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网 | 微博 | 客户端 | 旧版博客
收藏本站

孔子的“无可无不可”

思无邪 最后编辑于 2020-02-22 11:09:54
32089 3 5

孔子的“无可无不可”

 

儒家自从被统治者作为统治思想之后,一直被认为是入世的哲学,与之相对的道家思想则被冠以出世的哲学。作为儒家思想鼻祖的孔子,当然被认为是一个积极入世者。有一次,孔子大弟子子路投宿在鲁国的石门,看门人问他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子那里来。那个看门人说:“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就连看大门的人都知道,孔子是一个明知道他做的事情做不成,却偏要去做的人。事实果真是这样的吗?

在《论语微子》篇中,孔子列举了隐逸不仕的几个人,并把他们分为三个档次:第一类是伯夷、叔齐,其品质特点是“不降其志,不辱其身”;第二类是柳下惠、少连,其品质特点是“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第三类是虞仲、夷逸,其品质特点是“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说到他自己时:“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也就是说,孔子把自己定性为“无可无不可”的人。什么叫“无可无不可”呢?就是时代不需要我的时候,我也可以作为隐士;当时代需要我的时候,我也可以出来做事,而且绝对地负起责任。所以见,孔子并不是人们认为的那样“一根筋”到底,在他看来没有那件事可以去做,没有那一件事不可以去做。

孔子一生中最佩服的三个人是吴太伯、伯夷、叔齐,他们都是隐贤。吴太伯是周朝祖先周太王古公亶父的长子,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太伯、仲雍和季历。相传,古公亶父因预见其孙、季历之子姬昌有德,便想将君位传给季历,继而传给姬昌。太伯知道此事后,为了让其父的愿望得以实现,便与二弟仲雍远避至吴。孔子非常赞赏泰伯的做法,引用老百姓的态度夸赞他:“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相传,孤竹君本立叔齐为储君,但孤竹君死后,叔齐想让位给长兄伯夷,伯夷坚辞不受。叔齐也不愿意继位,两人先后逃至周国。周武王伐纣时,两人拦马谏阻。周武王灭纣后,两人又耻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在那里。所以孔子称他们:“古之贤人也。”

孔子在卫国有一个好朋友叫蘧伯玉,孔子在周游列国走投无路之际,曾投奔蘧伯玉并住在他家。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提到并赞扬他。在《论语卫灵公》中把蘧伯玉称为君子,称赞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说蘧伯玉政治清明的时候出来做官,在国家政治昏暗的时候,把自己的才能掩藏起来。孔子曾称赞卫国另一个大夫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现在“愚不可及”已经作为成语,但意思完全反了。孔子有一个学生叫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于是孔子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可见,孔子是非常赞同那些邦无道而不可之人的。

孔子有一次和自己最喜欢的学生颜渊谈话,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意思是说,用我,我就去做,不用我,我就隐居起来,只有你和我才能做得到吧!这话引起了在旁边的子路不平,还与孔子争论了一番。另一次与同学们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这一次,子路听了很高兴,认为表扬了自己。这两个故事说明孔子,一方面有其进取之心,另一方面也有隐退而居的思想和念头。孔子曾对自己的弟子们说:“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在与季子然讨论大臣时说:“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这些话,也集中反映了孔子“无可无不可”的思想。

在《论语先进》中,曾描述了一段富有诗意的画面:一个风和日丽的傍晚,孔子心情很好的坐在席子上,子路、冉有、公西华四人陪坐,另一个学生曾皙弹琴相伴。孔子说,你们平时都埋怨没有人了解你们,今天不妨说说每个人的志向。子路率先答道: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处于大国之间,经常受到侵略,国内常有饥饿,我去治理,只要三年时间,就可以让百姓有勇气且懂得道理。冉有说,一个拥有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领土的国家,我去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让百姓富足。公西华说,在宗庙祭祀时,或在会盟别国时,我想穿戴着礼服、礼帽,做个小司仪。轮到曾皙了,他慢慢停下琴声说,我与他们不同,暮春时节,穿上春服,和五六个成年人及六七个少年去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风,唱着歌回来。孔子听后很高兴,说我赞同曾皙的说法。孔子理想中的世界是什么,就是曾皙想象中的世界,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年怀之”的无为世界。

《论语宪问》中,孔子将隐居避世划分为四类:“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第一类的是避世,时代混乱不堪的时候,就不与现实发生关系,脱离这个现实社会,和隐士一样修道去;第二类的就是避地,一个地方太浑浊,自己不能适应这个地方的环境,就离开它到别的地方去;第三类的就是避色,与自己身边的人特别是主要领导处不来,整天看不惯他的脸色,那就主动早一点离开他,选择贤人相处;第四类的就是避言,听到各种各样的不好听的话,不要跟着附和,也不要对着干,更不要发牢骚,要“敏于事而讷于言”。孔子自己大概就是第二类吧,齐国看到鲁国在孔子的协助治理之下欣欣向荣、蒸蒸日上,于是就给鲁国国君和大夫送来非常漂亮的女乐和马匹,鲁国不仅接受了,而且鲁定公还沉醉其中,一连三天都不上早朝。孔子一看鲁国没有希望了,就离开了鲁国。

当然,孔子也知道,隐居避世、无为而治也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他在说了四种避世方式之后说:“作者七人也。”做到这样的也就只有七人。至于那七人,孔子没有说,南怀瑾先生认为就是《论语》中提到的楚狂、长沮、桀溺、荷蓧丈人等,我觉得应该是孔子说的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和少连。孔子认为:“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就是说真正做到无为而治的只有舜帝一人而已,其他人的德行还不行。孔子对舜是非常钦佩的,在《论语泰伯》中说:“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孔子的“无可无不可”,是因时因事因人而言的,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方法,是大智慧。《论语子罕》中记述,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也许是对孔子“无可无不可”的一种注释吧,谨记!


收 藏
分 享
表态的人
  • 泉水涓涓
  • 西江月
  • 嫳屑男子
  • 官方小可爱
  • 博揽群英
发送

3条评论

  • 值得今天的我们 好好品味学习
    2020-02-21 08:51:32 0回复
    0
  • 武汉疫情起,如果孔子当政,会如何处理呢?
    2020-02-21 08:19:21 0回复
    0
  • 很有道理。不过,所谓有道还是无道,不同立场的人判断标准完全不同。有些人积极奋战在各条战线上,有的人则移民跑路,无他,立场不同耳。
    2020-02-21 08:14:25 0回复
    0
  • 564
    积分
  • 309
    博文
  • 113
    被赞

个人介绍


未成年人举报专码
苏ICP备15046661号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01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08248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信箱:bbs_cz001@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2  业务联系: 0519-86189488
未成年人举报信箱:a82000682@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