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网 | 微博 | 客户端 | 旧版博客
收藏本站

東坡詩註劄記·卷第四 哲宗朝(二)

淨海蓮風 最后编辑于 2023-09-25 09:41:50
2195 2 4

文登蓬萊閣下石壁千丈爲海浪所戰時有碎

裂淘灑歲久皆圓熟可愛土人謂此彈子渦也

取數百枚以養石菖蒲且作詩遺垂慈堂老人

  “閻浮一漚耳”句,趙次公註云:“佛書:閻浮提,言中國也。”

  釋典多以“震旦”呼神州,唐本《大方廣佛華嚴經·諸菩薩住處品》云:“震旦國有一住處,名那羅延窟;從昔已來,諸菩薩衆於中止住。”釋慧苑註云:“震旦國,或曰支那,亦云眞丹;此翻爲思惟,以其國人多所思慮、多所計詐,故以爲名。即今此漢國是也。”又譯“至那”,釋玄奘《大唐西域記·羯若鞠闍國》云:“王曰:‘大唐國在何方?經途所亙,去斯遠近?’對曰:‘當此東北數萬餘里,印度所謂摩訶至那國是也。’”或作“脂那”,釋慧立《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云:“摩訶僧祇部學僧阿梨耶馱婆、阿梨耶斯那並深知法相,見法師,驚歎脂那遠國有如是僧,相引處處禮觀,殷勤不已。”未見稱諸夏爲“閻浮提”者。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初分·緣起品》云:“此三千大千佛土,南贍部洲、東勝身洲、西牛貨洲、北俱盧洲,其中諸人,佛神力故,各各見佛正坐其前,咸謂如來獨爲説法。”釋慧琳註“南贍部洲”云:“此大地之總名也。古譯或名譫浮,或名琰浮,或名閻浮提。”是“閻浮提”係“南贍部洲”舊譯。釋道宣《續高僧傳·譯經篇·京大慈恩寺釋玄奘傳》云:“贍部一洲四王所治:東謂脂那,主人王也;西謂波斯,主寶王也;南謂印度,主象王也;北謂獫狁,主馬王也。”知赤縣爲閻浮提一部。彥材釋義於佛敎文獻無據,未知何本。

 

 

故周茂叔先生濂溪

  紀昀評曰:“東坡傾倒於茂叔如是,而與伊川不免齟齬。則伊川有以激之也。”

  彭百川《太平治跡統類·元祐黨事始末》云:“明堂降赦。臣僚稱賀訖,兩省官欲往奠司馬光;是時程頤言曰:‘“子於是日哭,則不歌。”豈可賀赦纔了,卻往弔喪?’坐客有難之曰:‘孔子言“哭則不歌”,即不言“歌則不哭”。今已賀赦了,卻當往弔喪,於禮無害。’蘇軾遂戲程曰:‘此迺枉死市叔孫通所制禮也。’衆皆大笑。”張端義《貴耳集》云:“元祐初,司馬公薨。東坡欲主喪,遂爲伊川所先。東坡不滿意。伊川以古禮斂,用錦囊囊其尸;東坡見而指之曰:‘欠一件物事。當寫作信物一角,送上閻羅大王。’”是子瞻結釁在先,烏得斷爲“伊川有以激之”?余季豫《四庫提要辨證·序録》謂曉嵐“自名漢學、深惡性理,遂峻詞醜詆攻擊宋儒”,觀其論事故作顛倒,斯語信然。

 

 

觀臺

  題註,馮景云:“佛家《止觀經》云:止能捨樂,觀能離苦。”

  釋典經藏無題爲“止觀”者,天竺《止觀門論頌》與漢地釋慧思《大乘止觀法門》、釋智顗《摩訶止觀》《修習止觀坐禪法要》、釋法順《華嚴五敎止觀》俱未見山公引語。是辭實載於《成實論·止觀品》:“世間衆生皆墮二邊,若苦若樂;止能捨樂,觀能離苦。”

