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需要更多“立交桥”而非“独木桥”
多年来,虽然国家和各地政府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推进教育减负,然而就在日前出炉的2020年人民网两会调查结果,在网民投票选出的备受关注的教育改革举措方面,“中小学生课业‘减负’”居然成为投票最高的选项!
为什么减负减了20多年,中小学生的书包却越减越重、睡眠时间越减越少、身体越减越差呢?两会上的专业人士认为,囿于陈旧的育才观念、落后单一的学校考评规则、日益厚重的课业数量、对体育科目重视不够等诸多原因,导致了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减负政策措施,治标不治本,无法真正落地。
笔者认为,要为中小学生松绑减负,教育部门就要在落实中央要求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上做好文章;全社会也要改变、更新对孩子们成才的多元理解;尊重教育的规律和孩子成长的自由。纵观国外,许多国家让年轻人尽早明晰职业方向,提前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瑞士有三分之二的年轻人在初中毕业后进入职业学校,在《全球竞争力报告》中,瑞士多次蝉联榜首。德国有大约一半的高中生选择了职业教育,而不是直接选择上大学,这也是德国失业率低的秘诀。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是中国人历来的成才观念。如果我国真正做到了注重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为未能升入高中、考入大学的学生提供更多的上升通道和发展空间,改变一考定终身的情况。那么,起码有一大半的学生、家长会感到自己身上的压力有所减负了。
就像笔者一位同事的女儿,这位“80后”当年没能考上高中,进了刘国钧职教中心,而后成了江苏石油化工学院的大专生、最终从东南大学毕业。她所受益的正是本市率先在全国推出的中职—高职—本科一体化职业教育模式。她的圆梦说明,条条大道通罗马。只是成才路上要有更多“立交桥”而非“独木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