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网 | 微博 | 客户端 | 旧版博客
收藏本站

平常语(原常言道) 2024年3月20日-2024年3月24日新话题

常言道 最后编辑于 2024-03-20 10:48:18
7153 25 6

近日,“河南夫妇卖车卖房带6岁儿子游学”引发关注,有人认为“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也有人称“孩子年龄这么小,估计以后都记不得这段经历”。孩子爸妈从去年8月开始,预计用一年时间带儿子游遍全国。不少家长从小就给孩子“打鸡血”,让孩子上各种辅导班,这对父母则表示,“鸡娃”不如“鸡”自己,家长先成为最好的家长,孩子自然会成为最好的孩子。对此,你怎么看?请注意,每周日晚截稿)

即日起,《文笔塔·观点》版每周三出版


3月20日常言道刊发名单:

矩圆、疏影


微信图片_20240320104159.png



收 藏
分 享
表态的人
  • 泉水涓涓
  • 竹青
  • 西江月
  • 文学院
  • 青山绿水
  • 笺红叶
发送

25条评论

  • 行走中感知世界——教育的另一种可能
    在当今社会,教育承载着极高的期望与压力,其形式与内容也日渐多样化。近日,“河南夫妇卖车卖房带6岁儿子游学”引发关注,有人认为“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也有人称“孩子年龄这么小,估计以后都记不得这段经历”。在笔者看来,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并非对立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教育方式。游学作为一种融合了书本知识与亲身体验的教育方式,不仅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一种挑战,更是对现代教育理念的一种积极探索。
    从孩子的视角来看,这种游学经历更像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它并不直接传授知识,却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教导着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的心中悄然种下了探索世界的种子。他们通过行走,将书本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鲜活的生活体验,真切地感知着世界的多样与丰富。游历中,孩子们可以领略各地的风土人情,感受不同文化的魅力,这无疑会极大地拓宽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见识。而更重要的是,孩子们会在探索中学会独立,在体验中学会成长,在互动中学会爱与被爱。这些经历,将伴随他们走过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成为他们最宝贵的财富。
    从家长的视角来看,“鸡娃不如鸡自己”这一观点,确实值得深思。在当下这个充满挑战的社会中,许多家长都怀揣着对孩子未来的殷切期望,于是纷纷给孩子施加各种学习压力,希望他们能够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然而,这种过度关注孩子成长的“鸡娃”式教育,往往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家长的成长和进步同样至关重要。一个优秀的孩子背后,往往有一个优秀的家长在默默付出和引领。因此,我们应该摒弃那种只关注孩子成长的片面教育方式,转而注重家长自身的成长和进步,实现家庭教育的良性循环。
    事实上,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并非相互排斥,而是相辅相成。家长可以在寒暑假期间为孩子安排适宜的旅行,不仅有助于孩子增长见识、拓宽视野,更能在保证学业不受影响的前提下,为他们带来丰富的生活体验。然而,我们也必须理性看待这种教育方式,避免盲目跟风或过度激进。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每个家庭的情况也各不相同。
    在当下这个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游学”的教育方式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思考与探索维度。我们或许需要静下心来,重新审视和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应该给与孩子更多的自由与空间,让他们在游历与学习中不断自我探索与成长。这样的青少年,不仅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挑战,更能够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2024-03-24 23:57:44 0回复
    0
  • 旅行中的课堂

    当今社会,教育已成为家庭的核心议题之一。近日,一对河南夫妇卖车卖房,带着6岁的儿子踏上了一场全国范围的游学之旅,这一决定在社会上引发了广泛讨论。他们的行为不仅挑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也促使我们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质和目的。

    古语有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句话深刻揭示了旅行在教育中的的重要作用。旅行不只是简单的地理移动,更是心灵的拓展和知识的累积。这对夫妇选择带领孩子游学,正是在用行动践行这一教育理念。他们坚信,孩子通过亲身体验和直观感受,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个世界,这种教育方式的生动性和有效性远超书本上的文字。

    尽管如此,也有人认为孩子年龄尚小,可能无法记住这段经历,因此质疑这样的教育投资是否值得。然而,教育的目的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记忆。更重要的是,孩子通过这些经历学会了探索、体验和感受,这些无形的收获将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个人的成长和人格的塑造。

    此外,我们也不能忽视当前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过度竞争教育现象,即“鸡娃”。许多家长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从小便安排各种辅导班,希望孩子成为“凤凰”。这不仅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压力,还可能让孩子产生厌学的心理。于此相对,这对夫妇却认为,与其逼迫孩子成为“最好的孩子”,不如自己先成为“最好的家长”。这种教育观念的转变,让笔者眼前一亮。6岁的年纪,与其被动补习,不如让孩子“行万里路”后主动爱上“读万卷书”。

