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网 | 微博 | 客户端 | 旧版博客
收藏本站

读《苏轼行踪考》撰选【3】

陈平 最后编辑于 2023-09-25 09:45:24
576 1 2


微信图片_20230923190410.jpg

读《苏轼行踪考》撰选【3】


陈平


第三篇 ;第一次進京與母喪回鄉


第一章    第一次進京 (P.01—P.24)


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丙申,蘇軾二十一歲。發成都,過劍門、郿縣、長安、澠池,至汴京。三蘇離開成都時間約為閏三月初。


         【引】


        蘇軾《過木櫪觀》云:「石壁高千尺,微蹤遠欲無。飛檐如劍寺,(出劍門東,望上寺宇彷彿可見。)古柏似仙都。」


1【註】嘉祐四年(1059)冬,南行順江下行途中過忠州木櫪觀時所作。蘇軾謂:「出劍門東,望上寺宇彷彿可見。」即此次北行出蜀,過劍門關。(清)彭遵泗编《蜀故》卷十載:「劍閣兩石壁上,鐫唐、宋人碑碣無數,悉皆剝落斷鈌,惟李義山、陸放翁、蘇東坡三碑尚可披讀,昔乎懸厓絕壁,不可摹搨耳。」


2【註】宋代出蜀北行,劍門關為必經之路。

蘇軾《留題仙遊潭中興寺,寺中有玉女洞,洞南有馬融讀書石室,過潭而南,山石異奇。潭上有橋,畏其險,不敢渡》詩云:「清潭百丈皎無泥。山木陰陰谷鳥啼。蜀客曾遊明月峽。

秦人今在武陵溪。獨攀書室窺巗竇。還訪仙姝欸石閨。猶有愛山心未至。不將雙脚踏飛梯。」

3【註】嘉祐七年(1062)三月蘇軾作於鳳翔任。

蘇軾《鳳鳴驛記》云:「始余丙申歲舉進士,過扶風,求舍於館人,既入,不可居而出,

次於逆旅。其後六年,為府從事。至數日,謁客於館,視客之所居,與其凡所資用,如官府,如廟觀,如數世富人之宅,四方之至者,如歸其家,皆樂而忘去。將去,既駕,雖馬亦顧其皁而嘶。余召館吏而問焉。吏曰:『今太守宋公之所新也。自辛丑八月而公始至,既至逾月而興功,五十有五日而成。用夫三萬六千,木以根計,竹以竿計,瓦甓、坯、釘各以枚計,秸以石計者,二十一萬四千七百二十有八。而民未始有知者。』余聞而心善之。」

4【註】嘉祐七年(1062)作於鳳翔。言及丙申年,過扶風。蘇轍《汝州龍興寺5修吳畫殿記》云:「其後東遊至岐下,始見吳道子畫,乃驚曰:『信矣,畫必以此為極也。蓋道子之跡,比范、趙為奇,而比孫遇為正,其稱畫聖,抑以此耶?』」

6【註】紹聖元年(1094)甲戍四月,蘇轍知汝時所作。

蘇洵《途次長安7上都槽傅諫議》云:「驅車入京洛8,藩鎮皆達官。長安逢傅侯,願得說。

1 (宋)蘇軾撰,張志烈、馬德富、周裕鍇主編:《蘇軾詩集》卷一《過木櫪觀》,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 年 6 月河北印刷一廠印刷,第 50,51 頁。

2 (清)彭遵泗编,彭端淑、彭肇洙和子彭延慶整理:《蜀故》卷十,清刊影印本。

3 (宋)蘇軾撰,張志烈、馬德富、周裕鍇主編:《蘇軾詩集》卷三《留題仙遊潭中興寺,寺中有玉女洞,洞南有馬融讀書石室,過潭而南,山石異奇。潭上有橋,畏其險,不敢渡》,河北人民岀板社,2010 年 6 月第一次印刷,第 215 頁。

