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长篇连载 命运 【21】、

陈平 最后编辑于 2021-06-14 20:22:36
11836 0 6

   陈平长篇连载  命运 21

按照堂姑妈事先所提供的地址,良春从县城搭上一辆咕噜噜车就是一个人推的独轮车 因为县城也没其它车可以去那里。哎,小伙子,听口音,应该江苏南边人,像是第一次到我们无为县来吧推车的中年汉子操着一口无为土话问良春 良春一听,立刻回头看看这位皮肤黑黢黢的推车人,心想此人蛮精明嘛,看来是个见多识广的老码头,就答道:老哥你眼力真好,一下子就给你说中了,是的,我是常州武进人。说完抬头看看周围。

   哎呀,是武进啊,好地方,好地方啊。这汉子一边推车,一边连连称赞。良春也腾出手放好那只带来的小藤篓说,无为也是好地方啊;思天下安于无事,无为而治之意,山环西北,水骤东南,有平原区,也有低山丘陵,土壤含砂量高,以旱作为主。平原土壤肥沃,种植水稻,历史悠久,而且水网发达,盛产咸板鸭,花生等等,是个好地方。因为来前他已从大舅公弄清无为这地方的人文地貌,所以现在就能很感慨地对此人阐述了一番。哟,老弟啊,看来你对咱无为县很了解的嘛。良春表面上笑着点点头说,是的是的,稍有了解,稍有了解,心里却想,我钟情的姑娘就在这里,所以看啥都顺眼呢。

你说的一点也不错,咱无为这地方确实历史悠久,始建制于隋朝,可在前几年不是出了位张青天,若让那位姓姚的包括姓曾的再折腾下去,也不知要……说完这话,自己也许感到有点不对,立刻伸头瞪眼朝周围看看,所幸这条土路上除了些神色凝重,只顾埋头来往的男女,谁也没注意他的讲话。他也就此闭口只顾埋了头推车。良春清楚他不敢再讲下去的原因。因为来前他从小舅公的口中知道点“无为事件”一鳞半爪,此人所说的張青天良春也略有所知,1959年春天以来,身为安徽省委书记处书记、副省长的张恺帆,不断得悉无为县共产风后的“田园荒芜”、“灾情严重”和“民不聊生”的消息后,于1959年7月4日到无为,后因得悉一些难测风声,于7月23日返回省城。这短短的20天,张恺帆在无为干了什么说了什么,会掀起那样的滔天巨浪,以至案惊中央,龙颜大怒,严词批示, 震惊中国!一个省一级的副职,有那么大的能量与胆量,真的敢逆龙鳞,做出与中央大政方针相忤逆的惊人之举!他是未认清当时的形势,糊涂胆大一回呢,还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明知是祸,依然以“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精神,一往无前呢?
  张恺帆,1908年出生于无为县忠台乡,1928年20岁时即加入了共产党,是真正的老革命。1930年组织领导了无为六州农民暴动。暴动失败后去江苏省委工作,在任上海沪西区委书记时被捕,关进上海龙华看守所,同监的有柔石,殷夫,胡也频,冯铿,李求实等左联五作家。

1933年,五位作家终于被害时,张恺帆即兴写了著名的七绝诗一首题于龙华监狱壁上:“龙华千载仰高峰,壮士身亡志未终。墙外桃花墙里血,一般鲜艳一般红。”萧三先生编《革命烈士诗抄》时,曾将此诗以无名烈士遗作收入该书中,后经当事人说明真相而确定为张恺帆所作。张写这首笔者诗时,刚25岁,表明了张恺帆不仅是革命立场坚定的早期共产党人,也是思想成熟文化层次很高的革命者。他在共产风肆虐之际,敢于逆流而进,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不是一时冲动率性为之。
  张恺帆到无为后,走村串户,深入察访官情、民情、灾情。知道无为情况十分严重:人们脸如黄蜡,骨瘦如柴,有的已卧床不起,饿死人现象已有所闻所见-----禾苗生长很差,犹如枯香直立。-----而有的社队干部,面对受难农民,不加怜悯,动辄打骂。------当时红旗公社王福大队书记张定根,横行霸道,欺压群众,打人骂人无计其数,且一次即逼死三条性命。而张定根这样的新恶霸,只因县领导姚奎甲的宠爱,居然可以逍遥法外张恺帆眼见家乡的父老乡亲,在一个无大的自然灾害的岁月里,因为人祸而遭受如此灾难,忧心如焚,义愤填膺!再不能只做壁上观了,那样不仅对不起三十年代和他一起闹革命而牺牲的烈士们,也对不起在共产风肆虐中饿死的乡亲们,更对不起已经饿得奄奄待毙的善良百姓,他们极待救援,稍有迟疑,就会有更多百姓被饿死!