    河南夫妇卖车卖房带儿子游学的行为,不仅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一次挑战,也是对现代教育理念的一次实践。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个体,这不仅包括知识的积累,更涉及性格、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而非仅仅关注成绩和技能。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需要不断更新我们的教育观念,以适应新的挑战和需求。河南夫妇的做法,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思考。或许,正是通过这样的探索和实践,我们能够培养出更加适应未来社会的人才。
    2024-03-24 21:51:35 0回复
    4
  • 行万里路,育子有道
    近日,河南一对夫妇做出了一个令人瞩目的决定:卖车卖房,带着年仅6岁的儿子踏上了游学之旅。这一决策在社交媒体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热议。有人赞赏这对夫妇的勇气和远见,认为“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也有人对此表示质疑,担心孩子年纪太小,无法真正理解和吸收这段经历。对此,我认为这对夫妇的教育方式虽然独特,却蕴含着深刻的教育智慧。
    首先,这对夫妇的教育方式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一种颠覆和挑战。在当下社会,许多家长为了让孩子在起跑线上占据优势,不惜花费巨资为孩子报各种辅导班、兴趣班,无限地“鸡娃”。然而,这对夫妇却选择了另一条路——游学。他们相信:真正的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是对世界的认知和体验。通过游学,孩子可以亲身感受不同地域的文化、风土人情,从而拓宽视野,增长见识。
    其次,“行万里路”的教育方式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游学过程中,孩子需要面对各种未知和挑战。这无疑是对他们勇气和智慧的考验。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尝试,孩子可以逐渐学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出坚韧不拔的品质和自信心。
    此外,这对夫妇的教育理念也值得我们深思。他们认为,“鸡娃”不如“鸡”自己。也就是说,家长应该首先成为最好的家长,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成长来影响和激励孩子。这种教育方式不仅注重孩子的成长,更强调家长的自我提升和与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这种亲子关系的建立,会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感受到更多的支持和关爱。
    当然,这种教育方式也并非没有争议。有人担心孩子年纪太小,无法真正理解和吸收这段经历。在笔者看来,这种担心或许有些过虑。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他们在游学过程中或许无法完全理解所见所闻,但在他们的心中肯定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些经历会成为他们未来成长的宝贵财富。同时,家长在游学过程中的陪伴和引导,也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和吸收这些经历。
    综上所述,河南夫妇卖车卖房带6岁儿子游学的行为虽然看似冒险,却蕴含着深刻的教育智慧。他们通过独特的教育方式,让孩子在亲身体验中增长见识、拓宽视野。同时这也是一段注重家长的自我提升和与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这种教育方式或许不是适用于所有家庭,但它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角度: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是对孩子全面素质的培养和提升。我们应该尊重每个家庭的教育选择,同时也应该不断探索和创新教育方式,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的路径。
    2024-03-24 21:36:48 0回复
    4
  • 自由成长,成就未来
    近日,一组关于河南夫妇带着6岁儿子进行游学的新闻引起了众多网友的关注。这组新闻中,孩子的父母带着他们的儿子穿越全国各大景点,寓教于乐,让孩子从各个方面获取新的知识和经验。

    有人认为“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旅行能够深入人心,使人们对各种不同文化和生活方式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而家庭旅行不仅能够让孩子获得新知识,也能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和分享,让家庭走得更近,走得更远。

    然而,也有人认为孩子的年龄太小,他们可能无法完全记住这段经历。也许,孩子的父母也并不期望儿子学到许多知识,只是想磨练他们的适应能力和生活经验,为他们未来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总之,无论游学的具体目的是什么,这都是一段意义深远并且值得深思的经历。

    现在,许多父母都希望他们的孩子可以在各种领域脱颖而出,成为社会上的精英。因此,他们不断地把孩子送到各种不同的辅导班和培训机构中,不择手段地推动他们的进步和成就。

    但孩子父母所坚信的是,“鸡娃”不如“鸡”自己,他们认为家长首先得成为最好的家长,才能教出最好的孩子。让孩子拥有良好的情感和教育背景,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这也是广大父母们需要去了解的真正意义。

    在我看来,旅游可以给孩子们带来一些独特的体验和机会,这是无法单凭书本传授的,更重要的是可以锻炼孩子们的适应能力。游学有时候不只是一种单纯的当下,更是一种积累。这样的经验可以帮助孩子们去发现、去认知这个世界,甚至树立自己想要向往的目标,是孩子们未来成长的重要基石。

    在目前社会上,仅仅拥有知识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人们应该掌握各种技能并学会不断创新和学习。旅游是这样一个好的教育方式,它不仅可以让孩子们走出舒适区,体验不一样的生活方式,而且可以帮助孩子们拓宽思维视野,增加自信心和自主性。

    最后,作为一个父母或许我们不应该抱着如此高期望,对孩子有太多的枷锁。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需要我们以一种宽容的心态去看待他们的成长,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成为自己真正想要成为的人。

