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网 | 微博 | 客户端 | 旧版博客
收藏本站

【转发】河海大学书记、校长亲自撰文深切缅怀杰出校友郑守仁院士

何伯良 最后编辑于 2020-08-12 20:41:24
10413 15 5

沉痛悼念郑守仁院士

6373127476516470512265760.jpg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设计总工程师,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原总工程师、党组成员、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郑守仁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0年7月24日15时54分在武汉逝世,享年81岁。郑守仁院士把毕生献给了长江治理保护和水利工程技术创新研究,献给了祖国的大江大河,留下了宝贵的学术遗产和精神财富,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我们沉痛悼念、深切缅怀郑守仁院士!

【转发】

河海大学书记、校长亲自撰文深切缅怀杰出校友郑守仁院士

守笃水利梦  仁心昭后人

——深切缅怀三峡工程总设计师、杰出校友郑守仁院士

校党委书记唐洪武


七月鸣鵙,长江悲歌。惊闻郑守仁院士与世长辞,痛彻心扉!缓缓流淌的是难舍情,涓涓不止的是思念意,回想起郑院士始终关心河海发展的一幕幕,音犹在耳,潸然难禁。特别是前不久,我和徐辉校长去武汉看望他时,老人家虽然口不能言,但得知母校在金坛建设新校区时,脸上充满着高兴和欣慰。这样一位对河海充满感情的杰出校友,国之重器的铸就者,科学精神的践行者突然离开了,让我至今难以接受。

郑院士1963年从华东水利学院(现河海大学)毕业后,毅然投身于水利行业,从此开启了50余年“脚踏青山绿水、执杖训江蹈海”的水利生涯。他先后主持了乌江渡、葛洲坝导截流设计、隔河岩现场全过程设计等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在长期的一线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1994年,郑院士临危受命,转战三峡,担任三峡工程总设计师。他自全面负责三峡工程设计以来,三次成功解决截流长江世界难题,成功解决超大水深和软淤沙、龙口合龙单宽能量世界第一等重大难题,为国家节省了巨额投资、提前了工程工期,取得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被《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誉为“当代大禹”“三峡的脊梁”“大坝基石”,这是河海大学和所有河海人的骄傲。老先生说过,只要三峡需要他一天,他就不会离开三峡。老人家病重期间,我们一直和他的秘书龚国文同志保持着密切联系,得知他还在关心着三峡工程的运行成效。他用一生的守护表达了对三峡的热爱与自豪,大国重器中倾注着郑院士毕生的才华与心血。

记得与郑院士首次深入了解是在2010年的夏末初秋。当年长江流域发生罕见大洪水,危急时刻,三峡工程首次进行拦蓄,把巨大的洪峰挽于自己的怀抱,充分彰显出三峡工程利国利民的作用。洪水过后不久,我代表学校来三峡工地拜访郑院士。当我们到达三峡工地的时候,天色已晚。借着朦胧月光,三峡大坝像一位雄伟的巨人盘踞在山谷间,这里凝聚了包括众多河海人在内的所有建设者的心血和汗水。到达工地门口,就看见一位慈颜善目的老人已经等候在那里,他就是我们仰慕已久的“工地院士”郑守仁院士。虽然已71岁高龄,在千年三峡的映衬下,他依然精神矍铄。听说母校来人,他亲自到三四公里外的大门口迎接我们。如此情谊,着实让我们感动。他边走边亲切地向我们讲解三峡工地的情况,滔滔不绝,自信自豪溢于言表,展露着一位赤子对伟大母亲的颂赞,让我们的景仰之情油然而生。

此后,我多次向郑院士请教学校改革发展的难点和重点问题,他亦不吝赐教。每次与他交流往往都是半天,他谈得最多的还是学校的学科发展、人才队伍建设和学生培养。他反复强调,学校要坚持特色发展,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过程中,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提升学科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学校要尽快出人才,出大师级人才;培养学生除了有知识更要强调立德树人,要突出有爱国、正直和吃苦的精神;作为一名杰出的知识分子,要懂得感恩,要有家国情怀……。每一次交流都让我受益非浅,他待人真诚可亲,他格局胸怀宽阔,他学识令人钦佩,他的真知灼见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设,他的浩然正气也成为河海师生学习的楷模。

