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网 | 微博 | 客户端 | 旧版博客
收藏本站

方山語類·卷第二 修身(中)

淨海蓮風 最后编辑于 2023-09-18 09:15:10
1757 1 2

  養心者寡慾,《孟子·盡心下》:養心莫善於寡欲。方山《養心》:或有問於薛子曰:“心可養乎?”曰:“可。”曰:“曷爲要?”曰:“孟子所謂‘莫善於寡慾’者是也。”曰:“飢之欲食、寒之欲衣,皆慾之不容自已者也,可以盡寡乎哉?”曰:“是之正也,得其正焉於心,無累也。食必甘旨、衣必文繡,斯爲心害矣。是故公劉之好貨、太王之好色皆順應而無情,不可不謂之寡慾也。苟稍縱焉,是登壟踰牆之濫觴也、心之蟊賊也。《易》曰:‘差若毫釐,謬以千里。’是以君子貴慎幾也。慎其幾,則心即體而慾即用矣。孔子‘從心所欲不踰矩’是也;若以慾爲累心而必至於枵腹褫衣、滅倫類,然後曰:‘吾寡慾矣!’非惟其端無窮不可得而除,且活潑之幾已窒而生理幾於滅息,非直養而無害之道也。將賢智者或求之過高,而中人以下不免阻於難而暴棄——君子之中庸,曾若是乎哉?故孟子不曰‘無慾’而曰‘寡慾’,其詞緩、其指微矣。”“然則寡之又寡,以至於無——宋儒之非歟?”曰:“是爲多慾者言之也。夫各有所指也,會而通之,孟子之寡慾亦即所謂無慾也。養心之要,斯其至矣。”務實者避名。《二程遺書》卷一八:學者須是務實,不要近名。方是有意近名,則大本已失,更學何事?爲名而學,則是僞也。今之學者大抵爲名,爲名與爲利清濁雖不同,然其利心則一也。方山《尚實》:子言之:“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稱”非稱許之稱,乃實稱其名之稱也。非疾其無名也,疾其無實也。世儒之異焉,乃謂名者治世修身之具,於是好名者益肆其侈心而凡可以盜名者無弗爲矣。是故子夏疑於西河之聖,同列罪之;門人以有若似聖人,曾子曰不可。夫卜、有之在孔門雖號稱高第弟子,其造詣尚難與顏、曾並列。顧各以聖名,而參則魯、回則如愚,未嘗以賢智先人;然而卒傳聖人之道者,則惟回與參也。豈直回與參哉?孔子之聖,生民以來所未有也;居魯而人指之曰“東家丘”,入廟而人謂之“鄹人之子”。孟子之賢,去孔子僅一間者也;魯之嬖人譏其昧乎禮義,及門之徒不許其有管晏之功。是大聖大賢其爲人所鄙者亦甚矣。蓋闇然聖修之學、無事表暴,坦然中庸之道、不立奇異,故人莫得而窺其際也。世降俗末,聖學失傳,緣飾名流,詭道取勝。至於東漢極矣,李膺、范滂、陳蕃、郭泰之徒固亦好修之士,其於聖賢之學則槩乎其未之有聞也,乃高自標緻、各務誇詡;於是庸流俗輩假其譽望、用爲依倚以恣奸佞,及門爲龍、御車而喜,折巾則效、望塵則趨——自有道者觀之方汗顏泚顙之不暇,而彼顧相率爲之、悻悻自得。其意蓋謂名之所在,利必隨之;卒至釀成黨錮,玉石俱焚,利未得而害已隨之,曾何益哉?東漢覆轍昭然可鑑而南宋諸人乃復蹈之,卒之議論多而成功少、聲容盛而武備衰,無以厭服群心,遂滋多口;黨碑學禁相襲俱作,始於庸徒、沿及善類,而宋祚亦因之以促矣。此皆不尚實而尚名,而末流之禍遂淪胥而莫能障也夫。是以知微生高之直名、陳仲子之廉名,孔、孟所以斥之而不少假借者,蓋尚實而防其漸也。 《庸語·古之

