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网 | 微博 | 客户端 | 旧版博客
收藏本站

【《红孩子》】1958年毛主席唯一亲自探班的儿童电影,那个唯一和毛主席亲切合影的“红孩子”……

何伯良 最后编辑于 2021-04-06 23:38:13
26145 8 8

【《红孩子》】

1958年毛主席唯一亲自探班的儿童电影,

那个唯一和毛主席亲切合影的“红孩子”……


1958年的2月14日对于每一个《红孩子》剧组的人来说都是一生无法忘记的时刻,正当他们在摄影棚内紧张拍摄时,


毛主席视察长影来了,是毛主席唯一一次到电影制片厂探班,


《红孩子》是在伟大领袖毛主席亲自关怀下拍摄的,6位小演员受到过毛主席的亲切接见,


扮演细妹子的小演员还与毛主席进行近距离的亲密交谈,留下了一张宝贵的合影。


这张合影也是毛主席与文艺界代表唯一的单人合影。

电影讲述了1934年红军北上抗日后,留在苏区的红军子弟苏保和小伙伴们,与白匪军展开英勇斗争的故事。

电影《红孩子》由长春电影制片厂1958年拍摄,故事梗概是1934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离开中央苏区长征,李家坳的赤卫队在县苏维埃政府李主席领导下上山打游击,李主席的儿子苏保也跟着一起上山,被李主席拒绝。

苏保不服气,便和小伙伴细妹、虎崽、水生、金根、冬伢子等6个热血沸腾的“红孩子”一起,晚上悄悄离家去找红军,被苏保的外公发现后及时找回。不久之后,靖卫团长黄静波带着白军返乡,烧了李家坳,杀了全村百姓,6个孩子幸免于难。

为了讨还血债, 替亲人报仇,6个孩子组成了少年游击队,他们与敌人斗智斗勇,消灭了不少敌人,最终营救了被捕的李主席,打死了白军头子黄静波。残酷的斗争让孩子们经受了锻炼和考验,也让他们在血与火的洗礼中成长起来,预示着革命的光明前景。

1958年,《红孩子》甫一上映,便在全国引起了巨大反响,受到观众一致好评,而专门为影片主题歌曲《共产儿童团歌》也随之广为传唱,经久不衰,后来中国少年先锋队的誓言:“准备好了,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时刻准备着!”就来源于这首歌。

电影中广为传唱,经久不衰的电影主题歌《共产儿童团歌》由编剧乔羽作词,钢琴家谢尔盖·菲奥多罗维奇·凯丹-杰什金谱曲,曲调源于前苏联少年先锋队队歌《燃烧吧,营火》

1958年的2月14日对于每一个《红孩子》剧组的人来说都是一生无法忘记的时刻,正当他们在摄影棚内紧张拍摄时,毛主席视察长影来了,据说,这是毛主席唯一探班的一部戏

《红孩子》上映后广受好评,并于1979年获全国第二次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二等奖

1958年,那个被毛主席亲切接见的“红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与其他电影不同,《红孩子》的主角是少年儿童,而且是6位。尽管6位演员年龄很小,最大的17岁,最小的12岁,但他们的表演十分生动传神,将6位红孩子的机灵、勇敢、坚定诠释地淋漓尽致,给观众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成为当时红极一时的小童星。

特别是电影的第一男主角苏保、第一女主角细妹,与《闪闪的红星》里的潘冬子、《小兵张嘎》里的嘎子一起,成为那个时代英雄少年的经典形象。

《红孩子》的第一男主角是苏保,他年龄最大,性格最沉稳,是红孩子的“头儿”,一心想当红军,但让人印象最深刻的还是“红孩子”中唯一女孩——细妹子

细妹子既漂亮又聪明,扑闪着一双大眼睛,好像能看透一切,小时候每次看到细妹子,都会由衷地感叹她长得太漂亮了,要是像她一样漂亮就好了。

大家对电影《红孩子》耳熟能详,但可能很少有人知道《红孩子》是在伟大领袖毛主席亲自关怀下拍摄的,6位小演员受到过毛主席的亲切接见,扮演细妹子的小演员还与毛主席进行近距离的亲密交谈,留下了一张宝贵的合影。

合影中,毛主席扶着小演员的肩膀,微笑望着小演员,与她亲切交谈,小演员仰望着伟大领袖,幸福、欢乐、激动、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这副珍贵的合影在当年还被做成年画,一度风靡全国,生活在60、70年代的朋友应该十分熟悉。