郑院士把毕生才智奉献给了中国水利事业,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留在了河海校园。他经常地对我说,他心中最珍贵的岁月芳华,是在华水朗朗晨读的五年大学生活。也正是这五年,让他确立了人生的方向,并让他穷极一生为之奋斗了五十多年。也正因为这个深厚的情结,郑院士始终不忘桑梓之情,饮水思源、情系河海,几乎每年都会回母校看看。或许在他心里,河海是温暖神圣的所在,所以总想把自己最好的东西分享给母校。他曾反复强调,“没有母校的培育,就没有今日的成就,河海大学为中国的水利事业输出了一批批的优秀人才,对于母校,我十分感激,也希望母校未来发展能够越来越好。”拳拳之心,赤子之情,感人肺腑。2015年,河海迎来百岁诞辰。彼时,郑院士刚刚罹患原发性肝癌,我们也慎重考虑,不忍心折腾这位76岁身患绝症的老人。但是,让我们没想到的是,当接到学校解释的电话,老先生差点生气了,他主动要求前来观礼,并且还要为母校做一场报告。校庆之际,他在工地上忙完后就风尘仆仆地赶来学校,带着长江的水气息,带着三峡的沙石味,全程站立为河海师生校友做了精彩报告,赢得了现场听众发自内心的热烈掌声。重回故园,沐浴着百年华礼,头鬓浩然的郑院士和昔日同窗一起漫步在梧桐树下,忆往事,述衷情,共同回味一个甲子前的青春故事,成为百年河海最美丽的一道风景。

近两年,由于长期操劳,郑院士的身体每况愈下,但他对河海的感情却与日俱增。对学校的事情,他从不推辞;对学校的希望,他有求必应。2018年,79岁高龄的他两次重回母校,一次是为学校江宁校区189试验基地的建设建言献策,他强调“要加强与水利部、交通部沟通交流,引入大型工程项目,充分发挥单体最大的水流试验基地及六自由度水下振动台等相关大型仪器效能,更好为双一流学科建设服务。”他提出科技平台建设要精准对接重大工程需求的建议,帮助学校进一步厘清了试验基地打造校之重器,服务行业科技发展前沿的建设思路。还有一次是为毕业研究生深情寄语,他作为学校历次毕业典礼中年龄最长的嘉宾,站在母校神圣的讲台上,饱含深情地对全体毕业研究生说到:“严恺先生、徐芝纶先生等名师给予了我理念、斗志,在他们的教导和熏陶下,我收获了生活和学习的方法。可以说,母校培养我一步步成长、成才,我也见证了母校一天天地发展、壮大!”从河海毕业后的数十年里,他在隔河岩工程工地10年,在三峡工程工地26年,与工程相伴、以工地为家,把青春挥洒在寒来暑往中,汗水流淌在山川河流里,身影镌刻在青山绿水间,因此,他真诚地希望河海学子们“一定要将所学所思、所感所悟融入到科技强国的使命中,一定要理论结合实践,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他通过自身的学习和工作经历,引导学生弘扬河海校训精神,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上了一课令人难忘的思政课。正是像他这样的育人楷模,经常返回母校讲台,将行业最新成果转化为人才培养内容,有力推动着学校加快构建特色鲜明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去年春夏之交,学校积极响应国家长江大保护的战略部署,在三峡集团公司和江苏人民政府支持下,得到教育部、水利部等支持,联合江苏省发改委、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筹备成立国内首个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流域综合治理研究机构——长江保护与绿色发展研究院。当时,郑院士的病情已加重,身体羸弱,行动不便,甚至需要有专人陪护。此时的他,作为项目提名人代表兼答辩人,担纲负责2019年长江三峡枢纽工程申报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亲自指导和参加相关策划、协调、汇报、讨论、考察和资料编写。如此忙碌,当他得知学校牵头组建长江院,他非常激动,认为这项工作非常重要、非常有意义,学校找准了发力点,于是带着药水,带着病躯,从武汉专程赶赴学校,给予我们具体的工作指导。他高屋建瓴地指出,河海大学作为中国水利高等教育的发源地,要把多学科综合集群的资源优势转化为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为长江、为中国乃至全球大江大河治理与保护贡献力量。这既是河海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重大历史使命,也是河海在治水强国的奋斗历程中应彰显的时代担当。殷殷寄语、情比山高,绵绵厚意、义比水长。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郑院士是一座永久的丰碑,时刻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河海人勇毅前行。他所走过的人生路,是心底无私、浩气长存的大师之路,是志存高远、矢志奋斗的治水之路,是不顾得失、心有大爱的家国之路。作为河海人,我们不能辜负郑院士对学校发展的期许,要化悲痛为力量,化思念为精神,学习他的科学精神,铭记他的不朽贡献,继承他的治水之志,弘扬他的济世情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在广大校友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下,围绕国家急需,服务国家战略,扎根中国大地办世界一流大学,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更多的河海智慧和河海力量!

