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产到组
农业生产不同于工业生产,工业生产由于社会分工细化,一个工厂只生产几个产品,甚至几个部件,每个零件都有设计标准,可按标准检测,所以可按件计酬。可农活的质量你沒办法制定标准,也没有办法去计件定量。完全是凭良心去干活。六十年代学大寨评工分,大多数社员是抱着混工分的态度,出工不出力。七十年代做包工,生产队对各种农活以完成工作量记工分,但干活的人比定活的人精。如挑草塘泥,离草塘近处倒密些,离草塘远就倒稀些。往田间挑粪,为赶速度,田中间浇得少,田埂边浇得多,造成施肥不均。稻田除草,拉得草要用手埋到泥里去,为赶进度,将草就丢在稻娄里,过几天草又活棵了。推乌头(耘耥)有人为多挣工分会推一娄隔一娄不推,一亩地实际只耘了半亩地。七十年代种三麦,推广挖暗沟,就是把沟分两部份,表面用大锹挖土块放旁边,再用窄锹挖下面,挖好后,再把上面的土块盖上,这样可降低田间地下水位,又增加田间播种面积。五队部份男劳力,可以造假,只挖上面土块,下面窄沟只挖两头,中间不挖,再复上面土块。俗话说一尺不通,万丈无用。栽秧季节,为多数秧把记工分,两把秧才有人家一把大。收割季节捆稻把,正常一亩地要捆900余个稻把,有人捆700个就不错了。好像生产队就是队长家的,骗过队长就行了。一个队五六十个人上工,光靠队长一个人根本管不过来,每个队又添一个验工员,这也不抵事,秧栽稀了,又没办法拉掉重栽,粪浇下去了,又撸不起来。总得一句话,格船漏,共牛瘦。干活没有与经济效益直接挂钩。
1980年为改变这种农业生产管理上的被动局面,大队试探性的分小生产单位,各生产队分组作业,联产到组。以收获的农作物产量计算工分,我大队对外的宣传口号是为了开展社会主义的劳动竞赛。一过春节,各生产队就以79年粮食总产作为基数,80年增产部分,作业组长可领取百分之十作为奖金,百分之九十作为全组成员的奖金而分配。阳山六队分为三个作业小组,小组长分别有孔光华、胡平华、孔兆祥担任。由于化肥、农药、种子、机械、农具都有生产队统一供应,组员们为了面脸,不蒸馒头为争气,到年底都各小组都增了产。孔光华小组增产最多,孔光华获得奖金300元,是他上年总收入的百分之七十。
当年各生产队还将队里养猪,放羊、种蘑菇、育山芋苗等小宗付业生产,都进行了专项承包,定成本、定产值,超产奖励,亏损赔偿,首次拉开了分配档次。六队社员孔明川在生产队承包山芋育苗,获得奖金和收入2000元。相当于正常人五年的工资收入。那时建三间平房也只需1000元资金。
由于分组作业,提高了社员的积极性,80年全大队人平收入达到120元,同年我们江苏的样板大队,华西大队人平收入也只有180元。五队年终分配时,社员孔罗夫家扣除口粮款后,还进帐现金收入480元,可以说轰动整个西阳公社。也可以说这次联产到组是我大队两年后,进行家庭承包、联产到劳的一次预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