    总之,父母们应该让孩子们自由地成长,为他们提供各种机会和条件,让他们有足够的自由去冒险和发掘。这样,孩子们才有可能遇见不一样的自己,走向更好的未来。
    2024-03-24 21:06:24 0回复
    1
  • “唤醒”代替“塑造”,还教育本来风貌
    近日,“河南夫妇卖车卖房带6岁儿子游学”引发关注,在如今这个普遍倡导“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的环境下,这种行为模式无疑是与人潮相背离,颠覆了中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传统教育模式。
    这种另类的教育模式无疑引起了大范围的讨论,有人认为“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也有人称“孩子年龄这么小,估计以后都记不得这段经历”。孩子爸妈从去年8月开始,预计用一年时间带儿子游遍全国。不少家长从小就给孩子“打鸡血”,让孩子上各种辅导班,这对父母则表示,“鸡娃”不如“鸡”自己,家长先成为最好的家长,孩子自然会成为最好的孩子。
    笔者认为,在讨论这个话题之前,不如让我们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质。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由此看来,教育的本质和目的都是要触动灵魂的,我们要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而不是盲目地灌输知识。同时,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如果父母的教育如果不到位,将会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尽管老师和学校在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但他们不能替代父母的作用,家庭教育的价值也无法被学校教育所替代。父母是孩子接触的最早的教科书,父母慢下来的心态和思考方式会影响到孩子未来成长的轨迹。因此,这对父母的“鸡娃”不如“鸡”自己的观点是合理的,也值得其他家长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
    用唤醒代替塑造,还教育本来风貌。鸡娃式教育并非是通往成功的最优解法,它有拔苗助长之嫌。教育的终点应该是让孩子长成他们自己设想的样子,而非家长甚至是他人心中的龙凤。教育并非是在流水线上生产的水果罐头,流程虽然一模一样,但罐子里的可能是腐烂的水果。家长应该转变教育观念,重新定位教育中家长的角色。
    教育应该是因材施教的,家长应该有一颗强大包容的心,用春风化雨的方式去唤醒孩子的灵魂。风物长宜放眼量,人生如果视作赛跑,赢在起跑线上的人会是否会一直笑到最后值得我们所有人去思考,“哈佛女孩刘亦婷”又是否值得每个家庭去倾尽半生去复刻。
    带孩子在上学前走遍中国,用双脚丈量天地的广阔,无疑能够拓宽孩子的见闻和视野。阅读和学习并不只在字里行间,更在广袤的天地间。这个过程中,河南夫妇也在成长,成为精神更加明亮的人,能体悟到教育的意义并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孩子成为更好的人。
    当然,河南夫妇的做法也并非适合所有人,“教育”还是要回归到“因材施教”上,结合家庭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如果做不到长时间带娃陪伴,也可以试着抽出周末或者节假日,来一个高质量的陪伴,告诉孩子生活还有诗和远方。
    2024-03-24 20:19:03 0回复
    1
  • “行万里路”,教育新视角
    当下社会,“教育内卷”让无数家庭在“鸡娃”与“放养”之间摇摆不定。近日,河南一对夫妇毅然选择卖车卖房,带着年仅六岁的儿子踏上全国游学的旅程。笔者认为,“行万里路”也不妨为一种教育新选择。
    传统理念中,教育往往被局限在书本之间、课堂之内,被简化为应试能力的竞技。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家长们总是热衷于通过“鸡娃”的方式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各种辅导班压得学生喘不过气。而河南夫妇却反其道而行之,将教育延伸到课堂之外,让孩子在更加广阔的自然课堂中去学习和成长。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知识的获取不仅仅是来源于书本的字里行间,更来自实践。游学之旅正是一种让孩子走出课堂,亲自感受不同地域文化的教育方式。陕西韩城文庙“尊经阁”楹联也写道:读五车书博古通今真学问,行万里路经天纬地大文章。在这过程中,孩子不再是简单的观察者,他们深入体验各地的风土人情,
    拓宽视野,增长见识。这种身临其境式的教育方式远比单纯的课堂教学更为深刻和有效。
    此外,据当事人回应,他们做这件事并不是网友眼里的“不顾一切、一时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有一定经济基础加持下的结果。在这对夫妇的认知观念中,“鸡娃”不如“鸡”自己,家长应先成为最好的家长,孩子自然会成为最好的孩子。这与“以孩子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有着鲜明的差异,它更多地强调了家长在教育过程中所肩负的责任。这种教育观念的转变,实际上是对家长角色的一种重新定位。家长不再是孩子教育的旁观者,他们不断学习、进步,以便更好地引导孩子成长。
    但是,也有人对这对夫妇的做法提出质疑,他们认为孩子年龄尚小,这段经历可能并不能给孩子留下深刻的记忆。笔者认为,每个人的成长路径都是无法复制的,对于教育方式的选择,不应该盲目追求某种固定的教育方式。对于这对河南夫妇来说,他们认为游学是一种更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孩子们或许无法对每一处风景、每一个故事都记忆犹新,但从这段旅程中获得的体验、感悟,却是无法用言语衡量的。这些宝贵的经历,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的思想、行为。
    总之,在“读万卷书”的同时,也要合理审视“行万里路”。全国游学虽然是一种别样的教育视角,但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追求新奇和刺激。在尊重每个家庭的教育选择的同时,也要引导公众形成科学、合理的教育观念。
    2024-03-24 17:12:11 0回复
    1
  • 以“鸡”自己代替“鸡”孩子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教育资源的提升以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从小就给孩子“打鸡血”,让孩子上各种辅导班,让孩子毫无喘息的时间。近日,“河南夫妇卖车卖房带6岁儿子游学”引发了大家的关注,与前一种家长不同,这对父母表示,“鸡娃”不如“鸡”自己,家长先成为最好的家长,孩子自然会成为最好的孩子。
    对此,笔者认为首先第一种家长的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在孩子对外界最是好奇的时间段里,一味地把学习的压力强加在孩子身上,向孩子拼命灌输学习的思想,往往是适得其反的,孩子会对学习产生厌烦心理。但就是这种教育方式,不知为什么在许多家长中盛行起来,家长们聚在一起就讨论报了什么班,孩子最近成绩怎么样,殊不知这样的行为泯灭了孩子的天性。
    相反之,这对带孩子出去旅游的家长放弃了卷孩子,开始卷自己,尽自己的力量带孩子出门领略无数风景,以“万里路”的力量让孩子学习到“万卷书”里没有的东西。笔者认为这不失是一个不错的教育方式,用一年的放松时间,让孩子遵循天性,放慢自己的脚步,和家人一起,在天高路远中度过最特别的一年。
    在孩子树立世界观人生观的这个阶段,外出游赏所能学到的会给孩子未来的人生打好基础。并且家长也表示并没有放弃孩子的学习,只是选择在这个格外特殊的时间段里做出这么一个决定,效果笔者认为是十分乐观的。
    逃出所谓“鸡娃”的畸形怪圈,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一下,是否是孩子心目中完美的家长,是否照顾到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再站在家长的角度给孩子提供建议,让孩子再去学习“万卷书”里的内容,又有何不可呢?这样的做法值得各位家长更好地思考,借鉴此来看看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合理,又是否可以以“鸡”自己的方式代替“鸡”孩子。
    2024-03-24 15:34:57 0回复
    0
  • 游学不妨为教育的一种新方法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道理都懂,做起来却很难。很多家长不得不意识到社会竞争的激烈,从小就给孩子“打鸡血”,不断地给孩子安排学习和课外活动,不停地让孩子去拼搏。然而在高考大省河南,有这样一对父母却表示,“鸡娃”不如“鸡”自己,卖车卖房带6岁儿子去游学,这不失为教育的一种新方法。
    游学游学,顾名思义在旅游的过程中学习,重点在于学习。部分网友将游学和旅游相混淆,认为“孩子年龄这么小,估计以后都记不得这段经历”。普通旅游可能就是拍拍照,游学可能就更具深度,侧重于孩子的眼界、视野或者知识的传递。
    事实上,这位父亲也表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孩子感兴趣,引导孩子接受。在游学的过程中,父母也没有放弃让孩子阅读,获取知识的同时,孩子眼界更开阔,见识更广。游学也是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的过程,知道世界辽阔,心怀敬畏,心存悲悯,懂得谦卑,打开格局。
    部分网友发出疑问:卖车卖房以后怎么生活?孩子上学该怎么办?实际上,这对父母做这件事不是不顾一切,而是量力而行。挂出去的房子没有卖出去,卖了两辆车是为了换成更便于游学的房车,利用幼小衔接的一年时间,带孩子出去长长见识。九月份孩子依然要回去上小学,父母也要继续工作。重要的是这对父母愿意花钱、花精力去陪伴孩子。
    的确,在当今的教育背景下,游学不适合作为一种长久的教育方式,但也有其不可忽视的价值。在寒暑假期间,带孩子去游学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开拓眼界,获取书本之外的知识的同时,也能给孩子“松松绑”,鸡血打多了反而就成了透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的陪伴不可或缺,家长先成为最好的家长,孩子才会成为最好的孩子。
    2024-03-23 21:03:49 0回复
    1
  • 父母为何愿意“鸡”自己?
    万众一心
    近年来,“鸡娃”现象备受关注,家长们为了孩子的未来发展,纷纷让孩子参加各种辅导班、兴趣班,甚至整日泡在各类培训机构中。然而,最近河南夫妇带着6岁儿子游学的新闻引发了社会的热议。他们坚信“鸡娃不如鸡自己”,认为家长先成为最好的家长,孩子自然会成为最好的孩子。这种不同于传统“鸡娃”教育的做法,值得我们深思。
    首先,家长们为何愿意“鸡”自己呢?这无疑是对传统教育方式的质疑和反思。在中国,教育竞争激烈,孩子从小就面临着各种竞争压力。家长们希望通过各种方式为孩子争取更好的未来,但却常常忽视了孩子的成长需求。这种“鸡娃”式的教育,既容易让孩子产生厌学情绪,也可能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因此,有些家长开始转变思维,选择放慢脚步,陪伴孩子一起成长,让孩子在自然和人文环境中学习成长。
    其次,这种“鸡娃不如鸡自己”的做法是对家庭教育的重新思考。家长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成长和修养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家长本身的修养和素质,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一个有品德、有情感的家长,会成为孩子最好的榜样和引导者。因此,家长们更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提升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以此来引领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最后,这种“鸡娃不如鸡自己”的做法是对教育目的的重新思考。教育的目的不应该仅仅是为了孩子将来的出路,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全面发展。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需要的是品格、情感和社会适应能力。家长们选择带着孩子游学,正是希望通过亲身体验,让孩子从生活中学到更多,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鸡娃不如鸡自己”这种新的教育理念,引发了社会的深刻思考。家长们应该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品格和独立人格。通过家长自身的努力和成长,给孩子一个更加丰富、多元的成长环境,给孩子多一些陪伴,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2024-03-23 18:42:07 0回复
    0
  • 从“鸡娃”到“行万里路”的三点思考

