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网 | 微博 | 客户端 | 旧版博客
收藏本站

难忘农家博物馆,遗憾少一把铁锹

无所求 最后编辑于 2024-05-20 09:27:02
4895 6 11

难忘农家博物馆,遗憾少一把铁锹


无所求


  5月的节和日真多。一不留神又走过了5月18日的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研究不是我等门外汉的事,接受教育倒是很必要的。


  常州博物馆每年日常里都搞了很多活动。值此国际博物馆日之际,常州博物馆主动走出殿堂,让“研究”的结果“教育”更多的社会大众。


  这次常州博物馆和观众相约钟楼吾悦水街,分享一场“漆扇手作、炭精画绘制、簪花制作……”穿越古今的宋朝文化盛宴。游客游览之余,还可淘个宋代好物。现场设有“南派宣防加油驿站”,将宋代常见的游戏“斗草”“飞花令”与反诈宣传相结合。现场还发布“老城厢咖啡地图”,游客带着地图前往9家咖啡店打卡,可获得对应咖啡店的盖章,集全印章即可收获文创好礼。


  常州还有很多民间或基层乡镇甚至村子里的博物馆,我印象较深的是有几次参加中国常州网活动时参观到农家博物馆。翻地的钉耙,遮阳的草帽,遮雨的蓑衣,薅草的锄头,耕地的木犁,运物的独轮车,装物的箩筐,担物的扁担,割物的镰刀,晒物的竹匾,洗物的淘箩,锤物的榔头,木匠的锯条,洗衣的搓衣板……,不胜枚举。


  唯独没见过我曾使用了20余年的,铁锹。心想江南农民人工翻土(非牛耕)的工具,大概就是钉耙了。铁锹是笔者老家当年经常使用的翻土农具,使用频率大约与扁担、锄头、镰刀差不多。奇怪的是,不但常州几处农家博物馆未曾见到铁锹,而且网上百度图片也搜索不到,难道铁锹农具是笔者故乡独有的稀罕“宝物”?上次写了篇《用铁锹翻土》,配图还是委托二弟从老家拍发过来的。二弟也说,很难找到铁锹了。

微信图片_20231129204617.jpg

  离开家乡以后,每次回家都是“来也匆匆,去也冲冲(快如冲锋)”。现在并不知道家乡有没有农家博物馆。如有,那一定会有铁锹,我想。网上搜图铁锹就不难了。

微信图片_20231129204806.jpg

  是啊,社会在发展,乡村在振兴,种田机械化了、自动化、现代化了。年轻时种田离不开的农具,慢慢都要进博物馆了。为什么农家博物馆给我的印象有点深呢?说共情似乎不确切,或者说他乡遇故知吧,曾经长期亲密相处,两下无怨,留下的是亲切的怀念,故人一见心潮起。

微信图片_20231129204652.jpg

  农家博物馆里绝无一件宝物,更谈不上价值连城。然而它们是所有高贵博物馆存在的基础,是五千年农耕文明的源泉。现在谈到江南,是花美景美人美城美,经济发达,不怎么有人提“江南水乡”了。丰衣足食之后,“鱼米之乡”不算稀奇了。如同空气,虽失之不能,却用之已不觉。


收 藏
分 享
表态的人
  • 徐永固.
  • 竹青
  • 龙潭清泉
  • 方块糖
  • 岳建
  • 双桂女
  • 泉水涓涓
  • 一点强豆
  • 顺其自然者
  • 月满西楼
  • 八月小龙
发送

6条评论

  • 徐州乡下的铁锹头,宽,受力范围大。
    2024-05-21 09:11:53 0回复
    0
  • 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
    2024-05-20 09:16:08 0回复
    0
  • 有时候瞎想,现在所谓科技必达,各种现代化机械化电子化数字化的人类生存,在将来或许某一天天然大灾下,人们各种传统本能生存方式基本全部或失传或消亡的情况下,有多少还能有在原始的条件下自我生存的能力。呵呵。。。。。
    2024-05-20 08:54:50 0回复
    0
  • 想当年,这是挖麦田排水沟的专用工具。
    2024-05-20 07:07:35 0回复
    0
  • 农耕文化的见证
    2024-05-19 15:34:19 0回复
    0
  • 农具,农业文明。
    2024-05-19 09:58:44 0回复
    0
  • 40845
    积分
  • 2890
    博文
  • 11053
    被赞

个人介绍


未成年人举报专码
苏ICP备15046661号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01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08248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信箱:bbs_cz001@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2  业务联系: 0519-86189488
未成年人举报信箱:a82000682@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