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蘇軾行蹤考》撰选【2】
陈平
第二章 欒城與眉山
第一節 地理位置
欒城
有關欒城,唐《元和郡縣志》載:「河北道二‧恆冀節度史‧管州六:衡州、冀州、深州、趙州、德州、棣州。趙州,趙郡。趙州管縣九。欒城縣,(中。十二。東南至州三十九里。)
本漢關縣,屬常山郡。後漢省。後魏太和十一年於此設欒城縣,取平棘縣舊欒城為名。隋屬
欒州,又改屬趙州。皇朝因之。」
1宋《元豐九域志》載:「河北西路。次府。真定府,常山郡,成德軍節度。治真定縣。……。次畿,欒城。府南六十三里。二鄉。有汦水、洨水。」
2北宋時期,欒城歸屬真定府管轄。《宋史‧真定府》載:「真定府,次府,常山郡,唐成德軍
節度。本鎮州,漢以趙州之元氏、欒城二縣來屬。開寶六年,廢九門、石邑二縣。端拱初,
以鼓城隸祁州。淳化元年,以束鹿隸深州。慶曆八年,初置真定府路安撫使,統真定府、磁
相邢趙洺六州。崇寧戶九萬二千三百五十三,口一十六萬三千一百九十七。貢羅。縣九:真
定,[次赤。]槁城,[次畿。]欒城,[次畿。]元氏,[次畿。]井陘,[次畿。熙寧六年,省入獲
鹿、平山。八年復置,徙治天威軍,即縣治置軍使,隸府。有天威軍、小作口、王家穀三砦。]
獲鹿,[次畿。]平山,[次畿。有甘泉、嵐州、沂州、檀明、夫婦、柏嶺、黃岡、烘山、赤箭、
抱兒、石虎、中子、雕栱、東臨山、西臨山十五砦。]行唐,[次畿。]靈壽。[次畿。熙寧六年,
省為鎮入行唐。八年復。有赤陘、飛吳二砦。]砦一:北砦。[咸平二年置。熙寧八年,析行
唐縣二鄉隸砦。]天威軍。[見上。]。」
3唐宋時期,欒城概略關係位置。
4。春秋時,欒城初屬鮮虞國,後屬晉為欒邑,是為欒城之肇始;戰國初屬中山國,後屬趙。
1 (唐)李吉甫撰,賀次軍點校:《元和郡縣圖志》卷第十七《河北道二》,北京:中華書局,1983 年 6 月,北京第 1 次印刷,第 493 頁。
2 (宋)王存、曾肇、李德芻同撰,王文楚、魏嵩山點校:《元豐九域志》卷第二《河北路‧西路》,北京:中華書局,1983 年 6 月,北京第 1 次印刷,第 76,77 頁。
3 (元)脫脫等撰:《宋史》卷八十六‧志第三十九《地理二》,北京:中華書局,1997 年 11 月,上海第一次印刷,第 2126,2127 頁。
4 參考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整理繪製。
秦屬巨鹿郡;西漢,置關縣,治所在今北十里鋪;東漢,改置欒城縣。三國魏時,併入平棘縣,屬常山郡;晉屬趙國;北魏時復置欒城縣,屬趙郡;北齊時廢欒城縣;隋設欒州,復置欒城縣;唐末改欒城為欒城縣,先後隸屬趙州、欒州、恒州、鎮州;五代後梁時又改稱欒城縣,先後隸屬趙州、鎮州、真定府、恒州;宋初屬鎮州,後屬真定府。元初屬趙州,後屬真定路;明屬真定府趙州。清先屬真定府,雍正後改為正定府。
今欒城屬於河北省石家莊市的一個區,全區總面積 345 平方公里,人口約 33 萬(2017年統計)。欒城今日概略位置及行政區域,今欒城蘇邱村有蘇味道墓,真實性待考,欒城蘇味道墓地理位置,欒城蘇邱村蘇味道雕像及墓園。
眉山
唐《元和郡縣圖志》卷第三十二載:「劒南道中。西川下。眉州,通義,……禹貢梁州之域。在漢即犍為郡武陽縣之南境。梁太清二年,武陵王蕭紀開通外徼,於此立青州,取漢青衣縣為名也。後魏廢帝二年平蜀,改青州為眉州,因峨嵋山為名也。武德元年改眉州為嘉州,二年於通義縣復置眉州,……。管縣五。通義,彭山,丹稜,洪雅,青神。」
