试成绩排名,刷掉一部分考生。我有幸通过了预考,能够参加决定人生命运的大考。大考是县里组织,考场在县城,县城离我家有60多里路。当时我全部心思在复习,紧张得无以复加、无法形容,至于我是怎么领准考证的,怎么预先确认我在县城哪所学校、哪个考场、哪个位置的,现在一点印象都没有了。
印象深的是,去县城参加高考那天是阴天,有点冷。深秋里,天确是凉了,但感到冷是因为紧张。天没亮,我就骑着自行车上路了,确保在规定的时间之前步入考场坐定。那次高考题目难度与现在比,简直是小儿科,但对于荒芜学业多年的我们,依然是难的。考数学时,前面的基础题全部做出,有把握答对,后面的题目就越来越对付不了。特别是物理化学卷,翻开来就无从下手,两腿打颤,浑身直抖。
高考午餐不可能从家中带来,也不可能父母送来。交卷后便自己走出考场和校门,到街上就近找了小饭店。吃面条的话,有汤水,可以取暖,但时间等不起。于是花了5分钱,买了两个馒头,向饭店要了一碗热水,猛地啃起来,一会儿午餐就解决了,赶快回到考场,准备下午的考试。
高考完后,大脑一片空白,坚硬如石头,不能思考任何事情。能不能被录取,就听天由命了。不料我是第一批收到录取通知书,高考午餐算是没有白吃。那年大学共招27万人,录取比例相当低。
2022.5.9 2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