    近日,河南一对夫妇卖车卖房,决定带着六岁的儿子游学全国的新闻引发了热议。对于此次时间我认为有三点值得我们思考。
    首先,对于“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观点,我认为这并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读书和行路都是获取知识和经验的方式,只是方式不同而已。读书可以让人系统地学习知识和技能,而行路则可以让人亲身体验和感受世界。这对夫妇用一年的时间陪孩子游学,正是对“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的融合。孩子在游历的过程中将书本的知识转移到广阔的世界,可以在潜移默化中锻炼孩子的观察力、思考力和适应能力。
    其次,“孩子年龄太小,不记得这段经历”并不是衡量游学价值的唯一标准。我认为这恰恰体现了对儿童认知发展规律的误解。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认知特点,他们在游学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获得知识和技能,还可以锻炼自己的独立性、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的素质。这些经历即使孩子现在不记得,也会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产生影响。
    最后,对于家长的教育理念,我认为“鸡娃”不如“鸡”自己的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传统的“鸡娃”教育模式,过度强调孩子的学业成绩。其实,教育当多点自由,让自由吹遍成长的原野。家长在孩子成长中应多扮演榜样和引领者的角色,通过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孩子,而非只是一个管束者。
    所以,我认为我们应该摒弃“一刀切”的教育模式,给孩子们多一点“行万里路”的机会,不能只在“读万卷书”的笼子里转圈,从过度关注孩子学业成绩转向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
    2024-03-23 16:03:15 0回复
    0
  • 快乐童年,才是给孩子的最好礼物

    所谓“鸡娃”,是指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打鸡血般不断给孩子安排各种学习课程和活动的行为,它是家长们十分流行的一种教育方式。记得《小舍得》电视剧中奥数班的老师说:“报班就像在剧场看戏,前排站起来了,后排也不得不站起来。还有人站在椅子上,甚至有人把梯子也架起来了。”这不就是教育“内卷”的真实写照吗?
    的确,剥开“鸡娃”的真相,我们看到了年轻父母的焦虑——“鸡娃”的背后是家长“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教育执念,这本质上也是家长纾解自身焦虑的“出囗’。家长们一而再再而三的将“起跑线”前移,可怜天下孩子们。
    听某校长提出过一个概念,叫“学生的成长利益”,无论是学校、教师、家庭、甚至学生本人,都要服从于学生的成长利益。一个人的长期的、综合的利益,需要一个像学校这样的超越性的视角来判断和维护。
    我觉得在飞速发展的数字化时代,为人父母更需要具备超越性的视角,来维护孩子的“成长利益”。我们不仅要随着孩子的成长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还要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即拒绝教育内卷。
    是啊,如今的家长太过有为,太过用力,会剥夺孩子成长的空间,抹杀孩子的创造力。一句话,即使在如今教育“内卷”时代,我们也有“破圈”的可能, 不攀比、不随波逐流,更要有勇气破除成见 ——而“内卷”容易让家长连同孩子用忙碌来代替思考,用“不得不”来掩盖自己无能为力的假象。
    父母们拼尽全力,却忘记了——在孩子教育上,孩子的成长需要“留白”,教育需要“守常”。过度的智力开发,无异于拔苗助长。而过早将孩子绑上竞争的战车,很难培养出人格健全的孩子。
    其实从一个人教育孩子的方式,最能看出这个人的人生态度。那种逼迫孩子参加各种学习竞争的家长,自己在生活中往往也急功近利。相反,一个淡泊于名利的人,必定也愿意孩子顺应天性愉快的成长;恰如河南夫妇卖车卖房带6岁儿子游学的事例。
    而为人父母者,与其说要去教育孩子,不如说要加速自我成长。是孩子,在推动我们去思考、去学习、去取舍。
    其实,为人父母,实际上只需把握两件事:“榜样”和“陪伴”。言传不如身教,耳濡又是目染,教育不是朝向对方的努力,而是把自己点亮,让对方也自我点亮。
    一切关系的最佳模式,就是彼此陪伴、相互成全。快乐、健康的童年,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好礼物,也将是孩子长大后回馈父母的最美礼物。的确,与其“鸡娃”不如“鸡”自己。希望更多的母亲能像作家李筱懿那样:“我靠自己的能力实现了目标和梦想,对于生活这杯酒,妈妈干了,孩子你随意。”
    2024-03-23 11:31:55 0回复
    0
  • 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

