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高等动物,会耕作,会制造工具,甚至会利用机械人制造机器人:人也可以和老虎斗勇,可以捕捉巨鲸,吃它们的肉;人还能够战胜自然灾害,但人单单敌不过一样东西,那就是死亡。
观看过纪录片《觅渡》,这些扮演革命先烈的演职人员,通过认真排练劳动,使瞿秋白等先烈形象再度与当今人们见面,吐露革命意志,展现中国共产党员面对苦难下的旧中国、面对敌人的青面獠牙、面对反动势力的威逼利诱,丝毫没有动摇对新中国幸福生活的渴望。瞿秋白以及其他革命先烈前后英勇就义,他们的献血染红了共和国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栏杆角柱,激励一代代后起中华儿女为中国复兴梦再立新功。
有生必有死,有死的才能涌现出新的,这是自然发展的规律。宇宙循环的必然现象,从生物学角度来说,这叫做新陈代谢,只有不断地推陈出新,宇宙才可运行不息,社会才会有进步。
《觅渡》中的瞿秋白先生,一介书生,白白净净的中国青年,为了革命,走出常州城,勇敢走上革命道路,他知道泰山之高,他知道唯有人民至高无上,共产主义思想一直敲打自己的脊背,做一个一不怕死二不怕苦的人民战士,人可以被反动派夺去生命,共产主义信念永远在头脑中闪耀光辉,为党工作,保守秘密,永不叛党。在《觅渡》纪录片中,在常州人民心中,在常州青年人学习楷模中,瞿秋白先生,永远是一道亮丽的英雄风景线,到常州观看革命人物,第一个先看瞿秋白的生辰日记。
一个36岁的人物,一个常州走出去的人物,一个带着手铐脚镣的人物,一个牺牲在福建的人物;革命道路中的点点滴滴,革命篝火燎原广泛的秘密,一个共产党人大无畏的抗争精神,光芒万丈。瞿秋白先生微笑着走向刑场,他脑海中“觅渡”出新中国道路的“板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观瞻“觅渡”,把握人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生亦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代女诗人也如此,难道“觅渡”之人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