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金凤:让众多“心青年”开启各自“职场秀”

常人 最后编辑于 2024-10-31 09:33:56
32785 0 0

谢金凤是钟楼区众越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负责人,作为一名社会工作者,她的日常工作融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基层社工站建设、困境儿童帮扶、残障人士救助等工作,她都有参与。而在这些工作中,有一项工作是她自2011年从业开始,就亲身参与并坚持至今,那便是为心智障碍青年提供专业的就业辅导,让他们融入社会,开启各自的“职场秀”。

实现“心青年”对“走出去”的渴望

2011年,刚刚大学毕业的谢金凤在安徽省合肥市的一家助残机构工作,工作的主要内容就是帮助心智障碍者学习生活自理,并尽可能帮助掌握自主生活技能的心智障碍青年顺利就业。

“近几年,行业内将有智力发育迟缓、自闭症、唐氏综合征等症状的心智障碍青年称为‘心青年’。‘心青年’学习和理解信息的速度较慢,与人沟通存在一定难度,有些‘心青年’还会因情绪无法正确疏导,出现无法控制自身情绪的情况。我们指导‘心青年’学习生活技能,有时虽然是很简单的动作,但也需要不断地重复,这个学习的过程需要耗费教、学双方相当多的时间与精力。”谢金凤说。

谢金凤(右)辅导“心青年”学习生活技能

在机构中与“心青年”长期相处的过程中,一些“心青年”向谢金凤表达出“想去外面”“不想天天待在这里”的想法。然而“心青年”想要走入社会,依然面临着诸多客观困难。

谢金凤介绍,针对心智障碍者的就业帮扶,大部分为庇护性就业,即让“心青年”集中至就业工坊,在专人看护下,从事一些简单的手工劳动,这类劳动通常工作时长短、薪资待遇低,“心青年”也难以跳出原有的生活圈,无法真正体验社会生活,实现“走出去”的愿望。

“为了掌握更先进的就业帮扶办法,2013年至2016年间,我一直在全国各地参与心智障碍者就业培训辅导,也是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到了支持性就业。”谢金凤介绍,支持性就业指由服务机构派出就业辅导员,对心智障碍者进行专业职业培训和岗前评估,全职辅导和监督心智障碍者的实际工作,使心智障碍者能够在普通的企事业单位获得稳定的、有收入的工作机会。区分于庇护性就业,支持性就业能够让心智障碍者在工作中实实在在进入社会,与普通人共事,建立起自己与社会的联系,成为社会关系中的一员。

践行支持性就业理念初期,谢金凤在帮助“心青年”联络就业地点时,遭遇了不小的挑战。对比其他类型的残障人士,心智障碍者存在明显的理解与沟通障碍,这就造成他们能够从事的工作有限,需要更多的时间适应新的环境与新的工作内容,用人单位也因此心存疑虑,难以信任“心青年”的工作能力。

“以往的助残活动中,我们积累了一定的合作资源,通过尝试给合作过的社区、酒店等单位提供免费保洁,为‘心青年’争取到了进入社会工作的机会。因为工作技能不够娴熟,工作初期,同一项工作往往需要多名‘心青年’共同参与才能按时完成。随着日积月累的训练,‘心青年’在工作中锻炼出独立完成的能力。”谢金凤说。

谢金凤(左)辅导“心青年”学习工作技能

2016年,合肥市某新建成的星级酒店开业招工,谢金凤陪同‘心青年’大伟(化名)应聘酒店员工休息区保洁员的职位。大伟入职的第一个月里,谢金凤天天陪同大伟上班,然而经过教学与练习,大伟并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保洁工作,酒店相关负责人也萌生出辞退大伟的念头。

“正好当时另一名‘心青年’小刚(化名)也通过了机构的评估,达到了参与社会工作的标准,我就联系酒店,由小刚接替大伟的保洁工作,将大伟调岗至洗衣房,进行毛巾等酒店用品收纳整理的工作。后续两位‘心青年’都顺利适应了自己的岗位成为正式员工,直至今年依然在该酒店任职,已经是拥有8年工龄的老员工了。”谢金凤说。

引导家庭交还“心青年”的自主决定权

“心青年”步入社会,离不开他们身后家庭的帮助与支持。然而在该领域工作十余年,谢金凤深知,绝大部分心智障碍者的家属并未掌握与心智障碍者正确的相处模式,开展家庭指导,亦是就业辅导员工作的重要一环。

谢金凤介绍,有心智障碍的小孩在未成年时期,往往会被家长送至特殊教育学校学习和生活,然而这些心智障碍者成年之后,离开了学校,回归家庭,就会出现无处可去的窘境。有些“心青年”不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负面情绪累积后,可能出现狂躁、易怒等表现,不知如何处理的家长还会采用对抗的形式,将孩子关在家里,切断了“心青年”与外界的联系。