    万众一心

    近日,河南一对夫妇带着年仅6岁的儿子全国游学的新闻,引发了广泛关注。他们的教育理念——“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既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挑战,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现代教育观念。

    “读万卷书”强调的是知识的积累和学习。书本是知识的宝库,通过阅读,我们可以系统地掌握前人的智慧和经验,建立起扎实的知识基础。对于孩子而言,早期的阅读和学习是他们认知世界、塑造价值观的关键环节。因此,我们不能忽视书本教育的重要性,它是孩子成长的稳固基石。

    然而,仅仅“读万卷书”是不够的。知识是静态的,而生活却是动态的。正如古人所言:“行万里路,胜读万卷书”。通过游学,孩子们可以亲身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习俗,拓宽视野,增长见识。这种亲身体验的教育方式,往往能够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探索欲和创造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河南夫妇的做法,正是将“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相结合。他们既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又重视实践经验的积累。据孩子父母透露,过去的六年里,他们一直注重亲子阅读,从小培养了孩子的阅读习惯。孩子已经阅读了大量的历史、地理、人文类绘本,旅行时他可以将所见所闻与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加深理解和记忆。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鸡娃”不如“鸡”自己。他们选择成为孩子最好的榜样,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影响孩子,这比单纯地逼迫孩子上各种辅导班更有意义。这种教育理念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

    当然,也有人担心孩子年龄太小,无法记住这段经历。但我认为,游学的意义并非仅在于孩子能否记住每一个细节,而在于孩子在过程中获得的体验和感悟。这些经历和感受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成为他们人生道路上的宝贵财富。

    因此,我认为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现代教育应该注重书本知识与实践经验的相结合,让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拓宽视野、增长见识、锻炼能力。同时,家长也应该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影响和启发孩子,让他们在未来的道路上更加自信、坚定和从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培养出既有深厚知识底蕴,又具备广阔视野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2024-03-22 17:51:06 0回复
    3
  • “卖房卖车”游学:莫盲目跟风,需量力而行

    众志成城

    最近,一对郑州夫妻“卖房卖车,带着6岁儿子游学”一年的故事在网络上引起了热议。他们游历了新疆、甘肃、青海等多个省份,这种颠覆传统教育观念的举动,体现了对孩子成长的独特理解和深度投入,让不少人感慨不已。然而,在羡慕之余,我们也需要冷静思考,这样的游学方式是否适合每一个家庭?

    首先,这对夫妻之所以能够如此洒脱地放下生活的重担,进行长时间的游学,离不开他们自身的经济条件。据当事人介绍,夫妇俩拥有较为自由的职业,不同于一般的上班族。孩子正处于幼小衔接的年龄段,他们趁着这个时间窗口期,希望带孩子出去看看世界。另外,父亲拥有自己的自媒体账号,并曾是房地产高管,挣了一些钱,母亲从媒体辞职后,开了一家公关公司,也挣了一些钱。总之,他们家本身就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并没有像外界想象的那样“孤注一掷”,而是在考虑了自身经济基础和实际情况后做出的理性决定。因此,对于大多数普通家庭来说,模仿这样的做法显然是不现实的。盲目跟风不仅可能给家庭带来经济压力,还可能影响孩子的正常成长。

    其次,游学的目的和价值也值得我们深思。游学的确可以让孩子接触大自然、社会,增长见识,开阔眼界,但这并不意味着只有长时间的游学才能达到这一目的。每个家庭的情况各异,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出理性的选择,选择适合的方式。例如,可以在周末或节假日带孩子出去走走,同样可以达到开阔眼界的效果。

    对于我们普通家庭来说,或许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财力去复制芒果爸妈的游学经历,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为孩子创造丰富的实践体验机会。在家庭教育中,我们同样可以放手让孩子去体验,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比如,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如整理房间、做饭菜等,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还能让他们学会决策中的分析权衡方法,并深刻理解父母的不易,从而培养出感恩之心。再如,带孩子逛商超、买菜、参观各行业,也能让他们了解社会的多元性,学会与人互动,珍惜劳动成果。而户外活动、参观博物馆、图书馆等,则能开阔孩子的眼界,提升他们的观察力、感知力等。

    此外,我们还需要警惕一些媒体为了博取眼球而进行的“掐头去尾”夸大宣传。个别媒体往往只关注表面的光鲜亮丽,而忽略了背后的现实考量。因此,在面对类似报道时,我们应该保持理性,不被表面的华丽所迷惑。