  實勝而名未著,君子信之,人疑焉;名勝而實不稱,人和之,君子否焉。人多而君子不恆見於天下,此賢者所以多晦而虛名者接跡於世也。 《庸語·時化

  無實而有名者,盜也;小實而大名者,幸也。《二程遺書》卷一一:有實則有名,名實一物也,若夫好名者則徇名爲虚矣。如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謂無善可稱耳,非徇名也。孔子願以執《論語·子罕》:達巷黨人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吾何執?執乎?執射乎?吾執矣。而天下後世稱聖焉,實也。 《紀述》上篇、《庸語·世一

  古今天下之士,凡經達官之所許可、名士之所稱揚,則人皆附和之而不究其實矣。高見深識者不恆有於天下,此虛名之士所以接跡於世也。許衡《魯齋遺書·語録》:大名之下難處。在聖賢則異於是,無難處者,務實而得名故也。夫名,美器也,造物者忌多取;非忌多取,忌夫無實而得名者。 《庸語·大象

  小人其心君子其飾,名是而實非,其天下之大害乎 《紀述》上篇、《庸語·世一

  容貌端雅而小人者有矣,未有容貌險側而君子者也。 《庸語·處俗

  天下莫病於好勝,尤莫病於好奇,好奇、好勝皆好名者之爲之也。楊時《龜山集·語録·荆州所聞》:物有圭角,多刺人眼目,亦易玷闕。故君子處世當渾然天成。人不好名則風淳而俗美矣,彼謂三代之下恐不好名者,真孟浪也。 《庸語·大象

  久矣,好勝之爲患也!韓退之韓愈,字退之。好己之道勝則既非矣,韓愈重答張籍書:前書謂吾與人商論不能下氣,若好勝者然。雖誠有之,抑非好己勝也,好己之道勝也;非好己之道勝也,己之道乃夫子、孟軻、揚雄所傳之道也。況有所好者非其道乎? 《庸語·時化

  一節之士難與語中庸之道也好名之人難與語切實之事也。 《紀述》上篇、《庸語·爲學

  有人於此,矜以惑世、抗行以違,亦以徼一時之名矣;卒乃溺於勢位而搖尾乞憐以取羞焉,豈亦造物之忌名邪?此學者所當深戒也。 《庸語·神農

  索隱行怪而後世有述,聖人所不爲也;依乎中庸而遁世不知,聖人所不悔也。彼好名而務於知且述者,何足與議哉? 《庸語·操行

  索隱行怪而後世有述,孔子弗爲;依乎中庸而遁世不知,孔子爲之。可見道在邇、不在遠,務實、不務名也。 《庸語·古之

  不好名者斯不好利好名者,好利之尤者也。 《紀述》上篇、《庸語·世一

  敬也者,不可須臾忘也,忘則慆慢之心生焉;《朱子語類》卷一二:敬字工夫之妙,聖學之所以成始成終者皆由此。故曰:“修己以敬。”禮也者,不可須臾離也,離則慆慢之行成焉。是故敬者禮之幹也,禮者敬之輿也。朱熹《論語集註·爲政》:經禮三百曲禮三千,亦可以一言以蔽之曰毋不敬。敬以行禮,禮以持敬,斯處己無失而與人無忤矣。真德秀《南雄州學四先生祠堂記》:天下之理,惟中爲至正,惟誠爲至極。然敬所以中,不敬則無中也;敬而後能誠,非敬則無以爲誠也。方山《勸諭學校》:《表記》曰:“君子不失足於人,不失色於人,不失口於人。”夫是三者,所以養素自重也。學者果能守身如女子,使不一有所失,而交接之間又能動中禮法,則不諂不瀆,而官府見之亦自然起敬。此滅明之持身所以深爲子遊之取,而宓子之治單父所以有事之而禀度者凡幾人也。 《庸語·古之

  矜持太過者未可謂之敬,然勝於放肆者多矣;枯寂太過者未可謂之靜,然勝於勞擾者多矣。 《庸語·操行

  或問:“‘公生明,偏生暗,端生達,詐生塞,誠信生神,誇誕生惑——此六者,君子之所慎也。’劉向《·至公》。敢問何者爲先?”薛子曰:“吾之所慎者,一也,慎其一而五者不能違矣。一者何也?慎其獨也。” 《庸語·伊尹