他不还是省委书记处书记省政府副省长吗,他要凭借手中仅有的权力,做一点救赎工作,尽可能减轻灾难,能少饿死一个人也是好的。为此他抓住一切机会,召集各种层次的会议,也包括和依然大权在握的恶吏姚奎甲沟通。张恺帆于1959年7月7日,在无为县召开五级干部会议上,和1959年7月22日在无为县公社书记会议上的两次重要发言,则集中体现了他的忧国忧民之心,和对当时无为农村严酷现实的深入了解,特别是他在广大农民于生死存亡关头,采取救农民于水火的果断措施。他要办哪些事呢?两份发言都真真实实有了记录:

 头一件事就是解散公社食堂,和发放确保农民不会饿死的粮食到每户农民手中!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公社食堂化之后,农民已家家无粮,一些度命口粮集中到食堂后,又被层层剥削.特别是姚奎甲这样的恶吏,又搞什么反瞒产私分的残酷斗争,把仅有的一点点粮食都要调走,已经逼得农民被饿死,照此下去,必定还会有更多的农民被饿死!人命关天,世上还有比大批最善良最忠厚老实的农民被饿死和即将被饿死的事大吗?而要阻止这样的大悲剧继续扩大,唯一的办法就是解散公社食堂和发给农民足以度命的口粮了!为此张省长提出了一系列可行的和不可行的措施:比如不能挖人家的坟莹找燃料,那叫“刨祖坟”;也不能拆人家锅灶,那是“扳锅台”!都是老百姓最忌讳的。要体恤百姓,干部不准打骂群众,有病的社员和挨饿路都走不动的人,不要下地干活!粮食不够,可以请求上级补助返销,产量浮夸报高了可以更正。购粮买锅砌灶无钱可贷款,被共产风共走的房屋家具要归还。那些鱼肉百姓横行乡里的干部要依法严惩!要鼓励社员种好晚秋作物,要归还农民自留地,边边角角都可种粮种菜谁种谁收,要开放市场,开放鱼塘。在要肚皮还是要面皮的选择上,首先是要肚皮,要让农民吃饱饭!
  张恺帆是真正能体恤民情的好官,也是成熟的政治家,他明知这些举措,虽然是逆转大批农民已被饿死和正在被饿死的必须要办的唯一措施,但作为党的高官,他也知道他的所作所为,与当时全国都在发疯似的鼓吹三面红旗的大政方针相违背的。在这一片空前的大好形势下,你张恺帆居然敢诬蔑三面红旗,说农村形式坏到一团糟,农民已经有很多人……竟然胆敢解散食堂,发粮食到农民手中!你这不是在对抗中央吗?你张恺帆有几个脑袋够砍?

其实这么分析,实在是冤枉了张恺帆,也高看了他。他一副省级官员哪有这样的胆量?他也只是就无为当地当时的情况,就事论事办事而已。不信可以读读本书中张恺帆两次发言的全文。他口口声声都在说大跃进好,中央和伟大领袖的决策是如何正确英明伟大,决没有半句不敬之辞!这并非是张恺帆在说假话,是一个早期共产党人的由衷之言,所谓坚强党性决定的。但是讲话中张恺帆没有大概也说不出,当时政策正确英明伟大在什么地方。而张恺帆在无为的救赎措施,又确实在否定那些正确英明伟大,这就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的大吊诡,而这样的吊诡曾迫使张恺帆在无为之行前处于两难之境。半个世纪后研究这样的吊诡,应该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张恺帆在无为一边说,一边做,公社食堂解散了,粮食分到户了,锅台又砌起来了,共掉的房屋财产部分归还了,小市场热闹起来了,农民们正忙着补种晚秋作物和少量自留地的瓜菜了,一句话农民们又开始有点像人一样活着了。百姓们能不欢欣鼓舞感激不尽吗?

可是有人高兴,就有人恼火,上有好者,下必甚之,曾希圣亲自主持对张恺帆的残酷批斗,连续51天,再关进大牢200余天,并株连大量无辜者。直到1962年中央七千人大会后,曾希圣倒台,张恺帆平反出狱,官复原职。是年秋,中央监委书记钱瑛来无为视察时,说了句公正话:如果你们安徽多有几个张恺帆就好了。可是饿死的人,永远不会复生的……一路上回想这事的良春感慨不已。不觉这辆独轮车来到一个不显眼的小镇上,在付给这位推车汉子车费同时打听到张文英所在子的方向,但还要继续走几里农田小道。农村人走点路本就不是个问题,但是一路看到的荒芜丘岭,坑洼的小道,稀落草屋人烟稀少的旷野景像,明显比自已家乡萧条联想到与文英初次见面后的念念不忘,没想到这位心爱的姑娘居然生活在这种偏僻的农村,可想她平常受苦受难的艰辛。想到这里,良春胸中冒出股一厢情愿的救美情结;此次哪怕遇到再大的困难与阻力,我也要说服她与她的父母同意嫁到武进我家来,总之,我不能让她再在此受苦。想着想着,一股责任感強烈涌出,脑中憧憬出电影芦苼恋歌中年轻猎手扎妥与姑娘娜娃的浪漫爱情。譬如两个人在一起荡千秋,一起肩并肩在田间劳动,晚上坐在田埂上相拥看天上的星星,或者趁她不注意突然吻吻她的颈脖……沉醉在甜蜜初恋的良春拿定主意今后我命运再曲折,只想身边有这样心仪的姑娘陪伴,我这辈子足矣。

虽然是位乡下人,但良春是个有想追求的农村青年,很懂爱情就是男人加油站这诗情内蕴的激励作用,所以他充满热情,精神焕发,目标明确,一路上的劳顿马上烟消云散,反之浑身阳刚地往前面个隐隐可见的村落走去。

 

收 藏
分 享
表态的人
  • 刘志强
  • 泉水涓涓
  • 顺其自然者
  • 张秋生
  • jfzhuang
发送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