4 (宋)蘇軾撰,張志烈、馬德富、周裕鍇主編:《蘇軾文集》卷十一《鳳鳴驛記》,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

2010 年 6 月河北印刷一廠印刷,第 1186,1187 頁。

5 已於第二篇中述及。

6 (宋)蘇轍撰,曾棗莊、馬德富校點:《欒城後集》卷二十一《汝州龍興寺修吳畫殿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年 10 月第一次印刷,第 1396,1397 頁。

7 即今西安。

8 應指宋代西京洛陽。

1【註】蘇洵出蜀過長安入京洛。蘇轍《懷澠池寄子瞻兄》云:「相攜話別鄭原上,共道長途怕雪泥。歸騎還尋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曾為縣吏民知否?(轍嘗為此縣簿,未赴而中第。)就宿僧房壁共題。(轍昔

與子瞻應舉,過宿縣中寺舍,題其老僧奉閑之壁。)遙想獨遊佳味少,無方雅馬但鳴嘶。」

2

蘇軾《和子由澠池懷舊》云:「人生到處知何似,恰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往歲馬死於二陵,騎驢至澠池。)」

3【註】嘉祐六年(1061)十一月作,和子由詩。蘇軾《祭胡執中郎中文》文云:「胡君執中之靈。君少在蜀,從先府君。凡蜀之士,事賢友仁。我之知君,固不待見。從事於岐,始識君面。相從之歡,傾蓋百年。……我徂華州,見君逆旅。」

4【註】元豐元年(1078)九月,蘇軾作與徐州。本文述及過華州時,與胡執中相遇。李薦《濟南先生師友談記》載:「公曰:頃在鳳翔罷官來京師,道由華嶽,忽隨行一兵,遇祟甚狂,自褫其衣巾不巳,公使人束縛之,而其巾自墜。人皆曰:『此嶽神之怒故也。』公因謁祠。」

5【註】蘇軾自鳳翔罷官過華陰,並入華山西嶽廟。蘇軾《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與子由別於鄭州西門之外,馬上賦詩一篇寄之》云:「不飲胡為醉兀兀,此心已逐歸鞍發。歸人猶自念庭闈,今我何以慰寂寞。」

6【註】嘉祐六年(1061)十一月作,時蘇軾赴任鳳翔,蘇轍送至鄭州。蘇軾《九月二十日微雪,懷子由弟二首》其二云:「江上同舟詩滿篋,鄭西分馬涕垂膺。未成報國慚書劍,豈不懷歸畏友朋。」

7【註】嘉祐七年(1062)九月二十日作,時蘇軾赴任鳳

翔,蘇軾亦言及赴任鳳翔倅時,蘇轍送至鄭州西門外。

【案】

自漢代出蜀,多採用褒斜舊道,即自(宋)興元府(今漢中)往北。經今太白向東、過嶺,至斜古關,入郿縣。諸葛亮第五次出蜀,即至五丈原擺軍陣,最後歿於此。褒斜舊道,在唐代多有毀損,宋代時已改走所謂的嘉陵道,唐代亦稱青泥道,即自金牛鎮起至興城關、興州、長舉、青泥嶺、河池、固鎮、兩當至鳳州,再經大散關至陳倉、鳳翔

8。嚴耕望《唐代交通圖考》載:「神宗熙寧十年以前,大驛路已改由鳳州經兩當、興州至金牛驛。」

9。三蘇

1 (宋)蘇洵著,曾藻莊、金成禮箋註:《嘉祐集箋註》卷十六《途次長安上都槽傅諫議》,上海:世紀出版股

份有限公司、古籍出版社出版、發行,2009 年 10 月第三次印刷,第 461 至 462 頁。

2 (宋)蘇轍撰,曾棗莊、馬德富校點:《欒城集》卷一《懷澠池寄子瞻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年

