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网 | 微博 | 客户端 | 旧版博客
收藏本站

平常语(原常言道) 2024年2月7日-2024年2月18日新话题

常言道 最后编辑于 2024-02-07 12:36:05
37958 14 6

随着社会发展变迁,过年的方式也在悄然发生转变。今年过春节,除了此前流行的找“搭子”旅行过年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玩起了各种花式过春节。虽然很多人嚷嚷“年味淡了”,但“沿袭传统”和“尊重创新”的争论方兴未艾,并由此产生了新旧两种观念的冲突。今年春节,你是如何过的?请注意,每周日晚截稿)

即日起,《文笔塔·观点》版每周三出版


2月7日常言道刊发名单:

莺语、笺红叶


A0320240207C.jpg


收 藏
分 享
表态的人
  • 人参果
  • 泉水涓涓
  • 文学院
  • 顺其自然者
  • 无所求
  • 胡杰然
发送

14条评论

  • 年味的淡了吗?不过是因为时代快速发展年味呈现的模式开始转变了。以前物流不发达,一般正月里吃的喝的玩的都必须提前准备,但现在有必要吗?大年初一超市就营业了,啥都有,来了客人一个小时搞定一桌决对是慢的。记得小时候外婆与母亲很早就要开始做团子馒头,现在有这个必要吗?做那么多吃都吃不了,还浪费。以前一年只有过年穿新衣,现在是一年四季都有新衣穿,穿新衣对小朋友都没有吸引力了。那么年味去哪里了?年味在拥堵的高速上、在拥挤的景区里、同样它在年轻的懒觉里、也在成年人的手机中。我们对年的期盼没有变,但我们享受年的方式发生了改变,2024年我选择了追逐传统年间民俗活动,体验了一把传统年味。
    2024-02-20 15:13:13 0回复
    0
  • 回家过年
    文/众志成城
    每当年关将近,对于常年在外的游子来说,能与亲人朋友团聚,在除夕这天与家人坐在一起吃一顿热腾腾的年夜饭,这是最大的慰藉。
    过年,对于中国人来说,意味着团圆。而团圆的象征,就是年夜饭。这一顿饭,不仅仅是简单的填饱肚子,更是家人之间的关爱和祝福。为了这顿饭,我们的亲人们翘首以盼、满怀期待,早早开始准备,烹饪出各种家乡风味的美食。红烧肉、汤圆、如意菜、水饺……每一道菜肴都代表着亲人的牵挂和美好的祝福。这些平日里的家常菜,在年夜饭的桌上,变得格外珍贵。
    年夜饭不仅仅是一顿普通的饭菜,更是亲情的凝聚和情感的交流。饭桌上,家人们相互交流感受、分享喜悦,烦恼仿佛会被抛在脑后。无论是小家庭还是大家族,年夜饭的饭桌上都充满了欢声笑语。这个小小的饭桌,成为在外游子心中最温暖的港湾。也只有在这团聚的场合,我们更能体会到亲情的力量,获得继续前行的动力和直面困难的勇气。
    有人说,随着社会发展变迁,过年的方式越来越现代化,程序越来越简单,年味越来越淡。然而,无论形式如何简化,除夕的这一顿“团圆饭”永远无法替代。人们对团圆的期盼,永远不会改变。
    过年,不仅仅是家里的炊烟和妈妈的味道,更是亲情的相聚和情感的交流,是享不尽的天伦之乐和看得到的其乐融融,是幸福动人的时刻,是温暖祝福的瞬间。这些都是微小日子里累积出来的幸福,无法用言语来表达。
    所以,让我们在春节回家,陪着家人一起吃个团圆饭吧。无论我们身在何方,无论我们的生活再忙碌,回家过年是我们最温暖的期盼。让我们在回家的路上,带着对家的思念和对未来的希望,一起度过一个温馨而美好的春节。让我们在团圆的饭桌上,感受到家人的关爱和祝福,共同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2024-02-18 20:32:27 0回复
    1
  • 拥抱新年,宽容与理解并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迁,过年的方式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与以往传统的过年方式相比,今年的春节似乎变得更加多样化和丰富。除了此前流行的找“搭子”旅行过年外,还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玩起了各种花式过春节。

