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网 | 微博 | 客户端 | 旧版博客
收藏本站

【古槐滩簧】锡剧考论 · 京剧对常州滩簧的影响

方块糖 最后编辑于 2024-02-27 08:47:21
31391 4 16

京剧起源于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由原苏北里下河地区三庆四喜春台和春个徽剧班社传入北京,与湖北汉调(汉剧)等艺人合作,并吸收昆曲和秦腔(陕西)中的一些曲目、曲调、表演方法及部分民间音乐等,逐步融合、演变和发展成为新剧种。

京剧国粹之美.jpg

京剧演唱,主要有徽调(徽剧)二黄、汉调西皮等,故旧又有“皮黄”之说。在表演方面,歌舞并重并融入武术技巧,构成了“唱歌做事读书打架”相结合的艺术体系;伴奏方面,主要使用京胡,使得民族管弦乐和打击乐相结合,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及表现力;行当方面,分生,旦,净,丑四行,各行又细分工细,如“生”分为“老生”“小生”“武生”“旦”中分“正旦”(也叫“青衣”)“花旦”“老旦”“武旦”“彩旦”等等。

京剧因区域而分为“京派”与“海派”。艺术风格上的差异,也发展出诸多派别,如清程长庚之“程派”谭鑫培之“谭派”等等;民国初梅兰芳的“梅派”、周信芳的“麒派”(因以周信芳艺名“麒麟”童名之)等等。

京剧涌入常州大约是清朝光绪初年。当时到常州流动表演的除了京派班社以外,最重要的就是海派京剧中南派水路班子了(戏班自带船,演员们居住以船为家,由水路到各地表演)。其特点是:所演戏偏重武戏和连台本戏;演出炽热,常真刀真枪登台献艺。如著名武生荆玉堂的《金钱豹》中的豹精饰演者,人还未登场,就是从上场门后面抛出钢叉,直插台角孙悟空头上的柱子,不偏袒人,惊心动魄。

京剧经典曹操.jpg

武进万绥东岳庙戏楼及武进礼嘉烈帝庙戏楼台口两侧板壁上,尚存光绪十五年(1889)、二十四年、二十六年时班社演出剧目有《邓家堡》《蜈蚣岭》《天水关》《虹霓关》《定军山》《长坂坡》《泗州城》皆以武功为主。

民国初年水路班子荆玉堂之庆升堂和姜银山之万胜堂都落常州。班上明毓琨,王全芳,荆剑鹏等主要演员(荆玉堂之女)后都成了常州京剧骨干。姜银山的儿子姜金鸿,也是常州京剧团第一任团长。

常州的京剧,无论在创作和演出上,都继承和发扬了南派京剧水路班子的风格和特长,以演南派武戏和连台本戏而驰名南北。先后编演了《乾隆传》(十三本)、《藏龙卧虎》(二本)、《封神榜》(七本)、《七侠五义》(六本)、《包公》(六本)、《侠义江湖》(三本)等。其中,王全芳、明毓琨、张美娟主演的《花碧莲》(十三本)、荆剑鹏主演的《水泊梁山》(十九本)、白玉艳主演的《荒江女侠》(六本)等,武打场面设计、武功等手法精采,深得听众喜爱。

京剧《锁麟囊》.jpg

《荒江女侠》民国初年三十年(1941)在上海大舞台上首演,饰演主人公方玉琴的白玉艳次年获“中正文化奖获得者”男演员乙等奖,有“江南第一刀,马旦”之称。而《水泊梁山》里饰演石秀的著名女武生荆剑鹏,更是蜚声上海滩。后又以《水泊梁山》为蓝本创作了《三打祝家庄》,曾四次进入上海,对华东、中南、华北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京剧影响滩簧主要是所谓“京”“簧”合一个班,即京剧与滩簧同台表演,也有京剧演员加入滩簧滩簧班。这是抗战前后乡间十分流行的现象。