很多人不知道,视察长影是毛主席唯一一次到探班电影制片厂,这张合影也是毛主席与文艺界代表唯一的单人合影。

1958年,那个被毛主席亲切接见的“红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毛主席与《红孩子》小演员亲切合影

那么,这名幸运的小演员是谁?毛主席跟她说了什么?这个受到毛主席亲切接见并与之合影的“小明星”,后来怎么样了?本篇文章带大家一起回顾这张经典照片背后的故事,体会伟大领袖对少年儿童的亲切关怀。说起长春电影制片厂,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长影是新中国第一家电影制片厂、新中国电影事业的摇篮,它是1946年10月1日在伪满时期日本“株式会社满洲映画协会”基础上成立的,比新中国还大了整整3岁。

长影成立后,摄制了一系列红色影片,如第一部长故事片《桥》,第一部译制片《普通一兵》,以及《中华儿女》《赵一曼》《白毛女》《祖国的花朵》《平原游击队》《董存瑞》等影片,不仅在当时引起轰动,直至如今仍被奉为经典。

1957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导演苏里找到自己的好友,著名剧作家、作曲家乔羽。

“我想为孩子们拍一部戏,你能为我写一个本子么?”

乔羽很爽快:"好啊,你想拍什么片子呢?"

苏里早有定意,"最好是反映战争年代红小鬼的故事。"

当时,国内计划没有反映战争年代的儿童影片,《闪闪的红星》《小兵张嘎》《两个小八路》等影片还没有问世,这确实是一个亟待弥补的空白。

对苏里的提议,乔羽欣然同意。

1958年,那个被毛主席亲切接见的“红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苏里对“红小鬼”有着与众不同的浓厚情结,他18岁参加八路军,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而乔羽也早早参加革命,两人对战争年代的孩子们有着异乎寻常的怀念与热情,一拍即合,决定将内容定格在红军长征后留在中央苏区的一群红孩子们身上。

苏里和乔羽之所以将故事原型选择在红军时期的孩子们身上,因为那是中国革命最艰苦的时期,最能反映出那个特殊年代青少年英勇机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剧本写好之后,乔羽又为这部影片写了主题歌《共产儿童团歌》

看过剧本,听过歌曲,苏里禁不住拍手叫好,立即着手挑选小演员,其中扮演“红孩子”中唯一女孩“细妹子”的,是一名叫宁和的小演员。

很多人并不熟悉这个叫宁和的小演员,给大家重点介绍一下。

1945年9月1日,宁和出生在重庆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宁和的父亲叫宁嘉风,祖籍辽宁海城县,祖上时代从事中医,长大后在东北大学读书。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东北迅速沦陷,宁嘉风随家人来到北平,考入清华大学经济系。

宁嘉风很聪明,大学毕业后先后到英、法、德三国留学,获得经济、金融硕士学位。抗日战争爆发后,宁嘉风怀抱知识救国的愿望,放弃在国外深造的机会提前回国,先后担任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央大学教授、教务长等职。

1958年,那个被毛主席亲切接见的“红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1945年9月1日,宁和出生了,宁嘉风很喜欢这个女儿,为她取名“宁和”,取“宁静和平”之意。抗战虽然胜利了,但内战阴影笼罩,他希望迎来真正的“宁静和平”

解放战争期间,宁嘉风担任国民政府中央银行东北区行副主任,他身居高位,却为人正直,廉洁自律,不与那些大肆贪墨的“方面大员”同流合污,并主动与中国共产党取得联系,成为一名中共地下党员,为解放东北做出了贡献。

北平解放后,宁嘉风被委派到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工作,历任处长、副局长、副司长、干校副校长等职务,兼任清华大学教授,工作期间仍教书育人。1959年,就在电影《红孩子》上映次年,宁嘉风响应号召支援青海,担任青海财经学院副院长。

有这样一位爱国的高级知识分子,宁和成长十分顺利,她继承了父亲的优点,自幼天资聪敏,富有艺术天赋,但性格内敛,不好表现。

1954年,年仅9岁的宁和被发掘了艺术天赋,她一边在北京大木仓小学读书,一边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儿童广播剧团播音,还在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演话剧。