  天地大矣,誠則能生物;聖人至矣,誠則能動物。方山《答林鎮江》其二:天下事理,未有誠而不動者,亦未有而不敗者。古聖賢千言萬語,亦唯教天下存誠去而已矣。故曰:“君子誠之爲貴。”《禮記·中庸》。 《庸語·神農

  宋劉忠定公劉安世,謚忠定。年八十而無疾《宋史·劉安世傳》:卒,年七十八。或問之,曰:惟一誠耳。馬永卿《元城語録》卷下:一日,避席問盡心行己之要,可以終身行之者。温公曰:“其誠乎?”公問行之何先。温公曰:“自不妄語始。”彼專事導引者亦何 《紀述》下篇

  誠者以誠待人,謂人亦誠也,而者得以售其欺矣;者以待人,謂人亦也,而誠者因以被其紿矣。誠者少而,此天下所以日多事也。 《庸語·時化

  誠者立本也謀者定事也幾者預圖也激清名於一朝發義氣於一二事者,未得也。 《紀述》上篇、《庸語·爲學

  人能修省言辭、勿致支誕,是立誠也;若只修飾言辭、務爲文章,是作也。方山《五嶽集序》:言,心聲也;文,又言之成章而經緯於其心者也。然人藏其心,不可測也;知言,斯知人矣。是故叛者辭慚、疑者辭枝,吉者辭寡、譟者辭多,誣善者辭游、失守者辭屈,持是以御天下之言,宜無違者。然而不盡然也。故仲尼傷之曰:“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又曰:“文,莫吾猶人也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 《庸語·操行

  理慾之關、誠之限,嚴辨確守可也。 《庸語·君子

  信貴能明,執偏廢全,其失也塞直貴能容,任情馭物,其失也絞;果貴能詳,疾行寡顧,其失也率。 《紀述》上篇、《庸語·爲學

  真者必不者必假真。真之間,君子所當深辨也。 《庸語·設官

  君鑑真於厚貌、審毀譽於巧言,斯不爲人所惑矣。 《庸語·論性

  甚矣,真之難辨也!人知真之爲真矣而不知真之中有者焉,人知是之爲是矣而不知是之中有非者焉。非至公至明者,其孰能辨之? 《庸語·處俗

  是非恆混、德怨屢遷——人情反復不可測也。是以君子居常慮變。 《庸語·爲學

  言貴切而不貴訐,議貴盡而不貴爭,跡貴明而不貴暴,名貴與而不貴取。 《紀述》上篇

  君子言不苟容、行不苟合,雖困窮以沒齒,固丈夫也;小人言必求容、行必求合,雖榮顯以終身,亦妾婦也。 《庸語·賞罰

  高談之驚世不若庸言之中倫也,怪行之駭俗不若庸行之中慮也。 《庸語·克念

  君子當言則言、當行則行,小人口將言而囁嚅、足將進而趑趄。李侗《李延平文集·答問》:古之德人言句皆自胸襟流出,非從頷頰拾來;如人平居談話,不慮而發。後之學者譬如鸚鵡學人語言,所不學者則不能耳。 《庸語·操行

  能行而不能言,躬行之君子也;能言而不能行,口給之小人也。 《庸語·大象

  君子、小人之難辨也:佞言似忠、奸言似信,行似誠、矯行似正,非察其所安者,烏得而知之?方山《與巡撫公》:生民隱憂莫甚於君子、小人之混淆。近來僞學僞政之徒立黨鼓譽,似是寔非,動制上下,爲害不小。 《庸語·古之