    在过去,过年的方式主要是围绕着家庭和传统而展开的。人们带上红灯笼、贴春联、放鞭炮、置办年货,与家人一起享受团聚的喜悦,品尝着传统的年夜饭。然而,在如今社会的快节奏发展中,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也开始发生变化,他们开始摒弃传统,去寻找更具个性和创新的过年方式。

    今年的春节,年轻人的过年方式多样化,不局限于传统的方式。他们开始追求更加美妙的经历和玩法,例如野外露营、出门旅游、感受异国文化、看电影、吃零食、聚餐等。这些花样百出的过年方式让人们更加充实、快乐和无拘无束。

    然而,一些人却认为年味似乎淡了许多,失去了传统的节日氛围和色彩。他们渴望的是传统的过年方式,围绕着家庭和传统习俗展开。在传统与创新之间,两种观念之间的决定产生了冲突。人们表达着不同的观点,有些人认为应该尊重传统的方式,将其传承下去,而有些人则认为应该寻求更加现代化和创新的方式,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

    对于我个人而言,今年的春节是与家人一起旅游,我们一起规划好路线,顺便走访一下亲戚。流转于不同的城市,感受着不同地方过年的热闹与喜悦。最后再回到老家,与爷爷奶奶一起过个团圆年!我认为,年味不单单局限于传统的过年方式,也能够通过其他方式来获得,并且可以在新鲜的经历中获得不一样的感受和启迪。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选择,选择适合自己的过年方式。

    总之,无论过年的方式是传统还是现代化、个性化、创新化的,我们都应该尊重彼此的选择并保持对不同观点的宽容和理解。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社会更加美好,让我们的春节更加精彩。
    2024-02-17 18:43:33 0回复
    1
  • 让传统与创新“年”在一起
    胡杰然
    “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春节,是承载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与文化的传统节日。然而,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沿袭传统与尊重创新的过年方式的碰撞引发了人们的众多争论。但依笔者之见,传统与创新从来不是对立面,二者背后共同流淌的着敬意与爱意,都让春节拥有了灵动的生命力,致使年味蓬勃而盎然。
    对于华夏儿女而言,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段段美好的回忆,一道道独特的文化印记。每当春节临近,家家户户都会沉浸在扫尘、祭祖、贴春联、买年货的忙碌与喜悦中,这些传统习俗不仅仅是简单的仪式,它们背后蕴含着对家人的思念、对祖先的敬仰、对新年的期盼和对生活的热爱,它们是我们在岁月长河中不断践行、坚持、体悟和传承的文化精髓。如今的春节,年货也许不再大包小包,爆竹或许不再遍地开花,但传统过年习俗却始终拥有顽强的生命力,是因为更具时代感的过年新方式、更具创意的年俗新表达,正在为延续千载的“中国年”赋予新的文化内涵。
    但也有人认为,年轻人花式过节让传统年俗反而成为了拖沓繁缛之物。可时代阔步向前,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几千年的传统年俗在年轻人手里玩出与时俱进的新花样。比如,仅仅是简单的一个“福”字就演变出多样的玩法,从手写祈福、春联贴福,到扫码集福、抽奖赢福,再到亲友互赠“福卡”、互发“福”字红包。“福”,从一句的吉祥字,通过创新演变成了一场亲人与朋友的新春同乐。还有年夜饭的花样也越来越丰富,从传统的饺子、汤圆到各种地方特色菜肴,再到如今的创意美食,始终不变的是每一道菜都寄托着人们对团圆和幸福生活的期盼。创新从来不是对传统的颠覆,而是对传统的延续和发展。真正的创新是在保留了传统年俗的文化内核的同时,又展现了现代生活的时代特色。
    岁月添新,春满山河。将传统与创新“年”在一起,坚守传统年俗的“根”与“魂”,融入时代特质的“形”与“神”,春节方可更加有滋有味,年味一年更胜一年!
    2024-02-15 19:41:45 0回复
    1
  • 部分地区“禁燃” 不影响过年习俗