1957年,《红孩子》剧组在全国寻找小演员,当剧组到儿童广播剧团找演员时,宁和不在场,错过了机会,但副导演李华在北京什刹海游泳池门口偶然碰见宁和,一下子看中了她,便将她带到剧组,导演苏里也十分满意。宁和就这样被幸运地选中了。

1958年,那个被毛主席亲切接见的“红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挑好小演员后,苏里没有着急拍戏,而是带领小演员们出了一趟差,他们一起走访了井冈山、瑞金等革命根据地,还让孩子们爬上了险峻的岭背山。

这些孩子们长在新中国,没有吃过苦,也体会不到革命斗争的艰苦,但这次到革命老区特别是山地一路行军让他们吃了不少苦头,也让他们接受了一次生动的革命历史教育,充分领略了当年“红孩子们”的英勇精神,对自己在戏中的角色有了很好的把握。

事实证明,苏里这招“体验式训练”很有成效,拍摄开始后,小演员们得心应手,迅速进入角色,他们年龄虽小,拍摄技术也有限,但比现在这些“发胶摩丝大背头、烫发口红高跟鞋”“小鲜肉”拍摄抗日神剧要敬业得多,也真实得多。

拍摄过程紧张又不失快乐,但最令人难忘的还是毛主席的来访。

1958年2月14日,正值隆冬时节,室外天寒地冻,长影摄影棚里却是一派秋光,一条羊肠小道蜿蜒而上,两旁绿树成荫,芳草萋萋,珠露欲滴,虫声低语……

苏里正在指导小演员们拍摄《红孩子》最后一场戏——黑夜夺枪。

正当大家聚精会神地拍摄时,厂领导突然派人来到拍摄棚,很严肃地通知说:

“一会儿有重要领导来视察,到时你们复拍一场戏给领导看。”

1958年,那个被毛主席亲切接见的“红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长影当时是新中国最重要的电影制片厂,平时来长影视察的各级领导很多,大家也就习以为常,没有当作一回事,苏里答应了一声,继续拍摄,小演员们也很平静。

中午11点左右,摄影棚紧闭的大门忽然被打开,一位身材高大,身穿灰色大衣的人健步走了进来,陪同他的是中共吉林省委第一书记吴德、长影厂长亚马。

一开始,小演员们还没注意,等那人走近了,他们发现这个人好面熟啊!

“这不是毛主席么?!”不知是谁叫了一声,声音中透着惊喜。

“毛主席!毛主席!”这个意外惊喜让整个摄影棚顿时欢腾起来,大家热烈鼓掌,高喊着毛主席的名字,“毛主席好!毛主席好!”

毛主席一边走,一边微笑着向大家挥手致意,大家都围了上来。

亚马向毛主席介绍了导演苏里、摄影师李光惠,以及他参与执导的电影如《平原游击队》、《祖国的花朵》等,毛主席听了介绍频频点头,对苏里说:

“你导的片子我看过,还要多拍一些人民喜闻乐见的片子,这个《红孩子》就很好嘛!”

说完,毛主席有力的大手握住了苏里的双手,一股热流顿时充满苏里心间,他极力克制自己,保持正常状态,激动地回答:“请主席放心,我们一定把电影拍好!”

1958年,那个被毛主席亲切接见的“红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其实,这不是苏里第一次见到毛主席。

他在延安演出时曾见过毛主席,1949年7月参加第一次全国文代会时,和其他文艺工作者一起再次受过毛主席的接见,但两次都是远距离看毛主席,如此近距离与毛主席面对面站立还是第一次,毛主席的亲切勉励让他无比激动。

接着,亚马又指着《红孩子》的6位小演员们,对毛主席说:"毛主席,这就是我们的红色儿童团员,他们演的都是苏区的红孩子,请您看像不像当年瑞金的孩子?"

毛主席仔细端详着化了妆的孩子们,笑笑说:

"像,很像当年苏区的儿童嘛!当年的孩子们就是这个样子!"

毛主席又指着一名扮演白军的演员说:"这个白军也蛮像嘛!"

大家一听,禁不住乐了,毛主席一点架子都没有,还那么幽默。

毛主席微笑着问小演员:"你们是长春人吗?"

大家齐声回答道:"我们是北京的。"

毛主席又问:"你们都是哪个剧团的?"

孩子们回答说:"我们都是学生。"

1958年,那个被毛主席亲切接见的“红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毛主席的到来让大家如沐春风,感到无比振奋,孩子们依偎在毛主席身边的情景更是动人,在场的人们不论大人还是孩子,心里都感到热乎乎的。

这时,饰演细妹子的宁和引起了毛主席的注意,她站得离毛主席最近,扑闪的大眼睛显得特别明亮,毛主席慈祥地抚摸着她的肩膀,问:

“你叫什么名字?”