10 月第一次印刷,第 15 頁。

3 (宋)蘇軾撰,張志烈、馬德富、周裕鍇主編:《蘇軾詩集》卷三《和子由澠池懷舊》,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 年 6 月河北印刷一廠印刷,第 187,188 頁。

4 (宋)蘇軾撰,張志烈、馬德富、周裕鍇主編:《蘇軾文集》卷六十三《祭胡執中郎中文》,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 年 6 月河北印刷一廠印刷,第 6976,6977 頁。

5 (宋)蘇軾、李薦等撰:《仇池筆記漁樵閒話錄濟南先生師友談記(影印古籍)》,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12 月出版。

6 (宋)蘇軾撰,張志烈、馬德富、周裕鍇主編:《蘇軾詩集》卷三《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與子由別於鄭州西門之外,馬上賦詩一篇寄之》,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 年 6 月河北印刷一廠印刷,第 181 頁。

7 (宋)蘇軾撰,張志烈、馬德富、周裕鍇主編:《蘇軾詩集》卷三《九月二十日微雪,懷子由弟二首》,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 年 6 月河北印刷一廠印刷,第 248,249 頁。

8 參考藍勇撰:《四川古代交通路線史》第二章第一節,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1989 年12 月第一次印刷,第 40 頁。

9 嚴耕望撰:《唐代交通圖考》第十九篇,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古籍出版社出版、發行,2007 年。

1依上述諸文,蘇洵父子三人,循成都北上,經劍門關、明月峡過秦嶺,至鳳翔府,再順宋代主要官道轉東至長安,往汴京去。宋代自成都北行出蜀,自唐代起即有官道自眉州北行,經彭山、新津、成都府、漢州、德陽、羅江、綿州、魏城、武連、劍州,過劍門關,經利州、三泉、金牛、西縣,至興元。藍勇《四川古代交通路線史》載:「宋代劍閣道取用十分頻繁。3 月第一次印刷,第 737 頁。

為了便於古道管理,一度設置綿漢劍門路巡檢使,專司此事務。」

1

1 藍勇著:《四川古代交通路線史》第二章第一節,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1989 年 12 月第一次印刷,第 23 頁。

5,木櫪觀:在今四川忠縣,於蘇軾《南行集》篇中另行述及。劍門:亦稱劍閣。此處指劍門關之險。劍門關是位於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的一座古代關隘。諸葛亮修建蜀道,見此地地形陡峭,就勢修建了關卡以為蜀漢屏障。後為出蜀北上,主要必經路線之一。李白《蜀道難》云:「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爲狼與豺。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

1 (唐)李白著,郁賢皓注譯:《新譯李白詩全集》卷二《蜀道難》,台北:三民書局,2011 年 4 月出版,第 78

頁。

6,明月峽:《輿地紀勝利州》載:「明月峡:晏公類要云:『巫峽、巴峽、明月三峽,惟明月峽在此界中。」

1明月峽,又稱朝天峽,位四川廣元市朝天區境內,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也是劍門蜀道的重要組成部分,集鳥道、棧道、縴夫道、水道、公路、鐵路 6 道於一峽,可謂是中國天然的交通「博物館」。因峽兩岸山岩多呈銀白色,和青峰、江水相輝映,像鍍上1 (宋)王象之撰:《輿地紀勝》百八十四《利州景物下》,北京:中華書局,2003 年 12 月北京第二次印刷(古籍影印),第 4734 頁。

7,了一層朦朧月光,因而得名。明月峽位置,見圖 03006;明月峽風景。仙遊潭中興寺、玉女洞:另在《第五篇、第二次進京與鳳翔府簽判任》篇詳述。鳳鳴驛:從蘇軾《鳳鳴驛記》一文中,得知鳳鳴驛在鳳翔府內,現已不知其實際位址。另在《第五篇、第二次進京與鳳翔府簽判任》篇詳述。