深切缅怀河海师生景仰的郑守仁院士!

校长徐辉撰文深切缅怀杰出校友郑守仁院士

三峡的脊梁 河海的骄傲

——深切缅怀三峡工程总设计师、杰出校友郑守仁院士

 河海大学校长 徐辉


2020年7月24日,河海大学杰出校友、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原总工程师、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设计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守仁先生永远离开了我们。噩耗传到学校,全校师生无不悲痛万分!从此,我们失去了一位杰出的校友,水利界失去了一位大师。谨以此文无限追思和怀念郑守仁先生。

郑守仁先生1940年出生于安徽颍上,童年时经受了淮河水患之苦,青少年时亲眼目睹新中国治淮伟业,感受到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壮志豪情,从此便立下献身祖国水利事业的江河安澜之志。1958年至1963年,郑守仁先生在华东水利学院(现河海大学)河川枢纽及水电站水工建筑专业求学。正是这五年的大学学习生活,为他日后的工作实践夯实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确立了人生的发展方向。正如他所言“没有母校的培育,就没有我今日的成就。”郑守仁先生一生秉承“爱国爱水,务实重行”的校风,践行着“艰苦朴素、实事求是、严格要求、用于探索”的校训精神,诠释了“忠诚、干净、担当、科学、求实、创新”的新时代水利精神,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治水兴邦  心系家国

郑守仁先生一生听党话,跟党走,以治水兴邦为己任,华东水利学院首任院长钱正英院士提出的“爱国爱水”的办学理念,新中国水文高等教育的奠基人刘光文教授提出的“国为重,家为轻;科学为重,名利为轻”的思想境界,都潜移默化地深入到郑守仁先生心中,成为他做人做事的准绳。

1963年毕业后,郑守仁被分配到长江治理一线,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现为长江水利委员会)施工设计处工作。站在党旗下,他立下了“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为长江献出毕生的心血”的铿锵誓言。从此便57年如一日扎根水利工地,一步一个脚印,从一名技术员成长为总工、院士、大国工匠。他始终牢记治水兴利、造福人民的初心和使命,坚持对党负责、对国家负责、对人民负责、对事业负责、对历史负责的原则,以舍我其谁的初心坚守,以家国同行的使命忠诚,与同事们一起攻克一个个技术难关,铸就了长江治水史上的一座座丰碑,被称颂为“当代大禹”。

截水筑坝  中流砥柱

郑守仁先生在华东水利学院求学时,时任院长严恺院士提出“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一定要实事求是,严格要求,勇于探索,才能有成就,生活上还必须艰苦朴素”的要求成为他一生恪守的行为准则。他用一生的实践展现了“河海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精研求真、务实重行的优良品质。

1993年,已经53岁的他,临危受命作为长江水利委员会的总工程师,来到举世瞩目的三峡建设工地,主持“国之重器”——三峡工程设计总成及现场勘测、设计、科研工作,这次他在三峡工地一待就是27年,直至去世。三峡坝区一间18平米的简陋工房就是他的家,这27年里,他以工地为家,风餐露宿、艰苦朴素的身影镌刻在青山绿水间,被人亲切地称为“工地院士”。