“报告毛主席,我叫宁和。”

“你多大了?”毛主席又问。

“我今年12岁。”

毛主席点点头,“你在哪个学校读书啊?”

“我在北京大木仓小学读四年级。”

毛主席与小演员一问一答,这是多好的镜头啊,摄影师于祝明举起相机,轻按快门

咔嚓!一个珍贵的瞬间就此定格。

1958年,那个被毛主席亲切接见的“红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宁和从懂事时起唱的就是“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歌颂的是伟大领袖毛主席,她从没想到自己能亲眼见到中国人民的大救星,而且是如此近距离的亲密接触,这幸福来得太过突然,突然到猝不及防,站在那儿半晌不知道说什么好。

后来,宁和回忆起这段经历说,当时她只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双脚像粘在地上一样,站在那里光知道笑,却不知道回答毛主席问话时,话说对了没有。

不论宁和,还是当时的人们都不会想到,这次来长影视察,是毛主席一生中唯一一次到电影拍摄现场探班,他与小演员宁和的合影,更是毛主席与新中国电影工作者唯一一张单人合影。这确实是一次莫大的幸福,让在场每一个人都刻骨铭心。

毛主席与宁和的合影照片在报纸发表以后,很快被印成年画公开发行,一时间风靡全国,多少演员和孩子们羡慕照片中的宁和,能够单独和毛主席合影,这是他们梦寐以求的事情啊,这一瞬间也成为宁和一生中最难忘的时刻和最大的荣耀。

对电影《红孩子》而言,这更是它在中国电影历史上独一无二的殊荣!

摄影师拍完照后,毛主席微笑着说:“你们把我也当电影拍了。”

大家都被毛主席的话逗笑了,响起一片欢快幸福的笑声,尤其是孩子们紧紧跟在毛主席身边,聆听毛主席老人家的教导,害怕错过了每一句话。

1958年,那个被毛主席亲切接见的“红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毛主席兴致很高,他好奇地打量着摄影棚,沿着羊肠小道走进景区,指着用油纸做成的绿色树叶和用麻做成的青草,问道:"真的树叶和青草,能不能用?"

亚马答道:"能用,当然能用。"

毛泽东又问:"那这场戏为什么不到实景中去拍?"

苏里在一旁插话说:"因为季节关系,树还没有绿,我们只能在摄影棚中搭景拍摄。"

毛泽东恍然大悟,幽默地说:"嗯,拍电影是允许弄虚作假的嘛!"

毛主席一句话把大家又说笑了,欢笑声中,毛主席离开了摄影棚,人们依依不舍地挥手致意,目送毛主席离开,每个人心中都久久不能平静。

毛主席的到来给了孩子们,给了摄制组乃至整个长春电影制片厂极大的鼓舞,导演苏里下决定一定将这部片子拍好,他因势利导,鼓舞孩子们牢记毛主席的谆谆教诲,充分表演好自己的角色。在摄制组和孩子们的共同努力下,影片如期拍摄完成。

1958年,电影《红孩子》与广大观众见面了,甫一上映后便受到各方面好评,像毛主席与宁和的合影一样风靡全国,主题歌《共产儿童团歌》也随之广为传唱,历久不衰。可以说,这部电影的大获成功,与毛主席的关怀和勉励是分不开的。

1958年,那个被毛主席亲切接见的“红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除了《红孩子》电影本身,人们更关心另一个话题:扮演“细妹子”的小演员,受到毛主席亲切接见交谈,与毛主席合影风靡全国的“小明星”,后来怎么样了?