    总之,“卖房卖车”带孩子游学的故事虽然令人羡慕,但并不适合每个家庭。在当今教育内卷的时代,家长们应冷静思考,不要盲目模仿,教育因人而异、因家而异。我们应该根据自身条件,量力而行,选择适合自己和孩子的教育方式。让每个家庭都能够因材施教,创造出适合自己和孩子的教育方式,这才是真正关键。
    2024-03-22 16:02:16 0回复
    3
  • 少一点“鸡娃”,多一点“鸡”自己
    近日,“河南夫妇卖车卖房带6岁儿子游学”引发关注,有人认为“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也有人称“孩子年龄这么小,估计以后都记不得这段经历”,笔者认为知识、经历固然会遗忘,但旅行带来的美好感觉和父母的陪伴带来的温暖会在无形中给与孩子成长的力量,也有助于从小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所以,当下的家长于其拼命“鸡娃”弄得两败俱伤,不如给孩子多一些真正的陪伴与关心,也给自己多一点提升和进步。
    现在不少家长从小就给孩子“打鸡血”,为了孩子能读好书、考出好成绩,不断给孩子安排学习和活动,不停让孩子去拼搏。甚至小学就开始学习Python 、C++、剑桥通用英语、主持人、钢琴、绘画似乎都是常规操作,而这“鸡娃”现象的背后隐藏的其实是教育焦虑问题,一方面有的家长自己就是靠着知识改变命运的,所以全力培养下一代,希望他们能有更好的未来。另一方面有的家长是自己吃够了低学历的亏,所以极力培养孩子来弥补自己的遗憾,避免他们再走自己的老路。在这场教育投入的竞赛中,焦虑的情绪,竞争的风气逼着所有人在鸡娃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可这样“鸡娃”又带来了什么呢?我想长久看来,无非是家长变得急躁,也让孩子陷入了一些疑惑和困境,甚至伤害了孩子幼小的心灵,同时也会为孩子未来的进一步成长埋下祸根。
    面对教育上的内卷,这对河南夫妇却“反其道而行之”,从去年8月开始,预计用一年时间带儿子游遍全国。这对父母并表示,“鸡娃”不如“鸡”自己,家长先成为最好的家长,孩子自然会成为最好的孩子。这样的不同寻常的教育方式也引发了广泛热议,有人表示质疑,但却让更多家长看到了教育焦虑的出口,事实亦是如此,常言道:“穷养富养,都不如家长的修养;宽教严教,都不如父母的身教。” 最好的教养,莫过于父母的以身作则,一个好的榜样,胜过千万次教诲的力量。当家长通过努力,在工作上有一定成绩,工作能力得到认可,自然自己的安全感和自信心会更强,这是无形中在给孩子树立榜样。试想如果家长一天只盯着孩子,没有工作,或者工作就是混日子,那是很难内心不焦虑的,这种焦虑即使隐藏得再好,也会被孩子感知到,进而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同时鸡自己,因为注意力放在工作上,在孩子身上的时间和精力会自然减少很多,孩子知道他不是你的全部生活、也不是唯一的事情,他有一些自由的空间和时间,去想和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哪怕是大人眼里无聊和没有意义的事情,而这都会增加孩子的安全感与舒适感,激发孩子的创造性。
    另外,有不少网友对于“河南夫妇卖车卖房带6岁儿子游学”时间,直呼“有钱才有诗和远方”,还有人感叹“要不是上班又担心没钱,谁不想多陪陪孩子”,确实身为父母,很多时候,在社会阶层的制约下,家长无法做到给孩子足够优越的家,但实际上,真正的陪伴与爱不需要太多的物质支持,例如周末陪孩子一起city walk,聊聊天,晚上陪孩子读读书等等,这些足以充盈孩子的内心精神世界。所以,作为家长,不断提升自己,为孩子搭建起更为坚固的后盾与不断前进的底气,同时对孩子有真心实意的同理心、无条件的爱,放低自我的尊重,足够的陪伴和鼓励。这样家长和孩子也能够在不同的赛道上活出自我,实现“双赢”,而非“两败俱伤”。
    教育不是复刻,也没有固定的模版。关键是,家长要在不同的环境与差异的家庭背景之下,引导孩子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条路。每个人的教育方式都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追求。我们不能一味地模仿别人,也不能轻易否定别人的做法。毕竟,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需要的教育方式也是不同的。我们要尊重每个家庭的选择,也要尊重每个孩子的成长方式。
    2024-03-22 09:37:08 0回复
    1
  • 游学不能只有“诗与远方”
    文/文科
    近日,“河南夫妇卖车卖房带6岁儿子游学”引发关注。笔者认为,游学虽有其独特的教育价值,能够让孩子在亲身体验中增长见识、锻炼能力。但是如果盲目追求“诗与远方”而忽视现实考量,则并非明智之举。
    游学作为一种非传统教育方式,确实有助于孩子开阔视野,了解不同的风土人情,提升综合素质。通过游学,孩子还可以走出课堂,走进社会,亲身体验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对于培养他们多方面能力大有裨益。然而,游学并非适用于所有家庭和孩子,更不能成为家庭教育的唯一选择。
    报道中的夫妇为了游学而卖车卖房,这一做法显然过于激进。家庭的经济状况是游学的前提和基础,不顾现实条件盲目追求游学,很可能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甚至影响孩子的正常成长。此外,游学并不是一次性的教育活动,它需要长期的投入和规划。如果只是为了游学而游学,忽视了对孩子长期发展的全面考虑,那么这样的游学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
    作为家长,应该认识到,理想的游学应是量力而行、注重实效的。在决定让孩子游学之前,应该充分考虑家庭的经济状况、孩子的年龄和兴趣等因素,制定合理的游学计划。同时,游学也应该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形成互补效应。
    教育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孩子的成长需要时间和耐心,不能寄希望于一次游学就能让孩子脱胎换骨。作为家长,不能只看到“诗与远方”,而忽视了现实考量。只有在充分考虑家庭实际和孩子需求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游学计划,才能真正发挥游学的作用,促进孩子的全面成长。
    2024-03-22 08:56:10 0回复
    1
  • 多些陪伴,少些“鸡娃”
    随着国家“双减”政策的实施,一些家长更加注重孩子的综合性发展,意识到孩子不仅要“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近日,“河南夫妇卖车卖房带6岁儿子游学”引发关注,这对夫妇从去年8月开始带孩子进行为期一年的游学,并表示:“鸡娃”不如“鸡”自己,家长先成为最好的家长,孩子自然会成为最好的孩子。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社会,不少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有些家长从小就给孩子“打鸡血”,让孩子上各种辅导班和兴趣班,但一味“鸡娃”,会使孩子过度疲劳,丧失学习的兴趣和生活的乐趣。河南夫妇卖车卖房,用一年时间深度陪伴孩子游学,这种肯花时间和精力的陪伴也启示家长们: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要急功近利,要更加注重培养孩子对世界的认识和态度。
    这对夫妇在孩子的幼小衔接期,采用“游学”这种开放独特的教育方式,不仅可以使孩子开阔视野、增长见识、陶冶情操,还能够让孩子更直观地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培养他对世界的感知和理解。
    有些网友担心这会使孩子丧失在学校锻炼和社交的机会,笔者认为其实不然。孩子在游学过程中会遇到不同的人和事,感受不同的风俗,了解不同的事物,这能够使孩子得到比在学校更多的锻炼机会,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能力。此外,孩子父亲也表示孩子游学时会主动找同龄的孩子一起玩,也能和聊得来的大人交流很久。
    然而,由于孩子年龄较小,可能无法充分理解和吸收这段游学经历的所有内容,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段记忆也会越来越模糊。但游学对孩子的影响却不会消退,他会发现生活的美好和快乐,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这种心灵的成长对他未来的人生道路是至关重要的。那些走过的路、遇见的人,也会在未来的某一天被唤醒,让他久久回忆和感动。
    当然,卖车卖房带孩子游学,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是不符合实际的。需要强调的是无论家长采用何种教育方式,都一定要量力而行、适度而行。家长们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孩子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教育方式,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得到更好的教育和陪伴,少些“鸡娃”教育。
    2024-03-21 22:34:07 0回复
    1
  • 尊重选择,因人而异