出现这一现象,是由于滩簧从京剧中借鉴而形成。

众所周知,江南滩簧是一档民间小戏(对子戏)。当他们进入城市后,为了求得生存、不被淘汰、不断前进,就必须向其它剧种学习和借鉴,以取长补短。常滩簧便确定了从京剧学起,走上古装化的路子。沪滩学戏,走上文明戏的路子。苏滩学习昆曲走的是苏昆之路。

京剧作为国宝级文物,自徽班入京至今已有200余年。其二簧、西皮唱腔、脍灸人口;其演出具有一套陈式和丰富的内容;其情景已定。京剧在我国非常受欢迎,因为它表演的大多是历史戏,百姓们也非常高兴地观看,常州滩簧的早期艺人们都看准了这一点并向博大精深的京剧学。演出历史戏、古装戏。

那么,常州滩簧从京剧中学习到了什么?

学京剧,滩簧来到大同场戏后,除了自己编部分戏之外,还有不少是由京剧剧目搬演而来。如《秦香莲》《金玉奴》《探阴山》等。至演连台本戏,征番戏,机关布景戏,学戏较多。如《狸猫换太子》《樊梨花》《薛仁贵征东》《杀子报》《刁刘氏》等。

二、学习京剧的人物分行当。常州滩簧是对子戏期间才有的终身一旦。学京剧之后,将人物划分为生末净旦丑类。各行当均学习京剧规范动作。

三、学习京剧演出,此中不少,比如台步,水袖,云手,须口,起霸,龙套,趟马……等等

四、穿着京剧衣服。常州滩簧大小同台演出时服装极不统一,五花八门。学习京剧后使用京剧衣箱、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自有衣服。

五、学习京剧化妆使用京剧头面(头饰)。

六、用京剧锣鼓,弦子情景。

七、像京剧演员那样吊噪子(唱、念)。

八、学习武功(做、打)。

常州滩簧等学习京剧后,台上五彩缤粉,艳丽多采的好看不少。加之演员有唱有念有练有打有练的基本功,功力深厚,唱出来的作品更是韵味无穷。

有的地方学京剧,还学京剧班社的拆账制,分红报酬更科学了。

但常州滩簧艺人几样都坚持不学,仍保留着各自的特点。例如在音乐上,滩簧曲调还是在原腔调基础上发展起来。同时就研究京剧剧目内容而言,它又并非无条件地进行,基本上是以自身的层次与需求为依据。滩簧主要是移植京剧中才子佳人公案戏,并吸收了文场层面的剧目。有些太大的历史剧和武场、太沉重的做工、唱工,滩簧都不会搬来。它是对其地方性特点的维护。要不然要是把唱腔,音乐等等都学到京剧里去的话,说不定现在还没有滩簧。

滩簧博采众长、长于研究。滩簧不仅从京剧中汲取营养,曲调也从同属于江南滩簧的上海申滩,苏滩及民间汲取营养,从而丰富了其声腔宝库。

那末,滩簧最早从京剧学什么?怎样从京剧中汲取营养?滩簧界最早从京剧学起,当属常州滩簧常帮艺人孙玉翠。他大力提倡滩簧必须改革,所带滩簧班首先邀请京剧艺人到班子教京剧。

那时有个常州人,演唱京剧小生,名叫王浩平是孙玉翠的恩师。王浩平除教孙玉翠滩簧班戏外,还教滩簧艺人吊噪子、学台步。从而在古装戏表演水平方面,有所提高,因此各滩簧戏班也学得有声有色。后来,京剧界又相继多了一些演员和职工,加入滩簧一班人。

除了王浩平,还有一个叫何尚志的人,在京剧班点了二十年的汽油灯。京剧每天看一遍,似曾相识,京戏全在腹中。后又去著名的李家滩簧班做大衣箱(李庭秀),为他们排演许多京剧本子。比如,《换刀杀妻》,是他最早排的。