作为三峡工程这项举世瞩目的世纪工程的前方“总指挥”,他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博采众长,对张光斗、潘家铮等水利水电领域著名权威、学者专家十分敬重,常常虚心请教,实事求是、谦虚诚恳的态度得到了权威专家的一致认可。每遇技术难题,他都集思广益,带领设计科研等技术人员,深入施工现场,深入实际,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充分发扬民主,听取各方意见,审慎决策。

面对党和国家的期盼,本着对人民负责和子孙后代负责的精神,他把三峡工程的安全和质量放在优化设计的首位,坚持设计与施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确保工程设计万无一失。他对工程严格要求,对每一块大坝基础、每一项分步工程、每一次工程验收,都严格把关、一丝不苟。三峡工程建成投运后,他仍抱病坚守三峡工地,日复一日、争分夺秒地整理总结三峡工程有关资料留给后人。

三峡工程号称“全球一号水电工程”,被形象地称为“科技博物馆”、世界级难题“题库”。在三峡工程设计中,他带领设计人员求实创新、勇于探索,攻克一道道技术难关,创下十几项优化设计成果。在1994、1997、2002年三次成功解决截流长江世界难题。他被国际大坝委员会授予了国际坝工界的最高奖项——终身成就奖,2019年,当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荣登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时,他被授予了“三峡科技创新终身成就奖”,人们称他为“三峡的脊梁”“大坝基石”。

上善若水  淡泊名利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是郑守仁先生作为“水之子”一生高风亮节、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真实写照。

从陆水到乌江、从清江到长江,郑守仁与同事们一起铸就了长江治水史上的一座座丰碑,始终保持着一名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清廉质朴,一生忘我,不计得失。作为丈夫、父亲,他心中充满大爱,舍小家为大家;作为领导,他平易近人,与普通员工同吃同住;作为院士,他深入工地一线,与工人打成一片。他生活简朴、甘于清贫,对自己近乎苛刻地节俭,却将各类奖金、稿费全部捐献。面对荣誉从不居功争名,他说:“这不是个人的功劳,而是群体的功劳,领导这么信任我,让我负责这项工作,责任是主要的,经济上的需求是次要的。“他就是这么一个看淡名利,心中只有工作和责任,只知道默默奉献的人”,这是所有和郑守仁打过交道的人对他的评价。

饮水思源  情系河海

郑守仁先生把毕生才智奉献给了中国水利事业,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留在了河海校园,他把对学校的感情深深埋在心底。无论身在何处只要是与母校有关的人和事,他都积极关注、全力支持。

他时刻关心学校发展建设,记得每次与郑守仁先生见面,无论他再忙,都会和我亲切交谈。谈到学科建设,他叮咛要时刻瞄准国际国内学科发展前沿,目光要敏锐,按照“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超前布局,及时调整学科专业课程设置,服务国家战略和行业需求;谈到教师的成长,他强调要注重教师工程实践经验的培养,在教学中紧密结合工程实际开展教育教学,引导教师把研究成果书写在祖国大地上,在教师队伍建设中要注重培育大师,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引导教师潜心育人。谈到人才培养,他提出在当前“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代治水方针下,要紧密围绕国家和社会需求,更加注重工程安全和工程管理、生态环境保护人才的培养……字字句句都饱含对母校的深情和厚望。

他几乎每年都会回到母校看看,殷殷嘱托河海学子:“现在生活、学习条件都越来越好了,但是你们依然不能忘记自己身上所担负的重责。大学期间主要学习的是理论知识,年轻人还需要到工程实践当中去锻炼,边学习边实践,克服养尊处优的毛病,耐得住苦才能成得了才……”。他将一生实践的宝贵经验,无私地传授给了新一代河海人。1993年,他把自己获得的科技奖金,悄然寄回学校捐资助学,2015年他荣获钱正英奖,在颁奖现场,就将奖金悉数捐赠给了学校资助困难学生……他始终将河海学子视为自己的亲人。