    近日,河南一对夫妇决定卖车卖房,带领年仅六岁的儿子踏上全国游学的旅程,这一非常规的教育方式在社交媒体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热议。有人称赞这种“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教育实践,也有人质疑孩子年龄太小,这段经历恐难留下深刻印象。面对这样的教育选择,我们不禁要思考: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家长应该如何为孩子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
    教育并非单一模式的灌输,而是多元化、个性化的培养过程。在这对河南夫妇看来,“鸡娃”不如“鸡”自己,意味着他们更重视自我成长和以身作则的教育方式。他们选择游学,不仅是让孩子在行走中开阔眼界,更是通过亲身体验,让孩子在观察、体验中学习和成长。这种教育方式不仅注重知识的积累,更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有力补充。
    然而,游学教育并非适用于所有家庭和孩子。它需要家长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和时间投入,更需要家长有正确的教育理念和引导能力。对于普通家庭而言,或许难以承受长时间的游学旅行带来的经济压力。因此,在选择教育方式时,家长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孩子的特点,量力而行,选择最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
    此外,我们不能忽视传统教育的价值。学校教育为孩子提供了系统的知识学习和社交技能的培养,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游学教育可以作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但不能完全替代学校教育。家长应鼓励孩子在学校中努力学习,掌握基础知识,同时结合游学等实践活动,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在这场游学引发的教育讨论中,我们应该认识到,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家长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引导者,应该注重自我成长和教育方式的创新,为孩子创造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成长环境。同时,我们也应该尊重不同家庭的教育选择,鼓励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共存,共同推动教育事业的进步和发展。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培养全面发展、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新一代。
    2024-03-21 19:49:47 0回复
    1
  • 先读万卷书 再行万里路