    过年,这个充满喜庆和期待的时节,是我们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过年,一家人动手打扫屋子,送灶、祭祖、添置新衣裳、准备年夜饭、看春晚、守岁,享受着家的温馨和欢乐。
    然而,有些人认为,在人员相对集中的地方,为了环保环保而限制了烟花爆竹的燃放,这种做法是丢弃了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习俗,是对祖宗和文化的不尊重。
    笔者认为,过年要传承的不仅是过年的习俗,更是那份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激之情。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我们通过团圆、祭祀、祈福等方式,向祖先表达我们的敬仰和感激,这是我们的文化传统,是我们的根和魂,是我们应该珍视和传承的。
    过年承载着我们的情感、记忆和信仰,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寄托,燃放烟花爆竹仅仅的过年中的一个内容。
    大家都知道,过年放鞭炮的习俗起源于古代,我们的祖先用燃烧竹子来制造声音驱赶一种叫“年”的怪兽,后来,随着火药的发明,人们开始将火药装入竹筒或纸卷中,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鞭炮。想当年吃饭都成问题,有多少人家能花钱燃放烟花爆竹?现在生活条件提高了,加上市场上各种各样的烟花爆竹应有尽有,几乎家家户户都燃放烟花爆竹,数量呈几何式增长,声响和威力越来越大,不仅污染环境,伤人事件也时有发生。
    许多城市都先后规定了禁燃区和集中燃放区,效果很好,深受大多数市民的欢迎和称赞。
    可是,为何一些人对禁燃不理解?请看网上近日一则消息,称:除夕,河南浏阳市居民自发通宵燃放烟花爆竹,第二天浏阳市政府官方在媒体发表了一段10秒钟燃放烟花爆竹的视频,配了一行大字:“昨夜满城烟花过后浏阳天空依旧湛蓝”。网络作家吴鹏飞也在一旁起哄、煽情:“浏阳市民一片欢呼,相信浏阳市民是流着眼泪看完这段视频的。”请问你也信吗?这里我要告诉大家一个信息,浏阳是中国“花炮之乡”,是烟花爆竹发源地、全国四大主产区之一,2023年销量突破500亿。有生产烟花爆竹企业405个,从业人员30万(不包括小作坊)。这是在为浏阳烟花爆竹做广告,是真话还是假话总应明白了吧。
    另外,我们在传承历史文化的同时,也给过年注入新的元素,如春晚、赏灯、旅游、逛花市、参观博物馆、组织文艺活动等,把年过得更加丰富多彩,跟上时代的节奏。况且,各地在划定禁燃区的同时也规定了集中燃放区,满足了市民燃放和观赏烟火的需求,保护环境,避免伤害,利国利民,何乐而不为?
    2024-02-13 08:27:10 0回复
    0
  • 家的味道,时代的脉搏

    春节,这个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承载着无数家庭的期盼与团圆。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社会的进步,春节庆祝的方式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改变。关于“坚持传统”与“尊重创新”的讨论也愈发热烈。

    在这个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春节的传统意义正在被重新审视和诠释。传统习俗和现代生活方式的融合,让春节焕发出新的活力。今年春节,我选择在家中与亲人一同度过这个特殊的时刻,既要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也尝试一些现代的庆祝方式。

    我们家的春节传统包括贴春联、挂灯笼、包饺子和看春晚。这些习俗不仅增添了节日气氛,还体现了全国团圆和亲情的温馨。除此之外,我发起了一个在线团圆饭,通过视频会议与好朋友一起共享美食,仿佛他们就在我们身边。我还举办了一个虚拟春节晚会,大家通过网络平台共同表演节目,分享快乐。尽管不能相聚,但屏幕之间的交流让我们的友情和庆祝热情更显浓厚。

