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 我与《常州晚报》的文字缘
吴尧舜
时光如梭,转眼《常州晚报》创办30年了。30年来,《常州晚报》秉承“真实感动生活”的办报理念,弘扬正气,传播正能量,伴随读者走过一个又一个的春夏秋冬,见证了一个城市非凡的历程,为全市人民奉献上了一份精美的文化大餐。
我与许多读者一样,订报、天天读报,几乎一日不落,已经成为了我生活中的常态。自2014年我的第一文章见报之后,十年来我在《常州晚报》,《常州日报》副刋上留下近五十篇的文章。与《常州晚报》结下了不解的文字缘。
记得那天,我把公交车上遇到感人的一幕,讲给了老伴和孩子们听后。大家要求我把此事写成文章,投稿到常州晚报副刋上,让人们点赞,学习,发扬。然而,这事却让我为难了,一来,我从未写过文章投过稿,二来,写作水平差,担心编辑会笑话……
第二天,老伴又我问:“写了吗?”好似赶着鸭子上桥,我写了二天,总算把它写成,题目是《两次让座》。投到报社后,我心底就没指望见报。事隔多日,一天,我正在厨房大扫除,忽然老伴在外大声叫道:“老头子呀!你写的文章见报了呀!”我放下手上的活,立马接过报纸,激动万分,仔细看、反复看。晚上在灯下对着原稿看,我发现原稿已进行了几处修改,错别字、标点符号也改了多点。特别是题目中让座的“座”字,我错误写成“坐”我越看越惭愧。这里我要感谢仲亚文老师给我的鼓励、感受他在默默支持我,让我的文章成功发表以给我信心。
文章内容是这样的;
那天一早、乘12路公交車去火車站,接一位从北京来常过年的亲戚。上班高峰,好不容易挤上車、左摇右晃,站立不稳。此时,一位中年人见我挤在人群中、从座位上站起,彬彬有礼地招呼我,“老先生” ,请到这边坐!见那人两鬓也飘着些白发了,我说:“谢谢!您坐”。中年人笑着说:“不要客气了、我比你年轻”,边说边走到了車门旁。我坐下,瞬间心头一阵暖流。过了两站,中年人下車了。我心呈谢意,目送他,望着他离去的背影,突然发现他走路时,脚一走一拐是个殘疾人,看到这一幕,我后悔莫及,也感动万分。
近日,乘25路公交车,去参加退休老人新年茶话会。車上人不多,但座无虚席。車停站,上来几人,其中有位孕妇。此时,車上提示语音响起:“乘客们:尊老爱幼,互帮互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知何故,坐位上的乘客,有的眼睛望着窗外,有的低头玩着手机,似乎没听见语音提示。见未有人让座,孕妇只好手扶把手,站着。
见此状、突然,那殘疾人温暖我的一瞬间,在脑海一闪,我起身招呼孕妇:“你过来坐吧。”孕妇说:“这哪行,你坐,你是老年人!”我接着说:“你站着,万一有个突然刹車,很危险!我身体很好,没关系的,你请坐吧!” 孕妇听了我的一番话后,左一个谢谢,右一个谢谢地坐下来。
她说,原本老公开車来接我去医院检查,汽车忽然坏了,又等不到出租车,于是就乘公交车了。听完她的述说,我也到站了,下車时,孕妇微笑地向我挥挥手,再次表示谢意。
两次亲历乘車让座,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但当别人、需要帮助或比自己更困难的时候,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伸手帮一把,使人受益解难,体现出人与人之间应有的温暖和关爱。
2014. 2. 19
自第一篇文章见报后,我便爱上了文字写作,在报社编辑老师默默的支持鼓励下,灵感来时就写些小短文奉上。尽管有的文章写得不理想,一次次地失败,但由于我“坚持”初心不改,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提高写作技巧和方法。十年来,在收获果实时,感觉是那样的幸福和甜蜜。
今年,杨东梅老师在第二次接受副刋工作后,便立刻在龙城博客上,就如何写好“人情世故”这个专栏文章作了指导,鼓励大家积极投稿。我反复阅读、学习多遍。近期,先后写了《输给你,让你赢未来》,《灯前“家规”》,《百万买房,千万买邻》等几篇文章,得到了杨东梅老师的认可。
常说日久生情,的确是这样。对晚报的关注和参与,我发觉自己似乎离不开它了,离不开它对我的文化、知识的滋润,更离不开它对我情感的抚慰,说是知己,也更是难得的良师益友。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学到老,写到老。”同时,希望晚报越办越好,虽然有些俗套,但我似乎找不出更恰当的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