郑守仁先生是中国水利建设事业的一座丰碑,是无数奋斗在祖国大江南北,为我国水利建设事业发展作出不可磨灭贡献的河海校友的一个缩影。一代又一代河海学子正是以“我饮河海一滴水,我献祖国一生情”的情怀,奔赴祖国的各条战线,像水一样融入祖国事业的滚滚洪流之中,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奉献着自己的才华和热血。

斯人已逝,风范永存。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化思念为精神,坚守报国初心、牢记治水使命,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紧密围绕国家战略和行业发展,扎根中国大地办世界一流大学,不忘老一辈河海人的殷切期盼,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铸品格、宽基础、强实践、重创新”的务实重行的教育传统,筑牢“中国灵魂、全球视野、河海特质”的人才培养理念,培养“知识与能力兼备,智商与情商兼备,素质与作风兼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流人才,为我国水利事业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加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来源: 河海大学 编辑: 李婉婷 责任人: 魏有兴


收 藏
分 享
表态的人
  • 蒋锷初
  • 葛维亚
  • 西江月
  • 泉水涓涓
  • 何伯良
发送

15条评论

  • 谢谢广化桥春老师关注支持!顺致秋日幸福安康!
    2020-08-13 22:35:48 0回复
    1
  • 谢谢西江月老师关注支持!顺致秋日幸福安康!
    2020-08-13 22:33:48 0回复
    1
  • 谢谢葛老关注支持!顺致秋日幸福安康!
    2020-08-13 22:32:46 0回复
    1
  • 谢谢蒋老关注支持!顺致秋日幸福安康!
    2020-08-13 22:32:03 0回复
    1
  • 谢谢泉老关注支持!顺致秋日幸福安康!
    2020-08-13 22:30:40 0回复
    1
  • 谢谢泉老关注支持!顺致秋日幸福安康!
    2020-08-13 22:30:08 0回复
    1
  • 有真才实学者总让人怀念与敬仰
    2020-08-13 11:34:23 0回复
    1
  • 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守仁先生是河海大学校友,是常州的骄傲。
    愿郑院士一路走好,我们怀念您!
    2020-08-13 08:00:48 0回复
    1
  • 1960年我在河海大学担任过河川系63届郑守仁他们这一年级(共5个班)“工程水文”专业课的主讲教师。亲身感到郑院士学习刻苦,认真,踏实。噩耗出来,不胜悲切,守仁老弟一路走好!
    悼守仁
    志诚宏业在,仁德逐浪高。
    日月天昭显,大江识俊豪。
    2020-08-13 04:56:27 0回复
    1
  • 坚守报国初心、牢记治水使命,慈颜善目,风范永存。
    2020-08-12 22:28:59 0回复
    1
  • 浩然正气,心有大爱,当代大禹,名至实归。
    2020-08-12 22:27:36 1回复
    1
  •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是郑守仁先生作为“水之子”一生高风亮节、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真实写照。
    2020-08-12 21:20:22 0回复
    1
  • 他真诚地希望河海学子们“一定要将所学所思、所感所悟融入到科技强国的使命中,一定要理论结合实践,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2020-08-12 21:19:19 0回复
    1
  • 他作为学校历次毕业典礼中年龄最长的嘉宾,站在母校神圣的讲台上,饱含深情地对全体毕业研究生说到:“严恺先生、徐芝纶先生等名师给予了我理念、斗志,在他们的教导和熏陶下,我收获了生活和学习的方法。可以说,母校培养我一步步成长、成才,我也见证了母校一天天地发展、壮大!”
    2020-08-12 21:17:26 0回复
    1
  • 郑守仁院士把毕生献给了长江治理保护和水利工程技术创新研究,献给了祖国的大江大河,留下了宝贵的学术遗产和精神财富,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我们沉痛悼念、深切缅怀郑守仁院士!
    2020-08-12 20:46:49 0回复
    1
  • 71897
    积分
  • 6391
    博文
  • 18480
    被赞

个人介绍

1941年生于常州,现退休,信仰坚定

未成年人举报专码
苏ICP备15046661号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01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08248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信箱:bbs_cz001@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2  业务联系: 0519-86189488
未成年人举报信箱:a82000682@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