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合适,利于人尽其才
涂俊明
深圳中学新入职66名新教师,其中硕士39人,博士21人,博士(后)6人,来自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伦敦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世界顶尖学府,且毕业院校为北京大学的有17人,清华大学有16人。如此“高精尖”人才入职到中学教书,真够“豪华”!
一所普通中学一次招揽这么多“高精尖”新教师,是不是“奢靡”浪费?要看他们各人自我发展状况而论。从那些“高精尖”曾经如此“低就”“屈身”后,有的得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取得了理想的发展成就。有的则渐渐衰退,既没功成名就,也无成就建树,碌碌无为,最终甚至悄无声息地“消弭”于平台之下。
这中间就有个平台合适与否的问题。平台,是展示的界面;平台,是施展的舞台;平台,亦是历练的教场。平台合适不合适,匹配不匹配,是因人而异的。
类似这么多“高精尖”英才,集聚一所普通中学入职的新闻,容易引起、诱导人们如此这般遐想:“现在的高级人才海量到臃肿,都这么多了哈”“海外背景、名校骄子,也不就是受聘中学岗位”……
事实上,我们还没有到“高精尖”人才多到剩余的地步,有的人才一时间入不了岗位,是他们对平台的遴选与时序的后移。像这样的一所中学如此新师资“爆棚”,似乎有炒作之嫌,以期待产生轰动效益。这该让人们冷静下来,好好地思考一下:中学教学中除了这样的“高精尖”师资外,还有更多的新师资何去何从?如此“高配”,抬升了学校名誉度的同时,本级本校本平台,是否能够成就他们入职后的成功发展?
问题的另一面,应该是社会层面关切的“痛点”。诸如,当下教育、培养人才结构存在偏颇。要不,也不会令如此高学历、高智商、高才能的留洋博士,齐聚一所普通中学。现在,仍然有太多的企业公司正患“人才饥饿症”,他们那里“求贤若渴”。那些跑错了地儿的人才,却挤拥在这嘎达一方“三尺讲台”,冷热之差,天壤地别。
人才,要有各自需要的发展平台。平台合适,利于人尽其才。这是一条个人前程与社会事业共同发展的硬道理。如果入职这所中学的人才,都是学有所用,走上了教育这个“人才T型台”,足以亮姿显彩,展示才能,真是该庆贺的;如果觉得误入平台,且没法施展所学。那么,还是趁早的“换台”为好。社会与校方也应热情鼓励,不设阻拦,让他们到达适合平台,人尽其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