扶風:鳳翔府,古稱扶風郡,此處扶風當指鳳翔府。岐下:岐山之下,亦指鳳翔。

澠池:宋属京西北路河南府,今歸三門峽市管轄。

1。澠池中舍寺:今已佚。

華嶽:應指華山西嶽廟。西嶽廟供奉西嶽華山兵神金天王,是道教全真派聖地。西漢元光元年(134)建集靈宮於黃甫峪口,東漢時遷於現址,改稱西嶽廟。為歷代帝王祭祀華山

之神的重地。另在《第六篇、第三次進京與第父喪返鄉》篇詳述。

鄭州:即今鄭州市。宋代洛陽為西京,且較鄭州為繁華。今鄭州以為河南最大城市。《宋史鄭州》載:「鄭州,輔,滎陽郡,奉寧軍節度。熙寧五年,廢州,以管城、新鄭隸開封

府;省滎陽、滎澤縣為鎮入管城,原武縣為鎮入陽武。元豐八年,復州。元祐元年,還舊節;

9,復以滎陽、滎澤、原武為縣,與滑州並隸京西路。崇寧四年,建為西輔。大觀四年,罷輔郡。政和四年,又復。宣和二年,又罷。崇寧戶三萬九百七十六,口四萬一千八百四十八。貢絹、麻黃。縣五:管城,望。滎澤,中。原武,上。新鄭,上。滎陽。緊。」

1《宋史河南府》載:「河南府,洛陽郡,因梁、晉之舊為西京。熙寧五年,分隸京西北路。崇寧戶一十二萬七千七百六十七,口二十三萬三千二百八十。貢蜜、蠟、甆器。縣十六:河南,赤。洛陽,赤。熙寧五年,省入河南,元祐二年復。永安,赤。奉陵寢。景德四年,升鎮為縣。偃師,畿。慶曆三年廢,四年復,熙寧五年,省入緱氏,八年,復置,省緱氏縣為鎮隸焉。潁陽,畿。慶曆三年,廢為鎮,四年,復。熙寧二年,省入登封,元祐二年,復置。鞏,畿。密,畿。崇寧四年,割隸鄭州,宣和二年,還隸府。新安,畿。福昌,畿。熙寧五年,省入壽安,元祐元年,復為縣。伊陽,畿。熙寧二年,割欒川冶鎮入虢州盧氏縣。五年,廢伊闕縣為鎮入河南,六年,改隸伊陽。澠池,畿。景祐四年,改鐵門鎮曰延禧。永寧,畿。長水,畿。壽安,畿。慶曆三年,廢為鎮,四年,復。河清,畿。開寶元年,移治白波鎮。熙寧八年閏四月,置鐵監。登封。畿。監一,阜財。熙寧七年置,鑄銅錢。」

2北宋時代鄭州、洛陽行政鳳翔:於《第五篇、第二次進京與鳳翔府簽判任》篇詳述。

蜀道,自川北上需要越過秦嶺。依蘇軾數次自鳳翔至汴京,詩文中提道過鄭州、澠池、長安等地,約略可之,自唐代就有官道自汴京至鳳翔,似乎此驛道,至宋代仍舊沿用。

1 (元)脫脫等撰:《宋史》卷八十五志第三十八《地理一》,北京:中華書局,1997 年 11 月,上海第一次印刷,第 2115,2116 頁。

2 (元)脫脫等撰:《宋史》卷八十五志第三十八《地理一》,北京:中華書局,1997 年 11 月,上海第一次印刷,第 2115 頁。

10,約五、六月間,至汴京。


收 藏
分 享
表态的人
  • 泉水涓涓
  • 西江月
发送

1条评论

  • 苏东坡是大孝子。
    2023-09-25 10:24:55 0回复
    0
  • 21290
    积分
  • 3711
    博文
  • 5682
    被赞

个人介绍

《劲草》文学社社长,清凉书院书画名家专委会会长

未成年人举报专码
苏ICP备15046661号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01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08248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信箱:bbs_cz001@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2  业务联系: 0519-86189488
未成年人举报信箱:a82000682@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