1《宋史‧眉州》載:「眉州,上,通義郡,至道二年,升為防禦。崇寧戶七萬二千八百九,口一十九萬二千三百八十四。貢麩金、巴豆。縣四:眉山,[望。隋通義縣。太平興國初改。]彭山,
[望。]丹稜,[望。]青神。[緊。]」
元至元十四年(1277)眉州屬嘉定路。二十年撤消眉山縣,由州治理,同時丹棱縣併入眉州。明洪武九年(1376),眉州降為眉縣,歸嘉定州管轄。次年,彭山、丹棱併入眉縣,青神併入嘉州。十三年眉縣復升為眉州,直隸屬四川布政使司,眉山縣仍由州治理,領三縣:丹棱、彭山、青神。民國二年(1913)撤銷眉州恢復眉山縣,屬上川南道。次年,改屬建昌道。
十七至十八年撤銷道制。二十四年置四川省第四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設眉山縣城,轄眉山、
彭山、丹棱、青神、夾江、洪雅、大邑、邛崍、蒲江和名山十縣。2000 年 12 月撤地建市。原眉山縣改為東坡區。眉山現今行政區域。
1 (唐)李吉甫撰,賀次軍點校,《元和郡縣圖志》卷第三十二《劒南道中》,北京:中華書局,1983 年 6 月,北京第 1 次印刷,第 803 至 806 頁。
2 (元)脫脫等撰:《宋史》卷八十九‧志第四十二《地理五》,北京:中華書局,1997 年 11 月,上海第一次印刷,第 2211 頁。
第二節 宋代眉山城郭
依民國《眉山縣志》卷二《建置志‧城池》載:「治城,本唐時故址。其先,有洛城,
在東北三里,相傳後漢時築。」又載:「《明統志》:『昔有裴氏夜築一城,天明即閉,名裴城,
在治東。又南齊於治北建其通城,俱廢。今城,係五代山行章攝守眉州,合五縣力成之。』《名勝志》:『淳化中,青神縣民李順作亂,攻圍半年不下。郡人呼為臥牛城。沿城植芙蓉,又為芙蓉城。』歲久傾圯。明成化十七年,知州許仁重甃以石,高二丈一尺,周十里三分(《舊志》八里有奇),計一千八百五十四丈。」又:「眉山城最後重甃為民國六年。」又:「城隍,引瑞蓮、小石二堰水灌註,圍護城西、南、北三面。東頻江。清咸豐十年,知州李德良依舊修復。計闊二丈許,深一丈四尺。宣統三年,知州岑兆鳳復修。」
1
依民國《眉山縣志》記載:「今城,係五代山行章攝守眉州,合五縣力成之。」歷次所
重甃者多為城門,或鑿建護城河。今清東門於原址重建,其餘城牆,部分地區尚可看到局部
遺跡。依照當地耆老的訊息,眉山老城墻範圍。
1 眉山縣志辦公室整理重印:民國《眉山縣志》,1983 年 12 月重印。第 37,38 頁。
第三章 蘇軾出生至蘇軾離鄉參加京試時期
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丙子十二月至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丙申十二月。自蘇軾出生至二十一歲離眉山至汴京時段。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丙子,蘇軾一歲。蘇軾出生於 1936 年陰曆十二月十九日卯時(即西曆 1037 年 1 月 8 日上午 5 到 7 點)。
蘇軾出生時與出生地考;
民國《眉山縣志‧撥股祠》載:撥股祠。劉鴻典記云:「眉城紗𣪺行有三蘇祠,而州西七十里有撥股祠,亦相傳為三蘇故宅。說者謂三蘇父子皆生於撥股祠,既乃遷於紗𣪺行,理合然也。年湮代遠,土人竄塑東嶽神於祠中,而三蘇父子之像反居旁殿。訛以傳訛,而撥股祠之名,幾為東嶽廟所掩矣。吾師李西漚先生僑寓眉州,遊山至三蘇場,周覽撥股祠基址,而慨然嘆曰:『形如飛鳳,秀氣特鍾,此真三蘇故宅也。』」
