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太史峚阳公郑鄤略传及论述

清凉黄昏 最后编辑于 2021-09-22 10:30:20
5202 2 7

先太史峚阳公郑鄤略传及论述

按:

江苏郑文化研究会拟在明年出第一册《江苏郑氏史通》,领导嘱我写一篇关于郑鄤的文章。由于我身体太差,拖了很久,但也因此考虑了很久。于是想出不同于常规的写法来。

我想如果单是写郑鄤的事迹或传记,意义不是很大。重点应放在多数人对郑鄤的评价不了解之处,以及看法的不同甚至相反之处,陈述我的见解。所以采取了“传”的内容从简,而“论”的部分为重的写法。

当然我的看法只是一家之言,欢迎读者和方家提出批评意见。

 

先太史姓郑讳鄤,字谦止,号峚阳,武进横林人,生于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卒于崇祯十二年(1639)。横林之郑,始于江南第一家(浦江义门)名士郑深之子郑榡于明初迁入,传十世至峚阳公郑鄤。

峚阳公之祖郑邦煜,字文行,三授诰封。长子振元,字乾初,国子监生。次子振先,字太初,第三子振光,字明初,皆万历进士,为地方官有政声。振先升任礼部主事,有直谏声。振先娶翰林院检讨吴公可行女为妻,峚阳公即其长子。

峚阳公自幼颖异,十岁起习制义文,十九岁举于乡,天启二年(1622)二十九岁成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与同科进士文震孟、黄道周相约建言报国。文震孟上疏被留中,传闻将廷杖,峚阳公即上《谏留中疏》,救文震孟、攻魏忠贤,两人同被降级、削籍。峚阳公为避难而西至庐山,又南下五羊城,登罗浮山。

崇祯元年(1628)公回常州,奉旨原官起用,但因父母相继去世,长期在乡守孝,与礼部尚书孙慎行比邻而居八年。崇祯八年(1635)孙慎行奉诏进京,力邀峚阳公同行,而相知亦劝其北上为国效力,且奉父母遗命,峚阳公于乡居十四年后进京补官。

公进京后,受首辅温体仁(阉党余逆)弹劾,诬以“迫父杖母”之罪,被崇祯帝下狱。刑部尚书冯英和锦衣卫指挥使吴孟明都因认为郑鄤罪不致死而被革职,士林楷模刘宗周、黄道周营救郑鄤而遭罢黜。十一年秋峚阳公在锦衣卫受刑讯,晕厥三日,甦醒后口授《天山自叙年谱》,认为必死无疑。然而到十二年八月方再审,以伪证定案,被处磔刑,结束了四十六年的生命。

峚阳公妻周氏,武进山桥周公士英之女,士英公官至吏部郎中。峚阳公有子五人:珏,喆,甡,發,兢,亲生女六人,另有抚育三女。

公之骸骨葬于祖坟寿山,位置在今遥观镇前杨村地界,墓地尚存。墓前有石碑,上有江南大儒钱名山先生书“明太史郑峚阳先生之墓”十字。郑氏宗亲于2015年冬重修了墓地。

峚阳公传世著作为《峚阳草堂文集》十六卷附一卷、《峚阳草堂诗集》二十卷,其人生经历与道德学问,书中皆可窥见焉。

明代大儒黄道周曰:“余惟峚阳忠孝而遭显祸,文士而蒙恶声,自古有之,而未有如是之甚者也!”黄道周说得太对了!后世对峚阳公的关注,都集中到他悲惨的结局和被丑化的名声上,不同声音的交锋,竟然绵延了三四百年,或许还将继续下去。但是,峚阳公是一个蒙难的先贤,是一个有贡献的历史文化名人,已经是普遍的认识了。

 

论述:

知道峚阳公郑鄤的人相对较少,而知道者的认识往往有较大差异,为正本清源,我认为有论述的必要。

论述一: 郑鄤有哪些历史贡献?