  “止觀經”成言,首見杜甫《别李祕書始興寺所居》:“重聞西方《止觀經》,老身古寺風泠泠。”黃希註云:“‘止觀經’盖《摩訶止觀》。是經凡十卷,昔天台僧湛然嘗爲《止觀輔行傳弘決》。”諸夏沙門語録、註疏雖夥,未聞有自比薄伽梵者;釋法海爲爭禪家嫡脈,手編師説而號修多羅,實屬異數。陳、隋以降,天台敎旨風靡士庶、止觀修法流行朝野;子美在始興寺聞定慧意,然昧於佛敎文獻經、論有別,遂生造斯詞。後世偶用此語,如吳偉業《題沙海客畫達摩面壁圖》“松風拂拂水泠泠,參得《維摩》《止觀經》”、郭麐《十一月十日同霽青芝亭瘦山屈弢園爲章蔣秋舫澐泛舟東湖登弄珠樓遊棲心寺小飲十杉亭別去作四律卻寄·其三》“亦欲從蜚遯,來繙《止觀經》”等,或作專名、或徑泛稱,畢竟於典無據,皆不足爲訓。

 

 

再和並答楊次公

  “毗盧海上妙高峯”句,施元之註謂《華嚴經》載文殊師利告善財童子:“南方有一國土,名爲勝樂;其國有山,名曰妙高峯。”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云:“南方有一國土,名爲勝樂;其國有山,名曰妙峯。”德初於“妙”“峯”間增“高”字以爲釋,未見其確。觀下句“二老遙知説此翁”,“二老”謂林希、釋了元,時皆在潤州,知子瞻詩實指金山妙高臺;其處東、南、西三面峭壁,遠望似孤巒,故又稱妙高峯。

 

 

題楊次公蕙

  “云何起微馥”句,施元之註云:“《唐·杜甫傳》:殘膏賸馥,沾丐後人。”

  德初以“賸馥”釋“微馥”,顯屬未確。江淹《藿香》云:“詎及藿香,微馥微薫。”子瞻蓋用此成言。

 

 

次京師韻送表弟程懿叔赴夔州運判

  “仲氏新得道”句,施元之註云:“《毛詩》:仲氏吹篪。”

  《毛詩·小雅·節南山之什·何人斯》云:“伯氏吹塤,仲氏吹篪。”鄭玄箋云:“伯仲,喻兄弟也。”是“仲氏”謂弟。然子瞻自釋云:“君之兄德孺,自云近於佛法有得。”知德初釋義未確。班固《白虎通義·姓名》云:“以時長幼,號曰伯、仲、叔、季。”程氏鶺鴒五人,之元居次,故和仲稱如此。

 

 

次韻劉景文登介亭

  “賴君時擊觸”句,施元之註云:“《史記·封禪書》:上見欒大,説;使驗小方,鬭棊,棊自相觸擊。”

  德初以“觸擊”釋“擊觸”,意雖近似,究嫌未切。“擊觸”爲辭習見,不空譯《大乘密嚴經·阿賴耶即密嚴品》“日月等宮殿,諸山及寶山,煙雲相擊觸,未嘗有雜亂”、柳宗元《序棊》“其使之擊觸也,必先賤者;不得已而使貴者,則皆慄焉惽焉”等俱其類。

  “清遊得三昧”句,趙次公註云:“《法華經》:妙音菩薩有三昧者,其目凡十六。”

  《妙法蓮華經·妙音菩薩品》云:“一切淨光莊嚴國中,有一菩薩名曰妙音,久已植衆德本、供養親近無量百千萬億諸佛而悉成就甚深智慧,得妙幢相三昧、法華三昧、淨德三昧、宿王戲三昧、無緣三昧、智印三昧、解一切衆生語言三昧、集一切功德三昧、清淨三昧、神通遊戲三昧、慧炬三昧、莊嚴王三昧、淨光明三昧、淨藏三昧、不共三昧、日旋三昧,得如是等百千萬億恒河沙等諸大三昧。”以妙音法王子得諸三昧釋何爲“三昧”,未見其確;經文明言所得“百千萬億恒河沙等諸大三昧”,彥材謂爲“其目凡十六”,尤屬錯識。

  淨影慧遠《大乘義章》云:“‘三昧’者,此言正定。”又云:“眞心體寂、自性不動,故名爲定。”