    近日,“河南夫妇卖车卖房带6岁儿子游学”引发关注,有人认为“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也有人称“孩子年龄这么小,估计以后都记不得这段经历”。孩子爸妈从去年8月开始,预计用一年时间带儿子游遍全国。不少家长从小就给孩子“打鸡血”,让孩子上各种辅导班,这对父母则表示,“鸡娃”不如“鸡”自己,家长先成为最好的家长,孩子自然会成为最好的孩子。对此,你怎么看?
    我觉得这对夫妇的做法有点过。
    首先,“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句话并不是说读书不如走路,而是鼓励人们要努力读书,让自己的才识过人,并让自己的所学能在生活中体现,与此同时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实现个人知识的全面提升和能力的增强。大禹是在随父治水中悟到了“宜疏不宜堵”的治洪原理。孔子非常重视实践在学习中的作用,并通过周游列国治国安邦来印证所学。李时珍、徐霞客、马可波罗、达尔文、哥伦布都是靠“行路”写出了宏伟巨著或取得重大发现。他们都具有丰富的常识,可见,“行万里路”的基础必须是“读万卷书”。
    其次,旅游要有经济实力。这对夫妇外出旅游的经济来源是“卖车卖房”,说明他们没有多少积蓄。花一年时间游遍全国后,自己成了“最好的家长”,可是直接从有房有车一族成了无家可归的”流浪者“,这给孩子幼小的心灵会造成伤害。
    再次,6岁孩子的父母年纪大概在30岁左右,他们原先应该都有自己的事业或一分固定的工作,收入也不错,否则也不可能买房买车。如果双双辞职带了孩子旅游一年,花掉了卖房卖车的钱,回家后连工作都没有,怎么给孩子安定的生活。
    第四,童年是遗忘症患者。研究者观察到,一个普遍的现象是,谈及生命中最初那些年的记忆,我们无一不是遗忘症患者。几乎没有人可以回忆起2岁以前的事情,5岁以前的记忆也大多是碎片且不可靠,即使5岁以后,这个“儿童失忆症”的状态已逐渐走出,也有相关研究认为10岁以前的情景记忆能力也不强。所以说带一个6岁的孩子花一年时间游遍全国,除了是“超强头脑”,一般是不会有多么深刻印象的。不信,一年后让孩子自己回答去过哪些地方可能都记不上来。
    笔者认为,先读万卷书,具备足够的知识,积蓄一定的财力,等孩子长大了,利用暑寒假时间再带着孩子一起去旅游。
    2024-03-21 08:48:28 0回复
    2
  • 1年时间也不长,富游还是穷游,什么心态游,游哪些地方,游的深度宽度广度如何,多大的知识理论结合怎么样的实践游
    2024-03-21 02:22:26 0回复
    1
  • 应该用好“空窗期”
    近日,“河南夫妇卖车卖房带6岁儿子游学”引发关注。这对父母表示,“鸡娃”不如“鸡”自己。于是,孩子爸妈从去年8月开始,预计用一年时间带儿子游遍全国。
    这对父母的行为让笔者想起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非常流行的童话大王郑渊洁让儿子郑亚旗小学毕业后辍学在家由自己教学的故事。尽管后来郑亚旗也是事业有成,但其中郑渊洁也可能是由此吃够了苦头,其后生的女儿就是传统教育一直到博士了。正如郑渊洁后来所说,“教育不是管理,教育是示范和引导,因为孩子身上最强大的一个能力就是模仿力,要做给孩子看,自己首先要努力。”
    毕竟童话大王家庭的财力、物力、智力都是大众望尘莫及的。对于普通家庭而言,没有给孩子兜底的能力,让孩子按部就班地走“读书改变命运”的通道更切乎实际。从本质上来说,学校也不简单是一个教书育人的场所,也是教会与人和谐相处,更是为孩子将来走向社会做必要的铺垫。
    回到上述游学家庭的情况,其儿子幼小相接刚好空出一年的情况并不多见,与其提前上学可能存在某种不确定因素,还不如家长利用这段“空窗期”带上孩子不追求时间长度,而是注重质量的游学,游学之后还是会让孩子正常地上小学。
    就像笔者当年儿子幼儿园中班升大班时,其同龄大半岁的表姐就是因父母工作忙,达到入学年龄就没经过大班直接进了小学,后来也就是从事护士工作。前几天听其父母说,虽然两人退休在家,但十个月大的外甥烦死人,真让他们做上了“痴舅婆”。
    再说上述游学家庭有着很好的经济基础,又是自由职业,且也不是人们传说的完全卖车卖房,只是临时调调手头活络资金。充分利用难得的“空窗期”,注意劳逸结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是好事啊!
    总而言之,要像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的那样:“培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予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
    2024-03-20 19:19:06 0回复
    0
  • 少一点“鸡娃”,多一点“鸡”自己
    近日,“河南夫妇卖车卖房带6岁儿子游学”引发关注,有人认为“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也有人称“孩子年龄这么小,估计以后都记不得这段经历”,笔者认为知识、经历固然会遗忘,但旅行带来的美好感觉和父母的陪伴带来的温暖会在无形中给与孩子成长的力量,也有助于从小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所以,当下的家长与其拼命“鸡娃”弄得两败俱伤,不如给孩子多一些真正的陪伴与关心,也给自己多一点提升和进步。
    现在不少家长从小就给孩子“打鸡血”,为了孩子能读好书、考出好成绩,不断给孩子安排学习和活动,不停让孩子去拼搏。甚至小学就开始学习Python 、C++、剑桥通用英语、主持人、钢琴、绘画似乎都是常规操作,而这“鸡娃”现象的背后隐藏的其实是教育焦虑问题,一方面有的家长自己就是靠着知识改变命运的,所以全力培养下一代,希望他们能有更好的未来。另一方面有的家长是自己吃够了低学历的亏,所以极力培养孩子来弥补自己的遗憾,避免他们再走自己的老路。在这场教育投入的竞赛中,焦虑的情绪,竞争的风气逼着所有人在鸡娃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可这样“鸡娃”又带来了什么呢?我想长久看来,无非是家长变得急躁,也让孩子陷入了一些疑惑和困境,甚至伤害了孩子幼小的心灵,同时也会为孩子未来的进一步成长埋下祸根。
    面对教育上的内卷,这对河南夫妇却“反其道而行之”,从去年8月开始,预计用一年时间带儿子游遍全国。这对父母并表示,“鸡娃”不如“鸡”自己,家长先成为最好的家长,孩子自然会成为最好的孩子。这样的不同寻常的教育方式也引发了广泛热议,有人表示质疑,但却让更多家长看到了教育焦虑的出口,事实亦是如此,常言道:“穷养富养,都不如家长的修养;宽教严教,都不如父母的身教。” 最好的教养,莫过于父母的以身作则,一个好的榜样,胜过千万次教诲的力量。当家长通过努力,在工作上有一定成绩,工作能力得到认可,自然自己的安全感和自信心会更强,这是无形中在给孩子树立榜样。试想如果家长一天只盯着孩子,没有工作,或者工作就是混日子,那是很难内心不焦虑的,这种焦虑即使隐藏得再好,也会被孩子感知到,进而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同时孩子有一些自由的空间和时间,去想和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哪怕是大人眼里无聊和没有意义的事情,而这都会增加孩子的安全感与舒适感,激发孩子的创造性。所以,作为家长,不断提升自己,为孩子搭建起更为坚固的后盾与不断前进的底气,同时对孩子有真心实意的同理心,放低自我的尊重,足够的陪伴和鼓励。这样家长和孩子都能够在不同的赛道上活出自我,实现“双赢”,而非“两败俱伤”。
    教育不是复刻,也没有固定的模版。关键是,家长要在不同的环境与差异的家庭背景之下,引导孩子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条路。我们不能一味地模仿别人,也不能轻易否定别人的做法。我们要尊重每个家庭的选择,也要尊重每个孩子的成长方式。
    2024-03-20 19:01:40 0回复
    1
  • 一年时间也不是不能接受 回来可以正常上学
    2024-03-20 13:52:42 0回复
    1
  • 吃光用光身体健康
    2024-03-20 13:28:22 0回复
    1
  • 6415
    积分
  • 179
    博文
  • 1220
    被赞

个人介绍

平常语(原常言道)栏目沿用“常州三人谈”和“博客周话题”的采编风格,每周在报纸版面及常州网博客发布话题,刊发围绕该话题从不同视角撰写的评论文章,面向社会各界征集稿件。欢迎某一领域有专长的研究者、高校科研机构专家学者、业界精英、评论爱好者等赐稿,请勿一稿多投。一经录用,稿酬从优。

未成年人举报专码
苏ICP备15046661号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01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08248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信箱:bbs_cz001@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2  业务联系: 0519-86189488
未成年人举报信箱:a82000682@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