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儿童节了,今天咱们来说说小朋友、大朋友都很喜欢的一个应景的内容:玩具。这些年生活条件确实是好了,玩具的种类也是愈发多样,但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你只玩过高达、积木、汽车人、芭比娃娃的话,那未免也太对不起我们5000年的文明了。可以这么说,人类有多久的历史,玩具就有多久的历史。只不过因为时间的远近,形式略微有点差别,但是玩具的性质始终都是一样的。我们常常感叹古人的智慧,出自他们之手的工艺品总是巧夺天工,巧夺天工的设计不仅表现在桥梁、建筑、雕塑等方面,玩具领域同样格外出彩,有些玩具的构造甚至不是现代工业品所能取代的。
一、泥塑玩具
玩具到底有多久的历史,这个怕难以说得准,凡是古代那种具有玩耍功能的玩物,都应该被看作是玩具的一种。有的人认为,玩具是人们在物质领域相对得到满足的情况下,转而寻求精神上的满足而产生的。也就是说,玩具这种东西依赖的是生产力。但我们认为,生产力也不是唯一的因素,玩,何尝不是人的一种天性呢?
现在出土的最早的玩具类型一般都是泥塑玩具或陶制玩具,原因无他,这种好保存。现存最早的玩具甚至可以推到石器时代晚期,黄帝、炎帝等传说人物就生活在那个年代。这类玩具造型比较简单,多是人型或物型。生产力水平的有限,也注定他们没法捏制出十分精美的玩具,但是艺术性还是有的,虽然有点抽象派的味道。
现存比较早的有1967年出土的仰韶文化(距今约5000年到7000年的一种黄河流域的史前文明)泥塑人面玩具,大小类似一本书,只见他陶红色的脸,头上裹了一个发箍,小小的眼睛注视着前方,甚至还打上了时尚的“耳钉”,时髦极了。虽然整体上看起来不是很英俊,脸趴趴的,也分不出性别,但是人物的轮廓已经基本被展现了出来,蒙古人种的特征也非常明显,眼睛、嘴巴、鼻子等人体构造都很写实,乍看起来甚至还略微有点呆萌。
如果说上面那个泥塑人脸的玩具性不强的话,下面这个泥塑双连环绝对是一件标准的休闲玩具。这件物品被称为“红陶双连环”,可谓是原生态人类的原生态玩具了。这个物品由两个陶制空心环扣在一起,外直径6.2厘米,内直径3.8厘米,表面装饰有一条条纹路,两个圆环都可以活动,但是不可以拆开。除了玩,这件物品基本没有其他的用途了,环的内壁也有被磨损的痕迹。对于新石器时代的人类来说,这样一种玩具怕是他们最好的宝藏了,也不知道承载了多少位少男少女的童年生活和回忆。
红陶双连环
泥塑玩具可以说陪伴了中华儿女几千年,越发展,越精致,并且还承载着文化传统的传承,明清时期的兔儿爷就是这里面的代表之一。
在我国文化传统中,兔子很大程度上代表着月亮,因此兔儿爷这件物品也常常是中秋节的必备之物。兔儿爷往往是陶泥材质,兔头人身,或站或坐,身披甲胄或者红袍,威风凛凛。
现存的清朝乾隆版画——《桂序升平图》对民间跪拜兔儿爷这一情况予以了真实的记载:兔儿爷一身武装,身着彩绘,站在坐案上,面前摆着各种糕点贡品,六个孩童或跪或闹,好不热闹。因为兔儿爷是从玩具转化来的,多少还带有玩耍的色彩,比如兔儿爷的肢体可以活动,也可以被做成提线木偶等。
桂序升平图
二、七国棋
棋,是一种典雅、充满智慧的玩具。古人喜欢,现代人也喜欢。当今比较常见的棋有五子棋、象棋、围棋等,街头巷尾,无处不在。上可阳春白雪,下可下里巴人,不分身份,亦不分贵贱。小小的几枚棋子,蕴藏着古人的无穷智慧。除了上面列举的以外,古人还发明了六博、双陆、弹旗、七国棋等各种类型的博弈游戏。其中的七国棋不仅发源于历史,玩法也十分有趣。
七国棋,也叫七国象戏,相传为北宋的司马光发明的。司马光这个人从小就远近闻名,长大后不仅位列重臣,闲暇之余居然还发明了七国棋、写了《资治通签》,确实是一代强人。言归正传,七国棋之名取自战国七雄的名字,棋盘的布局跟围棋的布局一样,所不同的是棋子的布局。棋盘正中央是西周宗室(棋子为黄色),象征着天地中心,七国天子。棋盘的左半部分分别是位于左中的秦国(棋子为白色)、左上的燕国(黑色)和左下的楚国(赤色);棋盘的右半部分分别是位于右边的齐国(青色)和魏国(绿色),右上的赵国(紫色)和右下的韩国(丹色)。
七国棋
七国棋的玩法比较烧脑。每一方都有17枚棋子,分别是1个将军、1个偏将、1个裨将、1个行人、1个炮车、1个弓手、1个弩手、2个刀客、4个剑客和4个骑士。由于种类多,每种棋子的走法也多。将军享有最高的自由度,可斜行、直行,并且没有距离限制。偏将直行、裨将斜行;行人类似将军的走法,但是不能吃棋子或者被吃;炮车隔子打,跟现在的象棋一样;弓手可直行,斜行只能走4路;弩手可以斜行多走一路;刀客只能斜行;剑客只能直行。骑士可直一或斜三走。如果对方将军被抓或者被吃十个棋子,就算失败。
七国棋强调合纵连横,它的玩法不是两个人的战斗,因此如果要想赢的话,必须要有合作,单纯的单打独斗必然会输。这就跟历史上的七国一样,下棋亦是如此。但是由于这种棋规则多,很烧脑,一般人难以对付,导致其流传不广,乃至失传。
文史君说
玩具虽然常常是孩子的标配,但都是成年人发明的,我国先民在考虑玩具的时候,不会完全从玩的角度出发,一件流传甚广的玩具,背后隐藏的都是大智慧、大传统。像什么孔明锁、华容道、九连环这样的玩具,一般人还真玩不明白,用巧夺天工形容也不为过。
参考文献
吕品田主编:《中国美术全集》,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
王连海:《中国玩具艺术史》,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
(作者:浩然文史·士为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