1此處說明相傳蘇軾出生之地可能有兩處:一是城西七十里的三蘇鄉撥股祠,另一說為眉山城內的紗𣪺行。此兩處各有說法,目前眉山較多蘇軾研究學者以城內紗𣪺行作為蘇軾出生地。依眉山學者劉清泉先生贈予余的一張清朝眉山的地圖,圖上無三蘇鄉,顯示三蘇鄉或是清末以後才設立的,這對蘇軾出生在三蘇鄉的說法上也起了許多疑點。眉山城內紗𣪺行宋施宿著《東坡先生年譜》載:「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丙子:先生以是年十二月十九日卯時生於眉山縣紗𣪺行私第。」
2宋傅藻《東坡紀年錄》亦有載其事。
3。蘇轍《次韻子瞻潁州留別二首》其一云:「永懷江上宅,歸計失不猛。」
4【註】蘇轍提到「永懷江上宅」似乎說明,老家在岷江之濱。此居或城內舊居。
蘇轍《次韻張耒見寄》文云:「我家初無負郭田,茅廬半破蜀江邊。」
5【註】蘇轍於此詩中提到「我家初無負郭田,茅廬半破蜀江邊。」老家於蜀江(此處指岷江)邊,依眉山地形觀之,似應指城內故居。
1 眉山縣志辦公室重編:《民國眉山縣志》卷五《典禮志下》,1983 年 12 月重印後記。第 89,90 頁。
2 王永照編:《宋人所著三蘇年譜匯刊(整理本)‧施宿著〈東坡先生年譜〉》,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 11 月,第 31,32 頁。
3 王水照編:《宋人所著三蘇年譜彙刊(整理本)‧傅藻著〈東坡紀年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 11 月印刷,第 399 頁。
4 (宋)蘇轍撰,曾棗莊、馬德富校點:《欒城集》卷之三《次韻子瞻潁州留別二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887年 8 月第一次印刷,第 70,71 頁。
5 (宋)蘇轍撰,曾棗莊、馬德富校點:《欒城集》卷之九《次韻張耒見寄》,上海:古籍出版社,1887 年 8 月第一次印刷,第 206 頁。
蘇軾《天石硯銘》并敘云:「軾年十二時,於所居紗𣪺行宅隙地中,與群兒鑿地為戲。」
1【註】文中提到「軾年十二時,於所居紗𣪺行宅隙地中,與群兒鑿地為戲。」元豐七年(1084)
撰於當塗。宋施宿著《東坡先生年譜》載:「先生生於眉山縣紗𣪺行私第。」另從蘇轍的兩篇文章中提到「宅於蜀江濱」。眉山城郭緊挨蜀江,似有說明蘇軾家在城郭內之意。蘇軾亦提到十二歲時遊戲於紗𣪺行宅隙地中。紗𣪺行應為宋代眉山的一條商業街,蘇軾家或僦居(租居)於紗𣪺行內,家裡也做點小生意。眉州輿圖。說明:約繪製與清末。三蘇鄉撥股祠。蘇軾《異鵲》文云:「昔我先君子,仁孝行於家。家有五畝園,么鳳集桐花。」
2【註】
本詩中有提到老家眉山「家有五畝園」一事。元祐四年(1089)撰於杭州。蘇軾《記先夫人不發宿藏》文云:「先夫人僦居於眉之紗縠行。一日,二婢子熨帛,足陷於地。視之,深數尺,有一甕,覆以烏木板。夫人命以土塞之,甕中有物,如人咳聲,凡一年而已。人以為有宿藏物,欲出也。夫人之姪之問聞之,欲發焉。會吾遷居,之問遂僦此
宅,掘丈餘,不見甕所在。」
3【註】此處云:「先夫人僦居於眉之紗縠行。」僦居乃租屋而
1 (宋)蘇軾撰,周裕鍇、馬德富、張志烈主編:《蘇軾文集》卷十九《天石硯銘》,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 年 6 月印刷,第 2099 頁。
