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网 | 微博 | 客户端 | 旧版博客
收藏本站

《诗经》的起源与发展

陈平 最后编辑于 2023-09-19 07:31:41
22488 3 3

微信图片_202308240858268_副本.jpg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座谈【二十七】

【27】  《诗经》的起源与发展

陈平

据史料记载,《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最早的记录为西周初年,最迟产生的作品为春秋时期,上下跨度约五六百年。

诗经产生地域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南到长江北岸,分布在陕西、甘肃、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湖北等地。经文史专家考定,《诗经》中的作品是在周武王灭商(前1066年)以后产生的。 《周颂》时代最早,在西周初年产生,是贵族文人作品,以宗庙乐歌、颂神乐歌为主,也有部分描写农业生产。《大雅》是周王朝盛隆时期的产物,是中国上古仅存的史诗。关于《大雅》这十八篇的创作年代,各家说法不同:郑玄认为《文王之什》是文王、武王时代的诗,《生民之什》从《生民》至《卷阿》八篇为周公、成王之世诗。《小雅》产生于西周晚年到东迁以后。《鲁颂》和《商颂》都产生在周室东迁(前770年)以后。周代的祖居之地周原宜于农业,“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绵瓜瓞》等诗篇都表明周是依靠农业而兴盛,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周族在武王伐纣之后成为天下共主,家族宗法制度、土地、奴隶私有与贵族领主的统治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特征。 西周取代殷商,除了商纣暴虐无道,主要与其实行奴隶制经济制度有关。西周建立以后,为缓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尖锐矛盾,缓和阶级斗争,变奴隶制为农奴制。西周较之殷商,由于经济制度的巨大变革,促使社会在精神文明方面产生飞跃性的进步,作为文学代表的《诗经》出现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而它反过来又促进了社会的文明进步。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共分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部分。它们都得名于音乐。

风”的意义就是声调就如现在我们说陕西调、山西调、河南调、雅乐,犹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大雅小雅可能是根据年代先后而分的。“颂”是用于宗庙祭的乐歌

诗经目录
国风·周南 国风·召南 国风·邶风
国风·鄘风 国风·卫风 国风·王风
国风·郑风 国风·魏风 国风·唐风
国风·齐风 国风·秦风 国风·陈风
国风·桧风 国风·曹风 国风·豳风
小雅·鹿鸣之什 小雅·南有嘉鱼之什 小雅·鸿雁之什
小雅·节南山之什 小雅·谷风之什 小雅·甫田之什
小雅·鱼藻之什 小雅·都人士之
大雅·荡之什 大雅·文王之什 大雅·生民之什
周颂·闵予小子之什 周颂·清庙之什 周颂·臣工之什
商颂 鲁颂·駉之什 ……

《诗经》作者的成分很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这些民间歌谣是如何集中到朝廷来的,则有不同说法。汉代某些学者认为,周王朝派有专门的采诗人,到民间搜集歌谣,以了解政治和风俗的盛衰利弊;又有一种说法:这些民歌是由各国乐师搜集的。乐师是掌管音乐的官员和专家,他们以唱诗作曲为职业,搜集歌谣是为了丰富他们的唱词和乐调。诸侯之乐献给天子,这些民间歌谣便汇集到朝廷里了。这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


收 藏
分 享
表态的人
  • 泉水涓涓
  • PAL
  • 顺其自然者
发送

3条评论

  • 非常感谢补充!
    2023-09-20 09:01:54 0回复
    0
  • PAL
    拜读之余还是补水一二吧:
    诗三百,尚有笙歌六篇,惜有目无辞。
    十五国(地区、方域)风,计百六十篇,过半壁江山矣,豳风均为西周之作,余则多为东周之品。雅颂先生有述,不赘。
    风雅颂均为"乐歌",三者咸成失传之古乐,惜乎!歌以咏之,何以能之哉。
    巜诗经》影响甚多且绵长不已:
    一如描述现实与传统;
    抒情诗之发纫;
    赋比兴之垂范于后世……
    巜诗经》之言多为四言,其后之五六七言,乃至多言,此滥觞也。
    《诗经》为后之诗词创作之先河,其在押韵形式与韵部之律,实为后世诗词歌赋供以范式及典型……
    言及现代之诗,时有无韵少律者,一言以蔽之:非诗耳!!!
    谨记:为诗者,吾由巜诗经》而来……

    "诗人"之冠不得轻言冠之,知否?知否?
    2023-09-20 01:27:48 0回复
    0
  • 先生对《诗经》颇有研究。
    2023-09-19 07:47:23 0回复
    0
  • 21006
    积分
  • 3679
    博文
  • 5607
    被赞

个人介绍

《劲草》文学社社长,清凉书院书画名家专委会会长

未成年人举报专码
苏ICP备15046661号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01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08248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信箱:bbs_cz001@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2  业务联系: 0519-86189488
未成年人举报信箱:a82000682@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