  “至樂謝五欲”句,趙次公註云:“《法華經》:有五欲,曰婬慾欲、曰睡眠欲、曰飲食欲、曰自恣欲、曰貪慾欲。

  《正法華經》《妙法蓮華經》《添品妙法蓮華經》《佛説法華三昧經》《成就妙法蓮華經王瑜伽觀智儀軌》《妙法蓮華三昧祕密三摩耶經》《法華曼荼羅威儀形色法經》《法華十羅刹法》皆未見“曰婬慾欲”等言。釋智顗《摩訶止觀》云:“五欲者,謂色、聲、香、味、觸。”僧家率從此説,釋宗密《圓覺經道場修證儀·圓覺道場禮懺禪觀等法事·道場法事七門·呵欲》云:“欲有五種,謂色、聲、香、味、觸。”釋允堪《淨心誡觀發眞鈔·誡觀六難自慶修道法第五》云:“五欲者,色、聲、香、味、觸。”《大明三藏法數》又以財、色、飲食、名、睡眠爲五欲,謂出《華嚴經隨疏演義鈔》;此説雖與子瞻詩註差相仿佛,彥材引語當另有所本;然釋澄觀《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未見是辭,而佛門多有取斯意者,釋西宗《慈悲道場水懺法科註》云:“五欲者,財、色、名、食、睡也。”釋古崑《淨土必求·舌病難除戒午後食》云:“貪財、色、名、食、睡五欲者,必墮惡道,可不懼乎?”釋弘贊《沙彌學戒儀軌頌註》迺彌縫二説,云:“五欲,色、聲、香、味、觸也,又財、色、名、食、睡也。”

 

 

葉敎授和溽字韻詩復次韻爲戲記龍井之遊

  “吟嚼五味足”句,施元之註云:“佛書:耽著五味禪。”

  釋典習見“耽著五欲”,《佛本行集經》云:“此衆生輩,耽著五欲,放逸多時,迷荒無厭。”曇無讖譯《大般涅槃經·獅子吼菩薩品》云:“有王名迦羅富,其性暴惡,憍慢自大,年壯色美,耽著五欲。”未聞“耽著五味禪”説。“五味禪”出自《禪源諸詮集都序》:“禪則有淺有深、階級殊等。謂帶異計、欣上壓下而修者,是外道禪;正信因果、亦以欣厭而修者,是凡夫禪;悟我空偏眞之理而修者,是小乘禪;悟我法二空所顯眞理而修者,是大乘禪;若頓悟自心本來清淨、元無煩惱,無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畢竟無異,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禪。”法華宗有五味判敎,高麗僧諦觀《天台四敎儀》云:“五時者,一華嚴時、二鹿苑時、三方等時、四般若時、五法華涅槃時。是爲五時,亦名五味。”揆諸子瞻前文“先生魯諸儒,飲食清不溽”等語,葉敎授吟嚼者恐非釋智顗、釋宗密所稱五時、五禪,當係泛指其日常食材。

  “慈皇付寶偈”句,馮應榴註云:“《法苑珠林》:朝宣寶偈,夕出苦海。”

  《法苑珠林·受戒篇·三聚部·受捨部》云:“晨朝宣寶偈,夕夜虔誠恭。近未出苦海,遠念法身蹤。”星實刪字爲釋,頗乖原意。

  “寶偈”爲辭習見,唐高宗《隆國寺碑銘》“金牒東流,續將斷之敎;寶偈西徙,補已缺之文”、唐睿宗《大寶積經序》“馬鳴、龍樹,肇闡瓊編;羅什、道安,承宣寶偈”、王勃《梓州通泉縣惠普寺碑》“譯雉林之寶偈,詮鷲嶺之眞圖;抽紫玉於禪山,朗玄珠於智水”等與子瞻是詞皆讚偈頌崇貴。

  “時來獻瓔珞”句,師尹註云:“佛書:憂波毬多入定,天魔波旬得便,用瓔珞繫其頸上,欲敗法。”

  “憂波毬多”當作“優波毱多”,或譯“憂波鞠多”“優波鞠多”,事見《付法藏因緣傳》。

  釋慧琳《一切經音義·經律異相·瓔珞》云:“頸飾也。”此爲常義,《大薩遮尼乾子所説經·序品》“釋提桓因以帝釋寶摩尼瓔珞繫在頸上”、《佛説陀羅尼集經·般若波羅蜜多大心經·畫大般若像法》“項下著七寶瓔珞”、《不空罥索神變眞言經·無垢光神通解脫壇三昧耶像品》“自解廣大光明摩尼瓔珞與繫項上”、《根本説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第六門第四子攝頌·大藥之餘》“頸下瓔珞咸悉莊嚴”等皆其類;《毗耶娑問經》稱忉利天女“胸有瓔珞”,《佛本行集經·向菩提樹品》云:“樹神以諸瓔珞莊嚴之臂引向菩薩,是時,菩薩執樹神手得渡彼河。”《大方等大集經·月藏分·諸阿修羅詣佛所品》謂波羅陀阿修羅王與眷屬以衆物供養薄伽梵,內有“手瓔珞、腳瓔珞”,知是辭尚表胸、臂、腕、踝飾意。