也许思考这个问题的人不多,因为人们总是把他看作一个值得同情的受害者,而很少考虑到他为时代和社会所做的贡献。

经过多年对郑鄤生平事迹的深入研究和考证,我觉得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待郑鄤的历史贡献。

第一,政治思想方面的贡献。

这里首先需要适当改变一个单纯的观点,一般总以是否建立了伟大的功业,来看待一个历史人物。但这只是伟大历史人物的标准,而不是对一般历史名人的要求。

郑鄤不是一个伟大历史人物,但他无疑是一个有贡献的历史文化名人。

郑鄤以一个新进少年进士,在魏忠贤专权之初,即不顾个人安危,继文震孟之后毅然上疏议论国事,规劝皇帝,体现了忠君爱国的思想,大无畏的献身精神。这样的正义之举,足以彪炳千秋,无疑是郑鄤的历史贡献。

即使在阉党倒台以后,郑鄤继续批判其倒行逆施,表彰受到迫害的正人君子。这些文章至今还在流传,这也是郑鄤的历史贡献。

第二,精神方面的贡献。

郑鄤在狱中四年,先是病瘫,不得不由长子郑珏在狱中服侍,后受到严酷的刑讯,其人品又被恶毒丑化,随时可能含冤而死。

面对如此的苦难和困境,郑鄤没有丝毫的抱怨与颓废,在狱中继续他的诗歌和文学写作,为后世留下了大量信史和有价值的文学作品。这无疑是一种坚韧顽强的精神力量,体现了在患难中闪耀出来的人性的光辉。

我们主要在建立不朽功业的历史人物身上吸取精神力量,但也不忘,同样可以在蒙难的历史人物身上吸取精神力量。

第三,文学方面的贡献。

郑鄤在明代天启、崇祯年间是国内知名的文章大家,明代昆山人顾天埈(探花)称赞他“学术非常”。

郑鄤的学术研究范围较广,涉足时政与古今人物评论,诗歌创作与评论,戏曲研究,制义写作与评论,对音韵也有研究。

郑鄤的诗歌有十一首被入选清康熙《御选明诗》,有七首被选入现代选本《明诗话·郑鄤诗话》。近代学者在论著中涉及郑鄤的内容近年也渐渐增加。但是总的来说,郑鄤在学术上受到的关注和研究还很不充分。

 

论述二: 郑鄤案件既然经历代学者研究,得出纯属冤案的结论,为什么他的人品还是受到一些人的怀疑?

我以为原因有三:歪曲记载;道听途说;先入为主。

最早起源则是温体仁指使无行文人许曦辈编造的恶俗小说,极尽歪曲诽谤之能事。清初李清、计六奇等人的野史笔记也起到十分负面的影响。由于李清的《三垣笔记》、计六奇的《明季北略》,被视为具有史学价值的书籍,他们对峚阳公的歪曲记载,属于以“清议冤峚阳(汤修业语)”一类,因而容易被读者接受,给正本清源带来了难度。

然我以为最可笑者当属清初徐树丕的《识小录》:他说温体仁没有做一件善事;而温致死郑鄤,却是快人心的。徐树丕批判一些清流人士为郑鄤辩护,说他们的见识反而不如温体仁,让人不可理解。三百年后今天来看,徐树丕的见识,倒真是让人不可理解,甚至觉得可笑了!莫非他被“淫恶”二字蒙蔽了双眼,无端妄下结论。但现在仍有人相信徐树丕的看法,岂不可叹可悲?

最后我以钱名山的一段话为结尾:“读峚阳文如嚼冰雪,无丝毫世俗之念者不能如此。”峚阳公的人品,尽在其中了!

 

                        峚阳公郑鄤第十一世孙  郑燮贤  拜撰

                                                                             2021.9.15

 

 

 

 

 


收 藏
分 享
表态的人
  • 泉水涓涓
  • 人参果
  • 何伯良
  • 张秋生
  • 云水谣
  • 顺其自然者
  • 方块糖
发送

2条评论

  • 值得后人借鉴。
    2021-09-22 14:07:42 0回复
    0
  • 发这篇文章以后,想起一件往事。
    《常州青果古巷》2012年首发的时候,主办方邀请我作为青果巷历史名人后裔和原住民的代表,参加首发式,并在会上发言。
    会后,包立本先生推荐电视台记者采访我。我对记者说,我要讲的内容,可能不会适合你们的采访需要。记者说,不要紧,我们随便聊聊。
    他们先是要我简单介绍郑鄤,然后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 郑鄤有什么历史贡献。我当时,确实是懵在那儿了......

    而且,我始终觉得研究郑鄤,从文史角度很有必要,但却不是主流媒体需要宣传的内容。
    不过,现在有人问我郑鄤有什么历史贡献,我可以比较顺利地回答了。
    2021-09-22 13:55:58 0回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