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回顾40多年来我与博物馆的故事,感慨万千。
上世纪80年代,我曾去过位于常州清凉寺的老常州市博物馆;上世纪90年代,我曾随常州市作协会员去淹城采风,参观过老淹城博物馆;为筹备90年代的《常州通讯》、2004年后《开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我还曾专程去常州梳篦厂调研,多次参观常州梳篦博物馆……
近年来,我与常州博物馆的“交往”日益频繁。2013年11月常州市博物馆学会成立大会、2019年7月19日第二届会员大会暨换届选举大会,我均到会参与;2021年,常州博物馆成为我的党员志愿者活动联系点,我不时为博物馆的杂志出谋划策,献计献策;2018年至2021年,我每次阅读《常州博物馆通讯》杂志,都主动第一时间给编辑部反馈和建议。或是打电话,或是到学术研究部编辑部对杂志或清样提出改进建议。
常州博物馆自1958年建馆以来,坚持以各种方式留存红色记忆。建党百年之际,常州博物馆特别推出“记录伟大历史——常州革命史料展”。听闻展品有校友瞿秋白的《常州中学校友会会员录》(省常中校友通讯录),我在2021年6月25日开展第一天就前往观展。当我来到柜前,指着面前的文创产品清楚地说出哪些是老产品,哪些是新产品时,一旁的工作人员很惊讶。其实没啥好惊讶的,我是常州市博物馆学会的会员,对常博已经熟悉得不得了。
常州博物馆创建60余载,集历史、艺术、自然为一体。目前馆藏文物、标本3万余件/套,其中国家一级文物51件、二级文物245件、三级文物3147件。良渚玉器、春秋战国原始青瓷器、宋元漆器、明清书画……一件一件国宝文物,一次一次观展经历,让我抚摸到了历史的温度,丈量到了文化的深度。
博物馆,历史文化精髓之地,记录着我们的不懈奋斗,展现着人类历史发展历程,蕴藏着厚重的历史文明,散发着浓厚的文化气息。常州博物馆,亦是承载常州本土人文历史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近年来,常州博物馆进步不小,如果表扬点评一下,特色有三:
一是知名度不断扩大。2017年常州博物馆成功晋升为国家一级博物馆,2021年第一季度“中博热搜榜”全国热搜博物馆百强榜常州博物馆名列第26位,可喜可贺。
二是常州博物馆的志愿者工作有亮点。近5年常博在志愿者工作方面做得很好,队伍建设和活动组织等方面,都走在了常州志愿者组织的前面。
三是学术研究深入。近年来,常博曾举办多场全国性学术研讨会,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发行、常州博物馆编的《常州文博论丛》也深受读者喜爱和欢迎。
常州博物馆在传播弘扬常州本土文化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从40年“交情”出发,笔者以一名普通市民的视角,给常州博物馆提几点建设性建议:
1.加大宣传分量,让更多人了解常州的博物馆文化。一是要继续办好自媒体,常州博物馆的自媒体办得很好,值得肯定;二是要利用好大众媒体多宣传。
2.多举办一些市民互动活动。如“我与博物馆”征文活动、各种文博与非遗公益体验活动、带有文博气息的文艺活动等等。活动成果可以汇编成册、制作电子画报等。
3.打响市博讲堂等品牌。可与“龙城讲坛”相结合,也可以与国内前沿的“学术报告”相结合,邀请市内外专家举办系列活动。
4.还要多走出去讲好常州故事。如有条件,可组织相关工作人员参加国内外大型会展,积极参加专题会展,既学习先进经验,又把常州博物馆推广出去。
5.继续坚持做好学术研究。学术研究部、《常州文博论丛》编辑部可以每年召开座谈会,邀请编者、作者、读者交谈,交流反馈文章阅读体验及意见建议。
6.既要搞好常州博物馆,也要搞好常州的各类民间博物馆,建立博物馆互动联系机制。常州有不少独具特色的民间博物馆,建议畅通常州本土博物馆沟通联络渠道,实现馆际联动、互通互联,将常州的本土文化、民俗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
作者:崔勇
(作者崔勇系中共常州市委办公室四级调研员,江苏省瞿秋白研究会、常州市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研究会会员,市博物馆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