2 (宋)蘇軾撰,張志烈、馬德富、周裕鍇主編:《蘇軾詩集》卷三十一《異鵲》,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 年 6月第 1 版,第 3470 頁。
3 (宋)蘇軾撰,張志烈、馬德富、周裕鍇主編:《蘇軾文集》卷七十三《記先夫人不發宿藏》,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 年 6 月第 1 版,第 8457 頁。
13
居也,此與施宿之「眉山縣紗縠行私第。」有所不同。文中又提到「會吾遷居,之問遂僦此
宅。」蘇軾一家人遷居後,之問遂僦此宅,顯然蘇軾家庭,只是暫時居於此。之問當為蘇軾
母娘家另一兄弟之子,然非程濬之子。本文作年不詳。蘇軾母娘家程濬族系,蘇軾娘家程濬家族與蘇軾母親子女的關係圖。蘇洵《上田樞密書》文云:「洵有山田一頃,非凶歲可以無饑,力耕而節用,亦足以自老。」
1【註】蘇洵謂有山田一頃,山田應在城外山中,不似城內。
《蜀中名勝記‧眉州》載:「連鰲山,在西南九十里,山形如鰲,旁即棲霞寺。東坡少時讀書寺中。嘗於石壁上作『連鰲山』三大字,大如屋宇,雄勁飛動,其畫專車,今存。」
2【註】今蘇軾所書石刻「連鰲山」三字猶存,此處距三蘇鄉直線距離為 13 公里,距眉山城
為 33 公里。然「連鰲山」石刻應非為蘇軾出川前所撰,故此項不能作為佐證。
民國《眉山縣志‧地理志》載:「連鰲山,治西九十里,陂陀起伏。山之陽有大石一畝
餘,深刻「連鰲山」三字,各一丈二尺許,係東坡手書。清光緒六年,丹棱令莊定域為置石
欄護之,盡磨損。」
3又:「棲霞山:治西八十里。山陰與丹棱赤崖相對,層崖絕壑,翠障叢
蹊,積為佳勝。下臨棲雲寺,舊傳,東坡病後遊棲霞寺,有題壁詩,今亡。」
4【註】卷十三
謂軾有《病狗賦》書於棲雲寺壁
5。連鰲山石刻與棲雲寺相近,直線距離為 3 公里。然有關
「連鰲山」石刻事,並非為真。
民國《眉山縣志‧地理志》又載:「三峰山,治西七十五里。……。山右有洞,洞中壁多孔,天將雨,煙雲四吐,俗名巴蛇洞。《蜀故》云:有東坡讀書處。」
6【註】三峰山距三
1 (宋)蘇洵撰,曾棗莊、金成禮箋註:《嘉祐集箋註》巻十一《上田樞密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年 4月重印,第 317 至 319 頁。
2 (明)曹學佺撰,劉知漸點校:《蜀中名勝記》卷十二《眉州》,重慶出版社,1984 年印刷,第 186 頁。
3 眉山縣志辦公室重編:《民國眉山縣志》卷一《地理志》,1983 年 12 月重印。第 8 頁。
4 眉山縣志辦公室重編:《民國眉山縣志》卷一《地理志》,1983 年 12 月重印。第 8 頁。
5 眉山縣志辦公室重編:《民國眉山縣志》卷十三《人物志四》,1983 年 12 月重印。第 260 頁。
6 眉山縣志辦公室重編:《民國眉山縣志》卷一《地理志》,1983 年 12 月重印後記。第 12 頁。
蘇鄉撥股祠僅五里路,蘇軾似乎常住三蘇鄉附近,而經常至三峰山遊戲、讀書,當可理解。
【案】
蘇軾《蘇廷評行狀》文云:「(蘇序)慶曆七年五月十一日終於家,享年七十有五。以八
年二月某日葬於眉山縣修文鄉安道里先塋之側。」
1【註】今眉山西南修文鎮十字卡村確有蘇軾先祖墳塋,且已發覺出蘇軾之孫蘇符、曾孫蘇山的墓地。判斷此區應該就是蘇軾所謂「眉山縣修文鄉安道里先塋」。然,蘇洵夫妻及軾妻王弗為何最後埋葬在岷江東側蘇墳山?則無法考證。本文於治平四年(1067)四月撰於眉山。
