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 不惜唯我身先死

博览常州 最后编辑于 2021-09-30 11:18:33
9181 1 1

翻开《邓恩铭文集》(人民出版社,2013年4月),又看到了那力透纸背的文字:“卅一年华转瞬间,壮志未酬奈何天。不惜唯我身先死,后继频频慰九泉。”这是邓恩铭牺牲前,留给母亲的诀别诗。诗中那壮志未酬的痛惜,慷慨赴死的气概,薪尽火传的信心,蕴含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浓浓的家国情怀,穿越迢迢时空,撞击着我们的灵魂。


邓恩铭,1901年1月5日出生于贵州荔波一个水族家庭,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1917年,在离开家乡到山东济南求学前,他写下一首诗:“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业不成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间到处是青山。”这是改自日本明治维新时期著名政治活动家西乡隆盛的诗。无独有偶,毛泽东在1910年离开家乡时,亦是改动此诗写下了《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两位年轻人,用同样直白的诗意,抒发了为追求真理甘于献身的满腔豪情。最终,共同的信仰让他们走到一起,在南湖红船上喊出了“共产党万岁”,那低沉的吼声,回荡在1921年7月,拉开了开天辟地的大幕。参加党的“一大”后,邓恩铭又写下一首励志诗:“读书济世闻鸡舞,革命决心放胆尝。为国牺牲殇是福,在山樗栎寿嫌长。”表明了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立志为信仰而奋斗,不惜牺牲自己的决心。

在《邓恩铭文集》中,收录有现藏于各博物馆的13封家书,从中更能看到他平实真切的精神表达。在1922年8月的一封家书中,有这样的文字:“今年男很想趁闲回家一次,不过像这样的世道,保得住路上没有土匪吗?冒昧回去,一旦遇着怎么了?命比什么都重要,没有命,立时万事皆空。所以回家的事总要慎之又慎。不能敢走。”诚哉斯言,何人不爱惜自己的生命?虽然对家人有着深深的思念,但面对死亡的危险,邓恩铭亦是心有恐惧。正如孟子所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写这封信时,邓恩铭正冒着白色恐怖深入淄博矿区,与工人们交朋友,用马克思主义照亮了工人们前行的道路。

1923年,邓恩铭受党组织委派到青岛开展工作,当地的情形十分恶劣,生活条件也十分艰苦,但坚定的信念化作了脚下的力量,他以四方机厂为工作重点,成功改造了行帮组织“圣诞会”,成为了开展工运的中坚力量。那一年,他已离家六载,十分思念父母,但仍害怕无谓的牺牲,所以在11月给父亲的信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男刚起回家的念头,广西又乱起来了(报上载有)。唉!这一乱,恐怕又不知哪年才能回家?”君问归期未有期,家,成为了邓恩铭永远的远方。但家乡人民不会忘记邓恩铭,67年后,时间定格在1990年7月1日,邓恩铭故居在得到长期保护的基础上正式对外开放,先烈以另一种方式回家了。

进行革命斗争的邓恩铭,曾三次被捕入狱,但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让邓恩铭百折不挠,视死如归。在1924年给父亲的信中,他就写到:“儿生性与人不同,最憎恶的是名与利,故有负双亲之期望,但所志既如此,亦无可如何。”但他对父母的愧疚之情,亦流露在1927年写给母亲的信中:“去年,父亲到山东时,男平安出狱,做事不小心,致劳双亲合家挂念,更劳父亲数千里外跑来看望,男真罪该万死了!”字字句句,像镜子映射出了一个血肉丰满的邓恩铭。有着坚定理想信念的邓恩铭,并不是铁石心肠,他的家国情怀让我们由衷景仰。

1934年4月5日,邓恩铭被敌人杀害,壮烈牺牲。虽然他的人生只有短暂的30余年,但他短暂的人生因为坚定的理想信念散发出了永恒的光芒,与日月同辉。也正是有着坚定理想信念,从1921年7月1日成立中国共产党,到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有370多万仁人志士为了共产主义理想奋不顾身,不惜唯我身先死,这还仅仅是能够查到姓名的烈士。往日的苦难何以远去,今日的辉煌从何而来,先烈们用鲜血书写了荡气回肠的答案。

“后继频频慰九泉”,后来人亦如先烈所愿,在新时代用更加恢弘的书写告慰英灵。今年,解放军报刊登文章“英雄屹立喀喇昆仑”,报道了远离家乡和亲人的戍边官兵祁发宝、陈红军、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宁洒热血不失寸土的英雄事迹。新华社刊登文章“无字丰碑上有你的名字”,文中披露,截至2020年7月底,8年间有1500多人舍小家为大家,牺牲在脱贫攻坚一线。现实再次告诉我们,唯有像先烈那样用奋斗坚定理想信念,涵养家国情怀,才能“乱云飞渡仍从容”,战胜困难经受住考验。心有所信,方能行远。高高飘扬的党旗啊,需要我们用坚定的理想信念高擎,砥砺前行。

 

作者:李仲


收 藏
分 享
表态的人
  • 泉水涓涓
发送

1条评论

  •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信念高擎,砥砺前行。
    2021-09-30 15:38:22 0回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