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常州市委市政府召开“两湖”(注:滆湖、长荡湖)创新区建设推进大会,市委书记陈金虎慷慨陈词,要将“两湖”创新区打造成生态之城、秀美之城、科技之城、创新之城、青年之城、未来之城。
这六个标签,涵盖了人文情怀、产业结构、环境治理以及对未来美好期待等诸多方面。有高度,好谋略!
事在人为。
我们被告知,建设“两湖”创新区,是市委市政府把握发展大势、着眼城市未来,在反复研究、周密考虑、充分论证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推进“532”发展战略全面落地的龙头牵引,是推动城市发展格局“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的强劲引擎。
高屋建瓴下的目标愿景:生态创新区、最美湖湾城。
美丽愿景已擘画完毕,接下来便是如何一步步努力实现这个蓝图。
谋 道 用 术
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向来是个高深莫测的概念,也是哲学层面的智慧,更是中国智慧的顶端。所谓谋道,就是对事物主要矛盾要有正确认识,对发展趋势要有准确把握,能促使事物朝着利好方向发展。而术,则是解决具体问题的具体方法。道和术的关系,是主和从、本和末、决定和被决定的关系。
常州近十年经济发展迅猛有目共睹,但必须得承认,与苏州、无锡甚至南通比,还存有一定差距。这种差距是客观的,却并非不可逾越。有差距,才有超越的可能。事物的发展总是呈现螺旋式,有起有伏有先有后。
变则通,通则达。
有一个事实是,常州传统优势轻工行业正在转型为现代化智造产业。现有的城市布局,已经满足不了现代化产业的进一步拓展。这也应该是建设“两湖”创新区的逻辑起点:重塑区域格局,提升城市能级。
有了正确认识,把握发展趋势,解决实际问题。才是道与术的有机统一。
设 势 造 局
陈金虎在“两湖”创新区建设推进大会上强调,推进“两湖”创新区建设,重点要抓好五个方面工作。
要坚持以规划为引领,展现高水平设计;要坚持以交通为支撑,构建高能级枢纽;要坚持以生态为底色,优化高颜值环境;要坚持以创新为内核,赋能高质量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造高品质生活。
这五个方面,是“两湖”创新区的根与魂。
前不久,觅渡新语公号有过大讨论,最近几届高校毕业生回常或留常意愿不大。走出去的常州籍高校毕业生,更愿意选择去北上广一线城市搏一把,为啥?无非是发展机会多,个人成长空间大。而常州高校的外市毕业生,则更多是选择回去工作,因为家乡就业机会大幅增加,也方便照顾父母,同时降低了生活成本。
归根结底,这一切还是源于城市格局小的缘故。
如果常州也能把产业规模、产业链做大做强,薪资看齐北上广,那高校毕业生留常意愿显然会大大提高。
设立“两湖”创新区,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正在致力于消减那种差距。
取 经 衡 权
“新城市、新产业、新人才。”是“两湖”创新区的三大主题定位。
新城市,就是围绕秀美生态的品质湖区,打造太湖流域最优水系生境区、国家碳中和实践先行区,探索常州城乡建设的绿色生态新模式。
新产业,就是瞄准开放创新的未来湖区,围绕科技策源和高端商务两大主要方向,发展科研机构、实验研发、企业总部、金融贸易等核心功能;提升技术转化、文化旅游、生活服务、现代物流等支撑功能,对标全球的未来产业策源地,培育引领长三角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区、打造支撑长三角中轴枢纽的区域服务中心。
新人才,就是构建青春多元的品质湖区,建设集聚青年人才的“试验场”,成为长三角休闲度假中心的重点区域,为青年人才提供“舒适温馨的社区、优质周到的服务、智慧完备的设施、绿色健康的出行、创业创新的载体”。
常州“两湖”创新区建设,其时已至其势已成其兴可待。但西谚有云:罗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
“两湖”创新区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建设“两湖”创新区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要打好一副牌,光牌好是不够的,技巧也很重要。
按照“五年成势、十年成形、十五年成城”的方向,遵循城市发展规律,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一步一个脚印迈向宏伟目标、实现美好愿景。
这是常州市委市政府的承诺。
未来可期,常州加油!
作者:评评灌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