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汉清(1920~1993)著名锡剧表演艺术家(文武生)、锡剧“王派”艺术创始人。曾任江苏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省文联委员、省剧协理事、中国剧协委员。
1920年12月27日(阴历十一月十八日),王汉清出生于江苏金坛万家村人。曾用名王楝。8岁时入私塾读书半年,因家贫辍学,到地主家放牛。1929年到上海一翻砂厂当学徒。
1932年随王永芳学艺,继而又师法锡剧前辈陈玉良、李如祥学艺,学会了《珍珠塔》、《何文秀》、《狄青》等文武生戏。又借鉴了京戏和其他地方戏的优点,广采群艺,熔于一炉,技艺猛进,经常在上海、苏州、无锡、常州等地演出,渐享盛名。
1940年冬为募捐寒衣参加上海大会串义演。满师后的王汉清将工资收入一半交于师父、一半交于父亲。后来将年老的陈玉良师父接至家中赡养,并为其送终。
1945年创建汉清玉记剧团,自任团长。解放前在上海自组锡剧团,早早便盛名于沪宁线上。
1947年春参加上海红十字会举办的“电台募捐演唱会”,同年任上海市常锡文戏改进协会副理事长,并于年末参加在逸夫舞台举行的戏曲义演大会串(与沈佩华、吴雅童、徐松庭、张翠霞演出《秦香莲》)。
解放后,1950年参加上海市第一届戏曲会演,在清装戏《显应桥》中饰支浩民和杨杰,获上海市文化局颁发的演员一等奖。1951年任上海红星常锡剧团团长。
1952年参加上海市第二届戏曲会演,在现代戏《急救邻火》中饰大学生陈志强,又获演员一等奖。
1953年积极响应江苏省有关部门号召,参加苏南集训,并落户在无锡县,任无锡县锡剧团任团长。调无锡县锡剧团任团长。
1954年无锡县锡剧团全团上调至江苏省锡剧团(作为原无锡县锡剧团团长,王汉清的工资待遇高于原团其他主要演员,但他主动要求降一级工资)。同年参加华东戏曲会演,在现代戏《走上新路》中饰刘炳根,获演员二等奖。
1955年任江苏省文联委员。1956年在江苏省戏曲会演中演出《显应桥》,获演员一等奖。1959年任江苏剧协理事。1960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年参加江苏省锡剧流派会演,参演《珍珠塔》和《狮子楼》。
1963年被选为江苏省人大代表。并于1963年参与了锡剧电影《双珠凤》的拍摄。1976年调江苏省戏剧学校锡剧科任副主任。后又调至南京艺术学院、江苏省戏校锡剧科任副主任和负责教学工作,直至退休。
因各种原因,王汉清创造的王派生角流派艺术以及众多舞台角色,鲜有传承和传播。
1977年出席江苏省政协会议。1983年参加“锡剧沪剧滩簧戏会演”,演唱了《珍珠塔·破庙赋》和开篇《唱双簧》。1984年参加江苏省首届锡剧节获荣誉奖。
他不仅擅于武戏文唱,且长与文戏武唱,如演《珍珠塔》中方卿“跌雪”时,跌扑翻滚娴熟,创造了许多富有生活气息的身段,具有形体美及雕塑感,丰富了锡剧的表演手法。他曾在传统戏《荆钗记》中饰王十朋、《景阳冈》《狮子楼》《杀嫂》中饰武松、《三访桑园》中饰何文秀、《秦香莲》中饰王延龄和包拯、《双珠凤》中饰刘景安、《生死牌》中饰王伯贤、《十五贯》中饰况钟、《红楼梦》中饰贾政、《黑驴告状》中饰范仲禹、《嫦娥奔月》中饰后羿、《玉蜻蜓》中饰申贵升等角色;在历史剧《天国怒火》中饰李秀成;在现代戏《走上新路》中饰农村干部刘炳根,《红色的种子》里饰憨厚的贫农王老二等,都在观众中具有一定影响。
他的嗓音稍暗,但音质厚实,善于扬长避短;行腔多在中、低音区,充分发挥了自己气息充沛、胸腔共鸣较好的长处,使发音苍劲深沉。演唱时,他不仅喷口有力,吐调清晰,更能注重角色需要,唱演浑成,以情感人。其唱腔韵味醇厚,自成一家。他功底深厚,着意通过动作塑造人物。表演风格素以优美严谨、做功细腻准确而著称。
他的学生有:冯筱芳、冯少春、奚少明、庄澄、王春楼、王小坤、杨继忠、王继新、缪进荣、章至清、倪志新、钱伟、徐敏(唯一入室女弟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