1957年11月《红孩子》开拍时,宁和刚满12岁,这是她第一次出演电影,也是最重要的一次,正是在这次拍摄过程中,她见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留下了那张珍贵的合影。

《红孩子》拍摄完毕后,宁和离开长春,回到北京,继续学业。

当时那个年代,演员并不像现在这样吃香,尽管宁和已经成为风靡全国的“小明星”,但她还不是专职演员,还要继续学习,尤其是她的父亲和学校领导,怕她因为拍《红孩子》成名之后骄傲,便没让她做专职演员,而是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女子中学读书。

宁和性格文静内向,又很听话,就继续乖乖读书。

中学毕业后,宁和响应毛主席号召,希望将来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便报考了北京农业大学,但受当时政治大环境影响,宁和没能学到农业科学研究的真本领。

1958年,那个被毛主席亲切接见的“红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童星宁和&成年后的宁和

1970年,宁和随着“知青下乡”的浪潮到了偏远的贵州省织金县进行劳动锻炼,一晃就是两年。1972年底,因工作需要,宁和被调动到珠江电影制片厂工作。

这个时候的宁和已经27岁,错过了表演艺术的黄金时间,已经不适合做演员,于是她转向幕后,做了8年的科教纪录片导演,拍摄了一系列科教纪录片。

1982年,宁和选择到北京电影学院进修编剧,此后担任故事片编导,编导了一系列电视剧,有的作品曾荣获飞天奖、金鹰奖,但这些作品都没能大红大紫,加上一直担任默默无闻的幕后工作,没有直接出演电影,宁和始终没有太大的名气。

1999年,54岁的宁和随中央电视台“流金岁月”剧组重返长春电影制片厂,与《红孩子》导演苏里、小演员们重逢,并合影留念。一晃40多年过去了,当初青葱的小伙伴都已是年过半百的老人。岁月催人老,时光不等人,这一切都令人唏嘘不已。 

2000年10月,宁和正式在珠影退休。

1958年,那个被毛主席亲切接见的“红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宁和参加“流金岁月”节目

从长影开始,在珠影结束,宁和将大半辈子献给了新中国的电影事业,虽然没能大红大紫,但她始终热爱这份事业,很多朋友都为宁和感到惋惜:如果宁和当初坚持做演员,而不是蹉跎了十余年宝贵时光,她的人生一定别有一番面貌。

但宁和对这一切看得很淡,她不在乎是否大红大紫,是否名利双收。

2004年,85岁高龄的苏里谈起了46年毛主席探班《红孩子》的那段经历,老人仍然记忆犹新,一幕幕场景、一句句对话都是那么清晰,他充满深情地告诉记者:

人一生难以忘怀的事或许会有几件,但最难忘怀的事却不多。对于我这个85岁的老人来说,我一生最难忘怀的事只有一件,这就是毛主席到摄影棚看我拍摄《红孩子》,这使我终生难忘。

这段话对宁和同样适用。

1958年,那个被毛主席亲切接见的“红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一晃63年过去了,导演苏里、男主角陈克然已经去世多年,宁和也已是76岁的老人,但毛主席与她亲切交谈的经历永远铭刻在脑海中不能忘怀,一直激励着她奋勇前行。不管遇到多大困难,她都没有放弃对电影的热爱,这就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的魅力。

作者:罗敷媚

罗敷媚注:本文细节主要参考苏里、宁和等受毛主席接见的当事人节目访谈,绝无虚构。



收 藏
分 享
表态的人
  • 泉水涓涓
  • 芝麻汤圆儿
  • 陆吾
  • 顺其自然者
  • 八月小龙
  • 人参果
  • 何伯良
  • 张秋生
发送

8条评论

  • 谢谢张秋生老师关注支持!顺致新春幸福安康!
    2021-04-12 19:45:42 0回复
    1
  • 谢谢人参果老师关注支持!顺致新春幸福安康!
    2021-04-07 20:15:55 0回复
    1
  • 谢谢八月小龙老师关注支持!顺致新春幸福安康!
    2021-04-07 20:15:18 0回复
    1
  • 谢谢顺其自然者老师关注支持!顺致新春幸福安康!
    2021-04-07 20:14:40 0回复
    1
  • 谢谢陆吾老师关注支持!顺致新春幸福安康!
    2021-04-07 20:13:58 0回复
    1
  • 谢谢芝麻汤圆儿老师关注支持!顺致新春幸福安康!
    2021-04-07 20:13:11 0回复
    1
  • 谢谢泉老关注支持!顺致新春幸福安康!
    2021-04-07 20:12:24 0回复
    1
  • 我喜欢看老电影。一部老电影,影响几代人。
    2021-04-07 07:24:47 0回复
    1
  • 71911
    积分
  • 6392
    博文
  • 18489
    被赞

个人介绍

1941年生于常州,现退休,信仰坚定

未成年人举报专码
苏ICP备15046661号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01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08248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信箱:bbs_cz001@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2  业务联系: 0519-86189488
未成年人举报信箱:a82000682@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