眉山蘇墳園關係位置,現眉山蘇墳園內蘇家相關祖墳位置,現在蘇墳園內,墓碑現況,蘇軾出生地可以有好多種說法,其一為眉山縣城內之紗𣪺行;二為眉山縣城以西七十里(實際直線距離 23 公里)為三蘇鄉之撥股祠(或今修文鎮蘇氏祖墳附近)。又依《記先夫人不發宿藏》所云:「夫人之姪之問聞之,欲發焉。會吾遷居,之問遂僦此宅。」似乎言之,僦居城內紗𣪺行後,又遷居至它處,而此所謂「它處」為何處?則不詳。對於蘇軾出生地似乎有三派不同的說法:
第一派:學者認為蘇軾生在現在的三蘇鄉,或者早期的修文鄉(今修文鎮)今蘇軾祖墳附近。鄉野附近還有「棲雲寺」石刻及讀書處「三峰山」。
第二派:學者人數較多,認為蘇軾生在眉山城內紗𣪺行的三蘇祠現地內。
第三派:也有少數人持第三種看法,即蘇軾生在現在的三蘇鄉或修文鎮,僦居紗𣪺行一段時間,再遷移至它處(或城內、或城外)。依筆者研究,偏向於第三種說法,或者說蘇軾出生在現在三蘇鄉、修文鎮附近,曾居過
紗𣪺行,居住時來來回回,經常遊於現在三蘇鄉、修文鎮附近,並到眉州各地遊歷。
1 (宋)蘇軾撰,周裕鍇、馬德富、張志烈主編:《蘇軾文集》卷十六《蘇廷評行狀》,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
社,2010 年 6 月印刷,第 1987 至 1789 頁。
現眉山蘇墳園內蘇家相關祖墳位置圖。說明:蘇符(蘇軾孫)墓乃真確墓,其它墓則為應觀光需要所新建之墓。
現在蘇墳園內,墓碑現況。說明:左上為蘇符墳,右上為八娘墳,左下為蘇序墳,右下為蘇軾、蘇轍紀念墳。蘇軾所著《天石硯銘》并敘云:「軾年十二時,於所居紗𣪺行宅隙地中,與群兒鑿地為戲。」
1【註】顯然蘇軾於十二歲時,僦居於眉山城中紗𣪺行內,至於何時搬至紗𣪺行?又何
1 (宋)蘇軾撰,周裕鍇、馬德富、張志烈主編:《蘇軾文集》卷十九《天石硯銘》,石家莊:河北人民出板社,2010 年 6 月印刷,第 2099 頁。
時搬離紗𣪺行?離開紗𣪺行後又搬至何處?則無文獻可考。本文於元豐七年(1084)七月撰於
當塗。眉山紗𣪺行位置,眉山三蘇祠(古紗殼行街市內)現在大門處。:眉山三蘇祠(紗殼行)紗𣪺行自宋代至今,位置一直未變,只是面積較蘇軾僦居時擴大許多,地理位置可證實,面積範圍僅作為參考。亦有人認為「紗殼行」為當時一條商業街區的名字,但並不妨礙上述所有的解釋。
三蘇鄉撥股祠傳說在三蘇中學內,現已無跡可尋,且其出生地傳說之真實性待考。撥股祠位置,三蘇中學內的撥鼓祠原先位置即在大樓空地上,今已拆除。三蘇鄉、三峰山與眉山市相關概略位置,連鳌山蘇軾石刻遺跡概略位置,依照推理,如為蘇軾書寫,亦當為熙寧二年(1069)三十四歲以下的年齡,當時蘇軾尚未成大名,如何能夠書寫「連鰲山」並且保留為後人石刻,諸多疑點,足以說明連鳌山蘇軾石刻非為蘇軾所書。據今眉山耆老清泉先生考證此石刻成於明代,則更不能取為證。棲雲寺今已無存,原基地已為民居所據。
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丁丑,蘇軾二歲。
蘇洵《極樂院造六菩薩記》文云:「始予少年時,父母俱存,兄弟妻子備具,終日嬉遊,不知有死生之悲,自長女之夭,不四五年而丁母夫人之憂,蓋年二十有四矣。其後五年而喪兄希白,又一年而長子死,又四年而幼姊亡,又五年而次女卒,至於丁亥之嵗,先君去世,又六年而失其幼女,服未旣而有長姊之喪。悲憂慘愴之氣,鬱積而未散,蓋年四十有九而喪妻焉。嗟夫三十年之間,而骨肉之親零落無幾。」
1【註】蘇洵撰於嘉祐四年(1059),蘇軾兄弟服喪期滿,準被赴京前,蘇洵撰此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