 

 

次韻曹子方運判雪中同遊西湖

  紀昀評曰:“此是詩餘,誤入詩集。”

  曉嵐蓋以此篇調寄《玉樓春》。揆諸詞譜,確合其轍。

 

 

浣溪沙·送梅庭老赴潞州學官

  “山頭回首望三吳”句,龍沐勛箋云:“《指掌圖》以蘇、常、湖爲三吳。”

  稅安禮《歷代地理指掌圖》未見“以蘇、常、湖爲三吳”語,《序》“三蜀、三吳之已殊”下夾註云:“三吳,今蘇、潤、湖州。”杜佑《通典·州郡·古揚州·吳郡》云:“與吳興、丹陽爲三吳。”吳郡、吳興、丹陽郡治在蘇、湖、潤州。周祈《名義攷·地部·三楚三吳三晉三秦》云:“蘇州,東吳也;潤州,中吳也;湖州,西吳也。”宫夢仁《讀書紀數略·地部·都邑類》云:“三吳:東吳蘇州、中吳潤州、西吳湖州。”是自唐訖清,三吳所在別無歧議。“蘇、常、湖”並稱習見,易祓《周官總義·夏官司馬·職官氏》“太湖在蘇、湖、常三州之間”、鄭若曾《江南經略·湖防論》“太湖,古震澤也;延袤五百餘里,雄跨蘇、常、湖三境”、傅澤洪《行水金鑑·卷首·太湖圖》“太湖吐吸江海,包絡蘇、常、湖三州運河”等皆斯類;隂勁弦《韻府羣玉·上平聲·七虞·吳》蓋因而誤“潤”作“常”,迺謂“《指掌圖》以蘇、常、湖爲三吳”。方以智《通雅·地輿·三吳》承謬於前、《康熙字典·口部·吳》襲訛在後,榆生殆未經覈攷即徑引辭書,遂致錯釋。

 

 

西江月·寶雲眞覺院賞瑞香三首·其一

  “老夫鼻觀先通”句,傅幹註云:“‘鼻觀’見《圓覺經》。”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未見“鼻觀”語,然魏道明承子立此説以釋蔡松年《水龍吟·梁虎茵家以絳綃作荔枝戲作》“香通鼻觀、春浮手藉,敎人夢好”:“‘鼻觀’出《圓覺經》。坡詞:老夫鼻觀先通。”顯屬失攷。是辭實載諸《坐禪三昧經·治思覺法門》:“非獨口、鼻觀息入出,一切毛孔及九孔中亦見息入息出。”本意爲佛門觀想一種,即《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謂“初諦觀經三七日,見鼻中氣出入如煙,身心內明圓洞世界,遍成虛淨猶如琉璃;煙相漸銷,鼻息成白,心開漏盡,諸出入息化爲光明,照十方界得阿羅漢”者。後遂作鼻腔解。

 

 

虞美人·送浙憲馬忠玉

  “禪心已斷人間愛”句,傅幹註云:“《法鏡經》曰:凡夫貪著六塵,不知厭足。今聖人斷除貪愛、除六情饑饉也。”

  《法鏡經》未見“凡夫貪著六塵”等語。是辭實載於釋道誠《釋氏要覽·稱謂·除饉男》:“康僧會註《法鏡經》云:凡夫貪著六塵,猶餓夫貪食、不知厭足。今聖人斷除貪愛、除六情饑饉,故號除饉。”建初寺僧解詁隋唐時尚録在書目,然今已佚;子立引文蓋鈔諸江左三藏撰述、或摘自賜紫沙門纂編,其誤傳作經則無疑。

收 藏
分 享
表态的人
  • 泉水涓涓
  • 藤花館
  • 顺其自然者
  • 人参果
发送

2条评论

  • 479
    积分
  • 37
    博文
  • 98
    被赞

个人介绍

雅樂聲中揅漢籍,清茶味裏拭唐鋒……

未成年人举报专码
苏ICP备15046661号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01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08248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信箱:bbs_cz001@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2  业务联系: 0519-86189488
未成年人举报信箱:a82000682@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