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一束黄色的菊花,如同捧一捧金黄的稻穗,此时,我的眼里满是泪水。
捧一碗雪白的米饭,如同捧一颗赤子的初心,此刻,我的心底尽是感佩。
袁爷爷,您走了,走得那样让我们猝不及防,第一次,我默默地流着泪,却还努力地扒拉着碗里的米饭,并且告诉自己:以后的米饭我都会吃光。
曾经,您仿佛离我很远。当我长出第一颗小牙齿的时候,我还没听过您的名字;当我蹒跚学步的时候,我也没听过您的名字;当我在书桌前读到您的名字时,我依然不解那位穿着35块钱衬衫,在田野里作稻粱谋的清瘦老人,和我的生活有着怎样必然的联系。
袁爷爷,您走了,你开始一下子离我很近。超市里堆积的稻米,以各种包装呈现着您钻研农业的成果;豪华店堂里铺设的金色稻穗,以深重的厚度展现着您坚持初心的精神;电饭煲打开后冒出的米香,以袅袅的烟气向您送去怀念……
1930年,一个动荡的时代背景里,袁爷爷出生了。他的童年时光,几乎都是战争的威胁中度过的,那时的他为了活命,和家人一起到处逃难。年幼的他不懂,为什么我们中国要受欺辱?为什么我要东奔西走?为什么中国要忍受饥饿和贫穷?等到袁隆平高中毕业,一家子的生活算是稳定了,但在他的学业上,大家又一次犯了难。上了大学是好事,可是学啥?父亲的思想比较传统,希望儿子能通过上学走入仕途,升大官,赚大钱。可袁爷爷不乐意呀,他不喜欢钱,偏偏喜欢花花草草。在袁爷爷的心里,生机盎然的大自然,才是自己的归宿,在别的孩子把赚钱当成理想时,他却对鲜花,绿草,果树有着执着的向往。1949年,袁爷爷义无反顾地报考了西南农学院的农学系,毕业后,被分配到了湖南农校任教。在那几年,他边教课边学习,不光给学生提问题,更喜欢给自己提问题。课堂外的他,经常埋头在田野间,去从实践中找答案。到了60年代,自然灾害来了,很多地方都闹起了饥荒,人们有的饿死,有的病死,就连袁爷爷的身体也有些撑不住。残酷的现实摆在眼前,他愁得连觉都睡不好。在当时,杂交水稻可是世界性难题,就连发达国家的专业人员也没有攻克,很多人都觉得袁隆平在痴人说梦,可他偏偏不服输——“外国人成功不了,不代表我们中国人不行!”人民挨饿的景象就是他的动力,他迈开双腿走进田野,去寻找那从未有人见过的水稻雄性不育株。他头顶着大太阳,脚踩在烂泥里,弯着腰一点点地观察、寻找,后来他终于找到了,虽然只是一株,却点亮了袁爷爷的眼睛,点亮了解决整个中国粮食问题的希望之火。在后来的日子里,实验,观察,整理数据,撰写论文……袁爷爷潜心研究了好几个春秋,才使杂交水稻成为了可能,并在之后几十年的岁月里,不断实践、创新、推广,终于使得我们的祖国凭借仅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中国人,再也不会受饥馁之苦!
袁爷爷走了,可他又分明没走,笑立田头,迎得水稻千重浪。
袁爷爷走了,可他又分明没走,躬耕大地,留来福泽亿民生。
袁爷爷,您走了,您的音容笑貌犹在,您的精神更将长存于中华大地。我们,新一代的少年,将以您为榜样,,披风雨、顶烈日,不辞辛苦,不惧艰难,为丰收计,为环球谋!
北郊初中八(12)班 王嘉源
2021年5月25日
(本文所用事例摘自网络,略有修改,其他为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