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急难愁盼”推进“以人为本”的城镇化
无所求
国务院日前印发《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对未来五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政策措施和组织实施等作出部署。8月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了《计划》有关情况。(人民日报8月3日)
落实《决定》,《计划》刚性,缩小差别,共同繁荣。“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是《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第20条提出的重大任务。展开来就是“推行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推动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险、住房保障、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等享有同迁入地户籍人口同等权利,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任务之一,“到二〇二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八十周年时”当然也必须完成。现在已是2024年下半年,所以“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是一项既时间紧迫又必须完成的刚性任务。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立足国情、遵循规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近十年我国累计有1.65亿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012年的53.10%提高至2023年的66.16%。然而“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依然有着许许多多的重大区别,两者在同一个蓝天下,生产、生活在同一个城市,前者却尚未能够与后者享有同样的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其生活生存面临许许多多的困境和烦恼。《计划》突出以人为本,把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新型城镇化首要任务,实施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统筹推进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和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
“急难愁盼”,《计划》锚定;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稳定就业、子女教育、住房保障、社会保险等困境,是“农业转移人口(常住人口)”受困多年的急难愁盼。《计划》以进城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为重点、兼顾城市间流动人口,统筹推进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和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着力解决好农业转移人口最关心的稳定就业、子女教育、住房保障、社会保险等问题。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激励政策,健全进城落户农民农村权益维护政策。聚焦两类重点地区分类施策,即对城镇化率低且人口规模大的地区,实施潜力地区城镇化水平提升行动;对城镇化率较高且人口持续集聚的地区,实施现代化都市圈培育行动。
城乡融合,共同发展;“以人为本”,国之大者。中国式现代化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城乡融合说到底是“人的融合”,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行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是城乡融合的应有之义、本质之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结束之次日,中共中央举行新闻发布会即通报了要“推行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新华社专门为“推行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发布过一条新闻,又专门进行了一次解读。中国式现代化又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这意味着城乡融合任务十分艰巨,需要多方付出极大的努力。
跋山涉水继续勇往直前,山高路远敢攀峭壁险峰。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定能“向最难之处攻坚,追求最远大的目标”,不折不扣完成《计划》,完完全全落实《决定》,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