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网 | 微博 | 客户端 | 旧版博客
收藏本站

实施内循环为主战略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安文 最后编辑于 2020-09-17 08:17:29
10450 2 3

实施内循环为主战略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非政协委员  安文

我们曾经把发展外向型经济作为强国战略的立足点。自高层提出中国经济内循环为主、内外双循环战略以来,内循环受到各方面高度关注。我们认为内循环为主既是世界强国建设的必然规律,也是解决我国经济内忧外患的必要选择。

1  内循环为主是世界强国建设的必然规律

依赖外向型经济是撑不住强国战略的。当今发达国家没有一个是靠外向型经济成为强国的,其强国基础无一例外都是把内需作为磁铁,吸引各国家与之发展分工合作关系。

1.1美国

中国在全球出口上排第一,进口第二。美国是世界第一大进口国,2019年GDP21.5万亿美元,外向度只占总量20%不到,过去十几年一直维持这种平衡。强国不是以拼命出口占领市场成为强国的,恰恰是以强大的国内市场需求为磁铁,吸引全球都与之贸易,卖东西给他,

1.2日本

日本在外向度蒸蒸日上时,正是50年代在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推动下,以出口利国带动发展,在战败国废墟上重振旗鼓的。当外向度发展到GDP50%以后,日本开始转内,现在进出口外向度25%左右。

1.3欧盟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谷牧等领导考察,欧洲22国每国单独看,外向度都占GDP60%左右。但他们没有注意,当欧共体一体化,欧洲20国在申根协议范围内互相交易都算内循环,欧洲整体进出口占GDP也是22%。

2  内循环为主是中国强国战略必要选择

80年代改革开放,中国经历了近30年的实施外循环为主战略发展,2010年后逐渐开始转向内循环为主。2010年前后,中国成为工业产值世界第一的制造业大国;2012年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世界第一。就在这个阶段,世界对我外向型经济形成了五个坐标面的变化、五种压力。

一是由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经济进入了衰退期,我们出口碰上了天花板。二是2006-2015年10年WTO各种贸易纠纷案件1/3与中国有关,中国出口突飞猛进占领别国市场,所以摩擦不断。当然,这种摩擦是非政治化的,属于WTO常规经济次序里的问题,与特离谱现在与我们搞政治化贸易战是两回事。三是中国劳动力边界条件发生变化。2012年后中国每年退休的达到1500万,年新增劳动力1200多万,每年少200多万劳动力,我感觉劳动力成本提高一倍以上。为什么大家没有感到劳动力普遍紧张?因为经济下行,从11、12年增长率10现在到了6,去年是5.9,降一个百分点涉及200万人就业,降5个点就有1000多万人就业岗位没了。但那时正好需求劳动力供需都少1000多万,两边是平衡的,说明了劳动力少了以后经济是要下行的。四是在工业大发展中,油电煤气运包括城市土地成本提高很多,比较优势减弱。五是生态环保压力增加,环保治理成本大大提高。


面对这些变化,以习主席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从2013年提出新常态,2014、2015年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变过去以出口拉动为主战略,转为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追求供给平衡。这实际已经把中国经济往内循环为主方向转了。2019年中国GDP100万亿,进出口折算人民币32万亿,外向度从2006年64降到32,说明其实在十八大后、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已经转了个弯,从外循环为主逐渐变成外循环、内循环双循环。

这次在疫情和特离谱脱钩压力下,我们顺理成章推出内循环为主体、双循环格局,是顺理成章的,不仅仅因为脱钩倒逼,也不仅仅疫情下支离破碎产业链倒逼,而是中国更深层次改革、更高层次开放、更符合历史逻辑强国战略的必然路径和必要选择。

总之,强国不可能在外向度极高情况下形成。现阶段中国经济外向度还比较高,但今后二三十年中国会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必须走内循环为主、双循环互动的强国之路。当然,内循环不是闭关锁国,而是开放条件下的内循环为主,是以内循环支撑开放、外循环促进改革开放。

收 藏
分 享
表态的人
  • 桃子酱
  • 珍珠传奇
  • 泉水涓涓
发送

2条评论

  • 等于重读了一遍刘鹤8年前的文章
    2020-09-17 09:53:47 0回复
    0
  • 典型的马后炮。国家都已明确提出了新发展格局了,还在论证其必要性?
    2020-09-17 09:44:05 0回复
    0
  • 22067
    积分
  • 1605
    博文
  • 7144
    被赞

个人介绍

河海大学退休教师

未成年人举报专码
苏ICP备15046661号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01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08248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信箱:bbs_cz001@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2  业务联系: 0519-86189488
未成年人举报信箱:a82000682@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