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网 | 微博 | 客户端 | 旧版博客
收藏本站

【这组问“中国天眼”海报】带你了解关于“天眼”的“十万个为什么”

何伯良 最后编辑于 2021-02-06 22:25:39
6863 5 4

【这组问“中国天眼”海报】

带你了解关于“天眼”的“十万个为什么”

世界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在中国

它就是“中国天眼”

2021年4月1日,它将正式对全球科学界开放

“天眼”能洞悉宇宙“前世”吗?

“天空实验室”里的科学家怎么工作?

这座大国重器唯一的“打卡”点在哪?

它又为何受到全球热切关注?

跟着这组问“中国天眼”海报,我们带你了解关于“天眼”的“十万个为什么”

2019年8月28日,“十二个时辰”里的“中国天眼”(拼版照片,检修期间拍摄)。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中国天眼”都有什么本事?

“中国天眼”全称是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它的灵敏度稳居世界射电望远镜之首,可有效探索的空间范围体积远超它之前最先进的射电望远镜。来看看“天眼”都能做些什么。

对射电望远镜来说,反射面大小决定灵敏度,而灵敏度决定“眼力”。“中国天眼”技术团队首创主动变形反射面,使望远镜覆盖40度天顶角,让“天眼”能看得更远更广,甚至看到遥远的河外星系。

科学家们建造“中国天眼”,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捕捉宇宙诞生之初大爆炸时的余波,重现宇宙“前世”图景。目前“天眼”已经在观测银河系及近邻星系的中性氢,更早期宇宙的中性氢辐射频率更低,在“天眼”的设计范围之内,只要换一台对应频率的接收机就可以探索更早期宇宙。

快速射电暴,被科学家形象地称为宇宙中的“闪光灯”。这是因为它虽然仅持续几个毫秒,却可以在这么短时间内,把相当于地球上几百亿年的发电量完全以不可见的无线电波释放掉。而要“看到”快速射电暴,就需要借助“中国天眼”。(全文详见)

天空视角看“中国天眼”和它所在的喀斯特山区。(资料来源:新华社现场云——60万米高空看贵州)

“中国天眼”是如何运行、保养的?

“中国天眼”的“家”,在贵州平塘一个名叫大窝凼的喀斯特洼坑里。虽然身在洼地,但它却看得很远、看到深空。在科学家心里,它是一座“天空实验室”。

“大锅”跟人一样有“汗毛孔”。为了让它雨天能畅快呼吸,工程师给它钻出数千万个小孔。在大窝凼下面50多米深的地方,有贵州最大的地下河——大小井岩溶地下暗河,雨水基本从暗河流走。工程技术人员还沿洼地底部开凿泄洪隧洞,从根本上消除了洪涝风险。(全文详见)

射电望远镜不能直接成像,而是抓取目标的无线电信号,用数据说话。天文学家利用“天眼”开展工作,有点类似移动靶射击运动,需要不断地选取目标、瞄准目标射击、分析结果。“天眼”传输的海量数据,基本没有手动分析的可能,所以天文学家都是“程序员”,用大数据手段实现天地“连线”。(全文详见)

“天眼”的工程师团队利用全过程仿真技术,把整个反射面用力学模型完全数字化,建立起了反射面安全评估系统。如果问题出在反射面板上面,工程师还会模仿“太空行走”,借助一个直径7.6米的氦气球,“走”到反射面任意地方去解决问题。(全文详见)

作为普通人,如何才能亲近“中国天眼”?

科学也可以是最绮丽的风景。到贵州平塘,穿越电磁波宁静区、登上这个大国重器唯一的“打卡点”,你可以亲眼见证最美丽的科学风景。

“中国天眼”观景台也叫瞭望台,在望远镜东侧的山顶上。清晨,有可能看到云雾在“大锅”中翻滚;正午或夕阳西下时,“大锅”反射的阳光会让你眯上眼睛;晚上,有可能看到银河掠过“大锅”边的山峦。(全文详见)

穿行在天文小镇周边的柏油路上,时不时路边会有牌子提醒,你已进入电磁波宁静区核心区。为了给“天眼”观测运行营造良好的电磁环境,平塘县先后对核心区内村寨实施移民搬迁,并关闭了附近所有通信基站。(全文详见)

走的是“嫦娥路”,过的是“日月桥”,天文小镇集纳了中国人从古至今对宇宙的幻想。天文启蒙教育、学术交流活动丰富,研学旅行精品课程、天文科普研学夏令营广受欢迎,截至目前已接待超5000批次、10万人次的研学团队。(全文详见)

越来越多靠“观天”牌吃上旅游饭的平塘人,都忘不了一个名字,那就是“中国天眼”的发起者和奠基人、著名天文学家南仁东。2013年5月23日,天上多了一颗“平塘星”。2018年10月15日,天上又多了一颗“南仁东星”。这两颗“星”注定相望永恒。

从“中国天眼”底部看星空。(中科院国家天文台提供,“中国天眼”建设期间拍摄)

回溯原初宇宙,揭示更多宇宙奥秘,这是建造“天眼”的原动力,也是终极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说,洞穿未来的“天眼”是人类在科学前沿实现重大突破、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利器。

“中国天眼”在很多领域具备超强“发现力”:发现气体星系的数量有望在过去的基础上提高10倍,发现的脉冲星数量有望翻倍,有望发现新的星际分子……

从“天眼”的早期成果看,不少有国际专家参与。面向全球科学界开放后,在望远镜时间分配上会有更激烈的竞争。“天眼”将为更多人投身科学事业提供平台。

宇宙从哪里来,又将到哪里去?许多问题有待科学家通过探索与研究去发现。

策划:赵承、李自良

监制:张旭东、段羡菊

统筹:崔颍、王丽、胡星

文字:齐健

海报拍摄:欧东衢、刘续、杨文斌

海报制作:齐健、汪强

视觉/编辑:金地

鸣谢:中科院国家天文台

新华社国内部、新华社贵州分社联合出品

2021年02月05日 20:11:54
来源:新华社


收 藏
分 享
表态的人
  • 泉水涓涓
  • 顺其自然者
  • 蒋锷初
  • 何伯良
发送

5条评论

  • 谢谢泉老关注支持!顺致新春幸福安康!
    2021-02-07 13:08:22 0回复
    1
  • 谢谢蒋老关注支持!顺致新春幸福安康!
    2021-02-07 13:05:43 0回复
    1
  • 谢谢蒋老关注支持!顺致新春幸福安康!
    2021-02-07 13:05:04 0回复
    1
  • 谢谢顺其自然者老师关注支持!顺致新春幸福安康!
    2021-02-07 13:03:03 0回复
    1
  • 在“天眼”面前,我是科盲。
    2021-02-07 08:00:10 0回复
    1
  • 71871
    积分
  • 6390
    博文
  • 18471
    被赞

个人介绍

1941年生于常州,现退休,信仰坚定

未成年人举报专码
苏ICP备15046661号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01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08248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信箱:bbs_cz001@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2  业务联系: 0519-86189488
未成年人举报信箱:a82000682@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