另外有一位唱花脸赵金奎1935年前后,曾为孙玉翠班社排演了一出《狸猫换太子》连台本戏和龙袍戏;另一位京剧演唱老生黄翠芳因为嫁给滩簧艺人张雪霞而终生在滩簧界耕耘。

京剧艺人来到滩簧班工作并形成风气,他们不仅在后台打工,更进一步开始出场演唱。结果出现畸形的现象即“京”“簧”合班。从京剧学得京剧后,我就得到了一个副产品。

1936年左右“京”与“簧”的合班现象非常普遍,尤其是农村。抗战初期梅兰珍之父梅金海滩簧班在武进东安和湟里避难期间,和贺少夫一家京剧班一起演唱,常州南门梅家班和淮剧班一起演唱。

“京”与“簧”的合班,通常有3种形式

(一)一出戏有一段是全唱京戏的,有一段则是全唱滩簧的。如《玉堂春》中“嫖院”一段唱簧调“起解”一段唱京腔,会审”又唱簧调。(二)在一出戏中,有的唱二簧(京)、有的唱滩簧调。例如在《陈世美》一剧中,陈世美演唱了两首(京)的簧调,秦香莲演唱了簧调。(三)“京”“簧”2个班,拼台表演1个班前唱、1个班后唱(如梅兰珍父亲一样)。这里面还有一些小角色在客串。

这些形式常常混在一起,并无严格的区别,但是可以断言,它们只是一种过渡形式,并不值得称赞,因这种组合方式生搬硬套,对滩簧的开发不利。

“京”“簧”合班何以能盛行并在农村持续至解放初期?这是

1)滩簧在学习京剧后走上了古装历史戏的路子。而且这些表现民族历史英雄的古装戏也是一般人所知道和感兴趣的。他们(农民)本来是很高兴看京剧的,因此“京”“簧”是合班的,适合自己的口味,他们不仅能欣赏自己较为熟悉的地方曲调簧调,还能看到京剧演员们的武功。再加上在农村看戏的人不多,有些人得过且过,百姓们一直很开心。班“京”“簧”合班之所以受人欢迎,原因之一;

2)很多水平差的京戏班子在城市里立不起来,乡间语言隔阂严重,纷纷请求与滩簧同班演出。而且滩簧又吸收了京剧的成分,到乡间表演,深受百姓的喜爱。老百姓有好戏看就无所谓啥形式。再加京戏二簧、滩簧等簧调,就不太刺耳了。关于京剧讲白用中州韵时,因为扮演历史人物,讲几句官腔都不成问题,就连滩簧都讲中州韵。因此从演出形式来看也更进一步与京戏粘合在一起。

京剧演员登上滩簧舞台演出包公等剧目,始于孙玉翠时代的(1927年左右)。久而久之,这些京戏演员们也就学会了唱簧调,于是这些人的(如演包公的赵金奎等)渐渐地被滩簧所吸收,转而唱簧调。这是滩簧研究京剧的历史。


收 藏
分 享
表态的人
  • 八月小龙
  • 泉水涓涓
  • 双桂女
  • 竹青
  • 乐水老人
  • 菊满南山
  • 青山绿水
  • 云水谣
  • 西江月
  • 月满西楼
  • 顺其自然者
  • lzz_
  • 阿敏
  • 晓视界
  • 人参果
  • 无所求
发送

4条评论

  • 源远流长
    2024-03-02 21:04:50 0回复
    0
  • 戏曲本应相通。
    2024-02-26 20:17:04 0回复
    0
  • 长知识了
    2024-02-26 09:15:41 0回复
    0
  • 戏曲是想通的,她们相互学习,相互渗透,相互成长。
    2024-02-25 15:36:16 0回复
    0
  • 8546
    积分
  • 130
    博文
  • 1163
    被赞

个人介绍


未成年人举报专码
苏ICP备15046661号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01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08248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信箱:bbs_cz001@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2  业务联系: 0519-86189488
未成年人举报信箱:a82000682@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