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刀为笔书写精彩

常人 最后编辑于 2021-12-16 18:06:36
2158 0 0

“切边的角度可分倾斜、垂直、弧形等,

书法作品铲底是在同一层面的铲刮,

要求笔画边缘流利、挺括,

底面留青均匀、平滑,竹筋通直;

绘画作品铲底,

要根据笔墨的浓淡、深浅、虚实

决定竹青的存留。”


640.webp.jpg徐风在进行现场教学



12月10日,

在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楼,

徐风正在给学生们

讲解留青竹刻的制作细节。


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的徐风,

传承了爷爷徐素白、

父亲徐秉言的竹刻技艺,

是徐氏竹刻第三代传承人,

也是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

还是留青竹刻省级非遗传承人。




练“铲底”,一练好几年


徐素白拥有“竹刻艺术大师”“20世纪中国竹刻重要代表刻家”等美誉,终身从事竹木雕刻技艺的研究,生前和唐云、江寒汀、程十发、冯超然等书画名家合作,创作了一批竹木雕刻作品。在他的刻刀下,竹子犹如宣纸,把中国书画的笔墨韵味表现得惟妙惟肖。徐秉言潜心研学竹木雕刻技艺,传承父亲徐素白的表现手法,如出一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授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1973年出生的徐风,受家庭熏陶,从小就对竹刻感兴趣。为了更好地把留青竹刻传承下去,徐风12岁起就系统学习素描、书画等基本功。1998年,他正式“出炉”第一件留青竹刻作品。


徐风告诉记者,“留青竹刻”又称皮雕,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也是竹刻中难度最大的一种。刻法是留用竹子表面的一层青筠雕刻图案,由作者巧施全留、微留、不留、多留、少留的功夫,使作品呈现层次、明暗、浓淡,比浅雕更具立体感。“最初为练‘铲底’这道工序,一练就好几年。”徐风说。



专注于0.1毫米厚的青皮世界


竹制的文房、清玩,是文人雅客案头的日常陪伴,在诸多雕镂竹艺中,留青竹刻一枝独秀。“一刀就是一笔,不容有错,堪称‘铁笔书画’。除授课外,我每天就在这0.1毫米厚的青皮世界里畅想、做文章。”徐风指着一幅“荷塘雅韵”作品说,画中鸟尾羽内收,嘴型张开,喉咙微鼓,这样的神态,再配以荷花与柳树的枝条在风中飘动的神韵,让人遐想联翩。这幅作品于2012年在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展中获传统艺术金奖。


常州纺院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心主任顾明智说,徐风的竹木刻作品在学习前人写实刻法的基础上,以自己对笔墨气势和形象精神面貌的领会,通过多种刀法将笔墨神韵和形象再现出来,达到了形似与神似的完美结合。徐风的竹木刻不止在于技法上的入神,更在意“画刻”的气韵,刻法运用更直接、随性、爽辣、酣畅。


目前,徐风已有40余件作品在华东地区乃至全国的手工艺大展中获奖。其中,留青竹刻《高山仰止》于2015年获“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金奖,留青竹刻《面壁十年一苇渡江》获2020年第十一届“艺博杯”工艺美术精品大奖赛金奖。徐风于2018年被联合国竹藤组织授予“亚太地区竹工艺名匠”称号,在亚太地区仅8人获此殊荣;2020年被评定为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名人。



为学生提供免费培训


2014年5月,徐风创建了全省第一家民办竹木刻博物馆——“徐氏竹木刻博物馆”,馆里摆满了徐氏三代人创作的作品。徐风介绍作品的立意和特点时说:江南徐氏作“三刻”,一刻为竹,留竹青筠,雕镂文心;二刻为木,丹青作画,入木三分;三刻为壶,方圆天地,一壶乾坤。


在红木、紫砂上浅刻,是徐风在传承留青竹刻的基础上进行的创作尝试。徐风说,材料的质地不同,创作的刻法也不同,呈现出的“刀味”和艺术效果截然不同。“浅刻刻痕很浅,是需要在高光下才能看清刀痕的一种刻法。一件复杂的红木浅刻作品,用刀不下数十万次,不仅体现江南特色的传统工艺美术,且使原画的神韵生动展现,还可通过简练的笔墨表达作者的内心情趣。”徐风专业剖析着自己的作品。


在创作、创新留青竹刻作品的同时,现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竹工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的徐风把传授技艺作为自己的立业之本。除正常课程教学外,他还利用学校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心平台,为有志于留青竹刻艺术的学生提供免费培训。为弘扬地方特色文化,徐风还借助竹木刻博物馆,让大家发现竹木刻的价值与美好,吸引更多年轻人爱上这门艺术。



王赟枫 胡艳妹 秋冰 文

胡平 摄

来源:常州晚报




收 藏
点 赞
分 享
发送

0条评论

常人分类

常人数据库检索

苏ICP备15046661号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01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08248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信箱:bbs_cz001@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2  业务联系: 0519-86189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