    对于那些认为“年味淡了”的声音,我认为这是一种误解。春节的年味并没有消失,而是以新的形式呈现出来。时代的变迁使得春节庆祝方式发生了变化,但春节的核心价值和意义依然存在。无论是传统的家庭团聚,还是现代的线上聚会,都是为了表达对新年的祝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新旧过年观念的冲突,无疑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然而,传统与现代并非断裂对立,而是相互融合、相得益彰。传统庆祝方式凝结着我们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记忆,而现代庆祝方式则展现了我们的创新意识和时代适应力。我们应该拥抱这种融合,尊重每个人的庆祝方式选择,让春节在保持其独特魅力的同时,焕发新的活力。

    展望未来,我们应当致力于传统与现代的和谐融合,尊重每个人对于庆祝方式的选择。春节的庆祝形式或许会千变万化,但其传递的核心价值观和意义——家庭团聚、欢乐祥和、文化传承,是不可动摇的。在创新中坚守传统,在传统中不断融入创新,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和责任,也是让春节成为既有现代感又富文化底蕴的重要节日的关键。
    2024-02-11 11:50:21 0回复
    2
  • 岁月更迭中的年味
    众志成城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常常听到一些人感慨,年味越来越淡了。然而,我们是否应该以这种方式来评判传统文化的变迁呢?或许我们需要换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确实,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人们对于过年的期待和方式发生了变化。过去,由于物资匮乏,过年成为了人们满足物质需求的重要时刻,一家人团聚在一起,享受丰盛的年夜饭,穿上新衣服,过上一段与平日生活不同的日子。然而,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愿望已经变得容易实现,过年的意义也逐渐淡化了。
    此外,一些传统的年俗由于与现代文明的冲突而逐渐消失。例如,放烟花鞭炮因为环境污染和安全问题而被禁止,杀年猪的习俗也逐渐减少。这些变化让过年少了一些仪式感,使年味变得淡了。
    然而,我们不能因此认为年味真的消失了。实际上,许多传统的年俗并没有消失,只是换了个形式存在。在各地,仍然有许多地方保留着传统的年俗和文化活动。例如,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到了保护和传承,吸引了游客的关注;一些乡村通过举办传统的节庆活动,让人们感受到浓厚的年味。
    此外,现代科技的发展也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互联网和手机应用,人们可以参与各种有趣的活动,如摇一摇、集五福等,这些活动既保留了传统的年俗元素,又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吸引了年轻人的参与。
    年味的变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体现。我们不能停留在对过去的怀念和抱怨中,而应该积极面对变化,珍惜已有的,追求更好的未来。无论是传统的年俗还是现代的活动,它们都是我们文化传承的一部分,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岁月更迭中,年味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让我们以开放的心态去欣赏和体验传统文化的变迁,让年味在新的形式中继续传承,让我们的生活因此更加丰富多彩。
    2024-02-09 16:05:36 0回复
    1
  • 理念的引导和迎合的碰撞,基于经济发展后的回归,方言和融入,记忆的重建。
    2024-02-09 04:05:20 0回复
    1
  • 找个搭子过新年,也是一个时代特点。
    2024-02-08 14:33:24 0回复
    0
  • 感受年味 愉悦身心
    2024-02-08 09:31:45 0回复
    0
  • 足不出户。
    2024-02-07 14:56:27 0回复
    0
  • 还是以老传统过年。
    2024-02-07 14:37:42 0回复
    0
  • 6765
    积分
  • 195
    博文
  • 1303
    被赞

个人介绍

平常语(原常言道)栏目沿用“常州三人谈”和“博客周话题”的采编风格,每周在报纸版面及常州网博客发布话题,刊发围绕该话题从不同视角撰写的评论文章,面向社会各界征集稿件。欢迎某一领域有专长的研究者、高校科研机构专家学者、业界精英、评论爱好者等赐稿,请勿一稿多投。一经录用,稿酬从优。

未成年人举报专码
苏ICP备15046661号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01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08248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信箱:bbs_cz001@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2  业务联系: 0519-86189488
未成年人举报信箱:a82000682@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