  無所不言者,鮮有行也;《二程粹言》卷下:言愈多,於道未必明。故言以簡爲貴。無所不爲者,鮮有成也。是故君子言、動必慎。 《庸語·闕疑

  言無隱而不聞,行無微而不著。《詩》曰:“鼓鐘於,聲聞於外。《毛詩·小雅·魚藻之什·白華》。言當慎也。 《庸語·伊尹

  古之立言者,明道以淑人也,不得已而有言也,故其辭切實而當;今之立言者,好名以欺世也,得已而不已也,故其辭玄虛而支。 《庸語·立言

  其志定者其言簡以重其志儉者其言質以實其志剛者其言果以斷其志直者其言明以厲。 《紀述》上篇、《庸語·爲學

  賢人之言未必可盡信也,愚人之言未必可盡棄也。賢人或有爲而言之,愚人或千慮而一得。 《庸語·處俗

  陸子靜陸九淵,字子靜。常言:忠信誠、言不出口者,其所喜也;談論風生者,其所惡也。《象山語》卷下:某之取人,喜其忠信誠慤、言似不能出口者;談論風生他人所取者,某深惡之。孰謂子靜非吾儒之實學哉? 《庸語·操行

  善譽者謂飛廉有比干之忠,善毀者謂伯夷有盜蹠之行。明者自不爲其所入也。 《庸語·闕疑

  昔人有言:“聽言不厭其廣,廣則庶幾其無壅;擇言不厭其審,審則庶幾其無誤。”宋孝宗淳熙十年洽奏上語。然哉! 《庸語·時化

  君子置得喪窮通於度外而無時不自得也,小人置得喪窮通於度而無時不患失也。 《紀述》上篇、《庸語·世一

  或問:晏子謂‘嗇者君子之道,吝、愛者小人之行’。與下二語皆見《晏子春秋·問下》。可得聞乎?”薛子曰:“聞諸晏子:‘富無金藏、貧不假貸謂之嗇。’嗇者,君子之道也。‘積多不能分人而厚自養謂之吝,不能分人又不能自養謂之愛。’吝、愛者,小人之行也。” 《庸語·闕疑

  君子之憂樂在天下,小人之憂樂在一身。《二程遺書》卷一〇:何以謂之君子?何以謂之小人?君子則所見者大,小人則所見者小且近。君子之志,所慮者豈止其一身?直慮及天下千萬世。小人之慮,一朝之忿,曾不遑恤其身。 《庸語·古之

  人之好惡不可以不公,亦不可以不嚴也。《大學》“惡惡如惡惡臭、好善如好好色”,詩人好賢如《緇衣》、惡惡如《巷伯》,不惟遏惡揚善,亦以去惡從善也。反是,則災必逮夫身矣! 《庸語·操行

  或問:“君子何所好乎?”薛子曰:“好學、好賢、好德、好問。”又問:“小人何所好乎?”薛子曰:“好貨、好色、好動、好變。夫好學則慧、好賢則益、好德則修、好問則裕,此好之得其正者也;好貨則貪、好色則淫、好動則擾、好變則亂,此好之不得其正者也。” 《庸語·設官

  人知利害而不知理義,是利害亦未知也。許衡《魯齋遺書·語録》:後世臣子謀於君,只説利害。若如此以利害相恐動,則利害不應時都不信了。或者於上前説旱災可畏、税課害人,爲害不細;後皆無損,再有便難説。後來雖因此壞了天下,也説不得。唐懿宗爲諫驪山事曰:“彼叩頭者何足信?”此其驗也。人只當言義理可與不可、當與不當。且如天道福善禍淫,有時而差,是禍福亦不足信也。顔之貧夭、跖之富壽,人豈可爲跖之惡?豈可以顔之貧夭喪其爲善之本心乎?哭死而哀,非爲生者也。人只得當於義理而已,利害一切不恤也。 《庸語·君子