“而在家庭生活中,‘心青年’的家属也可能出于‘保护’‘不信任’等原因,习惯了替‘心青年’做决定,替‘心青年’解决事情,回避‘心青年’参与家庭决策、家务劳动等日常互动。‘心青年’原本在特殊教育学校中学得的一些自理技能,因在家庭中不被允许实践,家庭与学校对待同一件事的态度不一致,导致他们无法判断自己掌握的技能可不可以使用,长此以往,他们已经学会的技能也会荒废。”谢金凤说。

谢金凤(中)至“心青年”家庭进行家访

谢金凤认为,“心青年”想要实现独立工作、独立生活,其家庭首先应该将“心青年”的自主决定权还给“心青年”。

自2020年来到常州工作以来,为引导常州的“心青年”家庭做出改变,谢金凤持续宣传开展心智障碍者自主生活、就业培训。仅今年,谢金凤就在永红街道、雕庄街道、南夏墅街道等地开办了近50场主题课堂。

在课堂中,谢金凤引导“心青年”的家属改变以往认为心智障碍者“不会做、做不到”的刻板观念,小到“心青年”自己的餐具清洗,大到“心青年”对自己工作赚取的工资如何支配,都让“心青年”自己尝试。此外,谢金凤与同事们还会为“心青年”举办工作技能、生活技能大比拼,一方面是向其家庭展示,他们拥有自主行动的能力,另一方面,比赛获得的荣誉也能激励“心青年”,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在培训中,我们也能感受到这些‘心青年’家属找到了努力的方向。他们在照顾‘心青年’的时候,自然而然会担忧‘心青年’有朝一日无人照顾时应当如何生存。过去他们制止‘心青年’自主决定,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怎么做才是正确的,而当下,他们也成为了‘心青年’自主决定的支持者。”谢金凤说。

做好“心青年”与社会的深度联结

谢金凤表示,“心青年”适应社会生活,会历经“好照顾”“好家人”“好帮手”“好市民”四个阶段。“通俗地说,好照顾就是指‘心青年’在家庭生活中情绪稳定、配合、不闹人;好家人是指‘心青年’能够自理,完成与自己相关的事务;好帮手是指‘心青年’在自理的基础上,能够帮助他人完成指定的事项;好市民是指‘心青年’能够基本掌握社会生存所需的常识,并融入其中,独立生活。”

就业辅导员在指导“心青年”以就业这种途径融入社会时,既需要帮助“心青年”适应社会,亦需要帮助社会理解“心青年”,做好双方的联结,这个过程往往需要长达半年的时间。

谢金凤介绍,在“心青年”就业时,就业辅导员会依据“心青年”的工作熟练程度,进行不同密集程度的跟踪陪同。在“心青年”就业的第一个月,她一般会天天陪同“心青年”上班,指导“心青年”按照用人单位的标准妥善完成工作。第二个月,她一般会每天陪同“心青年”工作两到三个小时,确认“心青年”进入工作状态,就让“心青年”独自完成剩余工作。第三个月,她每周会陪同一到两天。第四个月开始,无突发状况时,她会保持每月一次的跟踪陪同,直至半年的辅导期结束。

“在陪同‘心青年’的同时,我们也会向‘心青年’的同事介绍‘心青年’的个人情况,帮助他们理解‘心青年’的某些特殊表现背后,代表着他们怎样的情绪表达。在同事和‘心青年’建立社交关系,并熟悉‘心青年’的行为模式后,这些人也会自然而然成为‘心青年’社会生活的自然支持者,能够代替就业辅导员帮助‘心青年’处理突发状况。”谢金凤介绍,“心青年”丽丽(化名)就业后会在固定时间段搭乘同一班次的公交车,久而久之,公交司机认识了丽丽,记住了她上下车的站点,会提醒丽丽到站下车,这位司机就可以称为丽丽的自然支持者。

目前,经谢金凤辅导过的“心青年”在酒店、社区、剧场、医院、面包房等多种场所就业,从事保洁、收纳、烘焙等工作。辅导结束后,不少人仍与谢金凤保持着联系,会将自己的日常生活分享给谢金凤,小刚便是其中之一。“从照片上看,他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与多年前那个看起来有些呆滞的他判若两人。他分享给我的话题也超越了我以往对他的认知,他会开始关注时事新闻,把省内发生的大小见闻告知我,我非常惊喜。”谢金凤说。

而同样令谢金凤感到惊喜的是,她陪同“心青年”阿永(化名)自费前往湖州,参与一场心智障碍者交流活动时,已经三十多岁的阿永告诉谢金凤,他参加这次的活动非常开心,“终于知道了工作赚钱的目的”。

“阿永的这句话,意味着他已经懂得通过劳动所得,能够换取提升自己生活品质的具体事物与情感体验,他在生存的基础上更进了一步,他融入社会的同时,也开始享受生活。在他身上,我也体会到了自己工作的意义,能够帮助这个群体走出封闭环境,让他们被社会‘看见’,获得认可与接纳,实现自我价值。”谢金凤说。

(记者 于远航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收 藏
点 赞
分 享
发送

0条评论

常人分类

常人数据库检索

苏ICP备15046661号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01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08248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信箱:bbs_cz001@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2  业务联系: 0519-86189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