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后的阳山

郭双美 最后编辑于 2022-03-24 08:30:34
5019 1 5

知青插队来了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文章,发表了毛泽东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于是全国掀起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热潮,一度震撼全国,轰动世界的红卫兵运动被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所取代。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知青们喊着响亮的口号,走出校门到农村去插队。

由于文化大革命造成全国经济发展迟滞,大量的初、高中毕业生,在城里没有就业渠道,城市街道、居委会就动员广大知青上山下乡。1969年1月,镇江市将三个知青小组插队到我大队一、三、五三个生产队。(这年春季,在公社驻村工作队的协调下,阳山村6个生产队合并为3个生产队,主要是为了加强生产队领导班子的建设。生产队户数太少,选不到好的领头人。大门堂队与井沿队合并为4队,木桥队与小巷队合并为5队,木塘队与东头队合并为6队)巨塘二队接受常州一户居民落户,户主叫陈明,有两个妹妹,兄妹三人。四队落户的是一个地主分子,名叫刘策先,安排住在封敖坤家屋后。六队接收了两家城市居民,一户是金坛下放干部喜福洪一家,另一户是常州居民倪金荣一家。

三队插队知青均为女性,其中一位女知青蔡建慧,性格开朗活泼,积极向上,在我大队入了党,并提拔为公社党委委员,担任公社妇联主任,成了全西阳下放知青的学习榜样。下放我大队的男知青,除戴盘新被社员们喜欢,能在巨塘娶妻生子扎根农村外,(妻子是门楼下村的孔息凤)其余的男知青,都像现在的啃老族,不愿上工,二天打渔,三天晒网。只想在生产队拿一份口粮计划,换成粮票,去城里消遥。

下放我六队的常州居民倪金荣家,来的时候在69年秋季,正是全公社干群突击开挖西阳河时,大家在队长的安排下,顺道将他家的家具,桌椅,行李从西阳运回村里,那时又沒拖拉机,只是人工挑和抬,在运回来的行李堆里,竞发现了一块了一个大石块,他们家阿婆说,这是盐咸菜用的压缸石。真印了那句古话,石头往山里挑。他们家讲得常州话,队里谁也听不懂,但他们家小女儿倪建华唱了一首歌,《敬爱的毛主席》,大家竞然听懂了,因为大家唱歌都是用的普通话。在长期的劳动磨炼中,他家大女儿康美嫁给了孔照网,二女儿建萍嫁给了孔洪方。

对于知青上山下乡的运动,党支委、副业大队长钱伯林很不理解。他讲:“林彪天天讲,我国的形势一片大好,而且一天比一天好,怎么把这么多城市青年就业的包袱推给我们农村生产队。马上我们自己的子女也到成家立业的时候了,村里就这么一点资源,我们怎么办?”其实文化大革命已把国民经济,推动到就要崩溃的边缘。那时国家全年的财政收入只有340亿元,要解决一个青年就业,从征地,建厂,购买机械设备,职工宿舍,流动资金,需要投入2.5万元,一年解决一百万知青在城镇就业,就需要投入250亿元。整个十年的上山下乡运动,有一千万知青到农村插队,国家的确负担不起。

牢骚归牢骚,工作还要干,为了多出来几十张嘴要吃饭的问题,大队号召各生产队旱改水,将所有能改成水田的旱地,都进行了整治。县和公社也都鼓励旱改水,规定对旱改水面积,三年不交农业税。全大队经过两个冬季的努力,增加了水田面积130亩。

如果不是改革开放,个体、民营企业全面放开,单纯依靠国家,将永远解决不了城市青年的就业问题。目前全国的个体和民营企业上交国家的税收巳总税收的百分之五十,个体和民营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占全国的百分之七十。所以没有改革开放,就不会有今天的城镇化,也谈不上农民进城。

mmexport1648080204639.jpg

向阳河

mmexport1648080197353.jpg

图片描述


收 藏
分 享
表态的人
  • 何伯良
  • 八月小龙
  • 张秋生
  • 泉水涓涓
  • 顺其自然者
发送

1条评论

  • 一代人为国建设的故事。
    2022-03-24 08:31:33 0回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