  溢於財而無義者,不能長守富也;尊於位而無德者,不能長守貴也。 《庸語·賞罰

  志於義理而不安樂者,助長者也;逐於利而不憂虞者,喪心者也。 《庸語·操行

  薛子攝白鹿洞《江西通志·書院·南康府》:白鹿書院在南康府北廬山五老峰下。唐貞元中洛陽人李渤與其兄涉隱居九江,讀書於此。嘗畜一白鹿自随,人稱爲白鹿先生。寶歷中,渤爲江州刺史,就其地創臺榭、引泉流、植花木,遂以白鹿名洞。又:宋初置書院,與睢陽、石鼓、嶽麓並名天下,學徒常數百人。又:一時名儒如陸子静、劉子澄、林擇之,皆來講學。教,諸生從遊於五老峰下或誦陸子靜講章《白鹿洞書院講義》。而問辨志之禮記·學記: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强立而不反,謂之大成。薛子曰:“子靜亦有所受之也。孔子因顏淵、季路侍而曰:‘盍各言爾志?’論語·公冶長因季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而亦曰各言其志,《論語·先進》: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小相焉。”“點!爾何如?”鼓瑟希,鏗爾,捨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三子者出,曾皙後。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無非欲知其志而辨其趨也。當時諸子志雖不同,然皆欲爲君子而不爲小人。爾諸生志一立焉而必欲爲君子,則日喻於義而義以生利矣;志不立焉而甘於爲小人,則日喻於利而利以生害矣。”或曰:“何至以利害言之?”薛子曰:“修吉悖凶,此固君子、小人之究竟也。吾恐爾諸生日悠悠於口耳之間而不著己切身,故以究竟言之,欲爾志之早辨也。”改容曰:“是豈以淺薄待諸生哉?誠懇切至到之言也!”方山《白鹿洞與諸生夜坐》:白鹿棲巖曲,青衿集澗隈。昔年人已去,今日我還來。祠宇除蟏蛸,庭階茀草萊。如何星月夜,深樹野狐哀? 《庸語·春秋

  棟宇雖廣,不過容膝;文繡雖華,不過蔽體;肥甘雖美,不過充腹。達人寧居茅茨、衣縕袍、食粗糲而所欲不在此也。 《庸語·操行

  君子啜菽飲水而其心常有餘也,小人食前方丈而其心常不足也。 《庸語·世治

  君子衣取蔽體,故不飾紺緅;食取充腹,故不厭精細。 《庸語·克念

  人無以貨利損行、無以嗜妨生、無以驕奢敗俗、無以暴虐戕人、無以富貴自矜、無以貧賤自輕。 《庸語·簞瓢

  人之嗜其所繫者豈小哉?有節者常享安全之樂,無厭者每罹危亡之憂。 《庸語·世治

  心常無則形常無事矣,自足於則無藉於外矣。是故安而忘賤、樂而忘貧。 《庸語·世治

  天下有至貴而非勢位也,有至富而非金玉也,有至壽而非千齡也;安分則貴矣,知足則富矣,明死生之分則壽矣。方山《貞壽》:夫壽者,福之先而人情之所欲也,其有不得焉者,以其無以致之也;有以致之而有不能必得焉者,以其弗值其常也。君子語常則貞之,壽也必矣。盖形質者言乎其氣也、修短者言乎其數也、應感者言乎其理也,究而言之貞,夫一者也。貞之時義大矣哉!故曰:“天地之道,貞觀者也;日月之道,貞明者也。”《坤·用六》:“利永貞。”是貞也者,氣之潛藏、數之通復、理之會歸,所謂正而固者也。貞則起元而迎隨無端,悠久之所從生也。仲尼曰:“仁者壽。”仁者,元也,元即貞之禪也。又《二山萬椿圖序》:天下之人心逸則休,休則自適,自適則樂,樂則壽。所以至人哲士抗跡塵外、超然物表而與世相忘,往往延引歲月以致長生,如仙經道籙所載者不可勝紀,豈欺予哉?其理則然也。又《顧懷東壽序》:生無益於時、沒無聞於後,亦奚以壽爲也?其或有益於時矣。有聞於後矣,襲取於外而中實無所自得,則雖功業遍天下、及後世,要之爲人者重而自爲者輕,以道眼觀之亦浮雲過太虛耳。雖永年長世而此心未嘗一日快慊,壽奚益哉?仲尼竊比老彭、孟軻羞比管晏,蓋爲此也。 《庸語·神農

收 藏
分 享
表态的人
  • 泉水涓涓
  • 藤花館
发送

1条评论

  • 478
    积分
  • 37
    博文
  • 98
    被赞

个人介绍

雅樂聲中揅漢籍,清茶味裏拭唐鋒……

未成年人举报专码
苏ICP备15046661号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01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08248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信箱:bbs_cz001@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2  业务联系: 0519-86189488
未成年人举报信箱:a82000682@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