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解放日,寻找那个特殊的名字 我们的名字叫“解放”

乐水老人 最后编辑于 2022-04-22 20:34:35
7881 0 4

常州解放日,

 

寻找那个特殊的名字

 

我们的名字叫“解放” 

 

73年前的明天,人民解放军进城,常州宣告解放。从那时起,这座城市迎来了新生,她的道路、村庄、人名也纷纷留下了“解放”的印迹。今天,在回望光辉历程的同时,我们一起来寻访、回味那些极具鲜明时代特征的名字——“解放”。

曾经的解放路,老常州人的集体回忆

据说,新中国成立后,每个地方都有一条“解放路”。当年,常州也曾有一条叫“解放”的道路,承载了几代人的记忆和情感。

“常州解放路啊,老早就有了哇。不过名字早就换掉了,估计现在小年轻都不知道喽。”已经退休多年的张国康是老常州,时隔多年,他还对那条解放路印象深刻。他说,当时的解放路就是现在延陵路的一段。

市民政局区划地名处处长戴亚君介绍,原解放路位于天宁区,约为今延陵中路西起和平路东至政成桥段。当时的解放西路是常州市内最繁华的道路之一,天宁禅寺、红梅公园、东坡公园等知名景点均位于道路旁。

据《常州市志》(1995年版)介绍,这条道路在解放前至解放初期,路宽仅4-6米,东西向机动车需绕道城北。

1951年,为庆祝常州解放两周年,我市将当时的东直街、东仓街、东圈门直街等(文化宫至政成桥)更名为解放路。它长约3370米,宽14米。以水门桥为界,分别称解放西路、解放东路。

市民政局区划地名处提供的资料显示,1966年,解放路一度更名为东方红路。上世纪八十年代,解放路更名为延陵路。由于延陵路调整延长,解放路仅为现今延陵中路的一段。

我市民俗专家季全保介绍,解放路还有不少派生地名,包括解放东路258弄、解放西路378弄、解放西路412弄、解放西路446弄、解放西路458弄、解放西路838弄、解放西路850弄和解放西路868弄等等。由于解放西路在市中心,所以派生出的支路支弄比解放东路多得多。

解放路小学

然而,随着解放路的更名及城市化发展的脚步加快,这些派生地名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派生地名中,目前仍在使用的带“解放”二字的,就属常州市解放路小学了。

解放路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前身由县学街小学和解放西路小学合并而成。上世纪八十年代,学校正式更名为“解放路小学”。2011年,“解放路小学教育集团”成立。学校成立以来,为社会培育了大量人才。

路名变迁见证了常州的发展。几十年过去,解放路也成了老照片旧影像中才能捕捉的记忆。

“不管‘解放路’在与不在,常州的路是越来越宽,常州人的日子也过得越来越好。”市民张国康说,解放路路名虽然没有了,但常州日新月异的变化映照在老常州人的心中。

解放村,从城郊村庄变为城市化的一部分

“几十年来,我们村应该是城郊农村发展的缩影。”64岁的俞惠津是天宁街道解放村的老村支书,从小生活在这个叫解放村的村子里,他见证了其历史变迁。

天宁街道的解放村东与常州经开区接壤,南靠古运河,西临兆丰社区,北到沪宁铁路,面积1平方公里。目前,该村有村民498户,本地户籍村民约1500人。

“解放后,我们村为解放合作社。上世纪五十年代人民公社时期,解放合作社改为解放大队。上世纪九十年代,村子更名为解放村。”俞惠津说,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以前,解放村一直以种粮为主。

后来,靠近常州城区的解放村积极响应为城区居民保障蔬菜供应的号召,大力发展“菜篮子”工程,村上农作物开始以蔬菜种植为主。

至1976年,村上农田全部改成菜地。俞惠津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经常拉着板车,把收割的菜送到城里的武青路菜场贩卖。那个时期,解放村为保障常州城区蔬菜供应作出了贡献。

如今的解放村变得越来越漂亮

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常州积极探索新的发展道路,成为一个以轻纺为主,并有机械、电子、化工、医药、建材等产业的工业城市。许多城市纷纷来常州学习发展经验,兴起“全国中小城市学常州”的热潮。

在此背景下,解放村迎来大变化。该村的农田被大量征用,变为纺织厂和外贸仓库。村民的身份也随之一变,由农民变为工人,被安排到工厂去上班,这在当时是许多农民梦寐以求的事情。

上世纪九十年代,变为工人的部分村民们又迎来新变化。“一些人下岗,幸好厂里为他们买断了工龄,有了养老保险。年纪大没上班的村民,由村里为他们发放退养金。”

同时期,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解放村的经济开始变为以出租房屋为主,村上人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不少人生活富裕了,开始购买商品房,从村上的私房搬离出去。

进入新时期,解放村大力发展新农村建设。住过城中村的人,最怕的是上厕所。为解决如厕难问题,近年来,解放村建成10座公厕,24小时免费开放。大家共同努力打造文明公厕的同时,也在悄悄改变着解放村,村里文明风气越来越浓。

“常州在发展,我们的解放村也会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漂亮。”解放村党总支书记高慧芬说。

父母为我取名“解放”,寓意向往新生

“我是1949年出生的,父母为了纪念常州解放,期盼美好生活,所以给我取了这个名字。”都解放说起自己的名字非常骄傲,因为这个名字是和新中国同龄的。

都解放的父亲是老师,母亲是一名纺织工人。“他们在旧社会生活期间,经历了太多苦难。尤其是母亲,作为一名工人,社会地位是很低的。从常州解放那一刻起,她体会到人民已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心里特别激动。”

都解放介绍,他小时候在青龙乡下时,“解放”这个名字较为普遍。除了他本人,他还认识好几位名叫“解放”“和平”“建国”的同龄人。“取‘解放’名字的人多,恰恰反映了刚刚站起来的人民对美好新生活的向往。”

几十年来,都解放从农村技术员干起,一直做到退休前的青龙街道党工委书记。一路走来,他的人生经历见证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

10年前,时任青龙乡党委书记的都解放。

“新中国刚成立时,我们国家底子薄,人民生活不富裕,一直在为温饱而奋斗。”1966年,为响应“上山下乡”号召,他初中毕业后就到原青龙乡常青村务农,后通过培训和自学掌握了农学知识,当上了技术员,和农民一起种植水稻和蔬菜等农作物。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村上掀起多种经营的热潮,工厂开始出现,推动了经济迅速发展。之后,都解放当上村干部,并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成长为原青龙乡的乡干部。

2002年,按照上级指示,青龙街道打造常州纺织工业园,吸引几十家纺织企业入驻,他既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这一时期,人民的生活开始大大改善,人们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富起来。”

2010年,都解放退休,但他时刻关注青龙街道的发展。这一时期,很多企业开始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型。青龙街道开始向高端纺织和智能制造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享受到发展带来的红利。

“现在,我们国家强大了,人民生活富裕了。我的名字是父母取的,而我们的美好生活是党带领我们取得的,我们要感谢党,感谢祖国。在此,我衷心祝愿伟大祖国繁荣昌盛,人民的日子越来越好!”

策划/图文 吕洪涛

部分照片由朱臻和被采访对象提供

收 藏
分 享
表态的人
  • 顺其自然者
  • 乐水老人
  • 何伯良
  • 陆吾
发送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