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网 | 微博 | 客户端 | 旧版博客
收藏本站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讲座【十一】

陈平 最后编辑于 2023-08-15 14:18:41
1620 1 2

微信图片_20230815095657_副本_副本.jpg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讲座【十一】

【11】两汉书法的表现形式

陈平

  两汉书法分为两大表现形式,一为主流系统的汉石刻;一为次流系统的瓦当玺印文和简帛盟书墨迹。“后汉以来,碑碣云起,”是汉成熟的标记。在摩崖石刻中(刻在山崖上的文字)尤 以《石门颂》等为最著名,书法家视为“神品”。于此同时蔡鲨【1】的《嘉平石经》达到了恢复古隶 ,胎息楷则的要求。而碑刻是体现时代度与韵的最主要的艺术形式,中以《封龙山》、《西狭颂》、《孔宙》、《乙瑛》、《史晨》、《张迁》、《曹全》诸碑尤为后人称道仿效。

可以说, 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北书雄丽,南书朴古,体现了“士”、“庶”阶层的不同美学追求。至于瓦当玺印、简帛盟书则体现了艺术性与实用性的联姻。

    书法艺术的繁荣期,是从东汉开始的。东汉时期出现了专门的书法理论著作,最早的书法理论提出者,是东西汉之交的杨雄。第一部书法理论专著是东汉时期崔瑗【2】的《草书势》。

    汉代书法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汉隶书家,以蔡邕为代表。一类是草书家,以杜度【3】、 张芝【4】为代表,张芝被后人称之为“草圣”。

    最能代表汉代书法特色的,莫过于是碑刻和简牍上的书法。东汉碑刻林立,这一时期的碑刻,以汉隶刻之,字型方正,法度谨严、波磔分明。此时隶书已登峰造极。

    汉代创兴草书,草书的诞生,在书法艺术的发展史上有重大意义。它标志著书法开始成为 一种能够高度自由的抒发情感,表现书法家个性的艺术。草书的最初阶段是草隶,到了东汉时期,草隶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章草,后由张芝创立了今草。
   魏晋南北朝书法艺术

   三国时期,隶书开始由汉代的高峰地位降落衍变出楷书,楷书成为书法艺术的又一主体。楷书又名正书真书,由钟繇所创。正是在三国时期,楷书进入刻石的历史。三国(魏)时期的 《荐季直表》。《宣示表》等成了雄视百代的珍品。

两晋时期

    晋时,在生活处事上倡导“雅量”“品目”艺术上追求中和居淡之美,书法大家辈出,简牍为多二王(王羲之【5】。王献之【6】)妍放疏妙的艺术品味迎合了士大夫们的要求,人们愈发认识到,书写文字,还有一种审美价值。最能代表魏晋精神、在书法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书法家当属王羲之, 人称“书圣”。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其子王献之的《洛神赋》字法端劲,所创“破体”与“一笔书”为书法史一大贡献。加以陆机【7】、卫瑾【8】、索靖【9】、王导【10】、谢安【11】、 鉴亮【12】、等书法世家之烘托,南派书法相当繁荣。南朝宋之羊欣【13】、齐之王僧虔【14】、梁之萧子云【15】、智永【16】皆步其后尘。

    两晋书法最盛时,主要表现在行书上,行书是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其代表作“三希”,即《伯远帖》《快雪时晴帖》《中秋帖》。

南北朝时期,中国书法艺术进入北碑南帖时代。

    北朝碑刻书法,以北魏、东魏最精,风格亦多资多彩。代表作有《张猛龙碑》《敬使君碑》。碑帖之中代表作有:《真草千子文》。北朝褒扬先世,显露家业,刻石为多,余如北碑南帖,北楷南行,北民南土,北雄南秀皆是基差异之处。

   如论南北两派之代表作,则是南梁《 鹤铭》。北魏郑文公碑》可谓南北双星,北派书写者多为庶人,书不具名,故书法时冠冕,被誉为“书中之圣”,北派王右军

隋朝书法

    隋结束南北朝的混乱局面,统一中国,和之后的唐都是较为安定的时期,南帖北碑之发展至隋而混合同流,正式完成楷书之形式,居书史承先启后之地位。隋楷上承两晋南北朝沿革。下开唐代规范的新局,隋有碑版遗世,多为真书,分四种风格。

     唐朝书法 :唐代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达到了中国封建文化的最高峰,可谓“书至初唐而极盛”。唐代墨迹流传至今者也比前代为多,大量碑版留下了宝贵的书法作品。

整个唐代书法,对前代既有继承又有革新。楷书、行书、草书发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个新的境地,时代特点十分突出,对后代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

唐初,国力强盛,书法从六朝遗法中蝉脱而出,楷书大家以欧阳询【17】,虞世南【18】,褚遂良【19】,稷【20】,欧阳通【21】四家为书法主流。总特点结构严谨整洁,故后代论 书有“唐重间架”之说,一时尊为“翰墨之冠”延至盛唐歌舞升平,儒道结合,李邕【23】变右军行法,独树一帜,张旭【24】,怀素【25】以颠狂醉态将草书表现形式推向极致,孙过庭【26】草书则以儒雅见长,余如贺知章【27】,李隆基【28】亦力创真率夷旷,风骨丰丽之新境界。

颜真卿【29】一出纳古法于新意之中,生新法于古意之外。董其昌【30】谓唐人书取法,鲁公大备。到晚唐五代,国势转衰,柳公权再变楷法。以瘦劲露骨自矜。进一步丰富了唐楷之法,到了五代,杨凝式【31】兼采颜柳之长。上蒴二王,侧锋取态,铺毫著力,遂于离乱之际独饶承平之象,也为唐书之回光。五代之际,狂禅之风大炽,此亦影响到书坛,“狂禅书法”虽未在五代一显规模,然对宋代书法影响不小。

    唐代书法艺术,可分初唐、中唐、晚唐三个时期。初唐以继承为主,尊重法度,刻意追求晋 代书法的劲美。中唐不断创新,极为昌盛。晚唐书艺亦有进展。

    唐代最高学府有六种,即国子监、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其中书学,专门语养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是唐代的创举。历朝名家辈出,灿若繁星。如初唐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中唐的颜真卿柳公权等,都是书法大家。晚唐有王文秉的篆书,李鹗的楷书和杨凝式 的“二王颜柳”余韵。

隋至唐初

    隋统一中国,将南北朝文化艺术相容包蓄,至唐初,政治昌盛,书法艺术逐渐从六朝的的遗法中蝉蜕出来,以一种新的姿态显现出来。唐初以楷书为主流,总特点是结构谨严整饬。

盛唐、中唐阶段

    盛唐时期书法,如当时的社会形态追求一种浪漫忘形的方式。如“颠张醉素”(张旭怀素)之狂草,李邕行书。到了中唐,楷书再度有新的突破。以颜真卿为代表为楷书奠定了标准,树立了楷模,形成为正统。至此中国书法文体已全部确定下来。

晚唐五代阶段存唐遗风

西元九零七年,割据者朱全忠灭唐,建立后梁,由此历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称五代。由于国势衰弱和离乱,文化艺术亦呈下坡之势。书法艺术虽承唐末之余续,但因兵火战乱的影响, 形成了凋落衰败的总趋势。五代之际,在书法上值得称道的,当推杨凝式。他的书法在书道衰微的五代,可谓中流砥柱。另外还有李煜、彦修等有成就的书家。至此,唐代平正严谨的书风已告消歇,以后北宋"四家" 继之而起,又掀起了新的时代波澜。

注;

1,蔡鲨,两汉时期书法家,具体不详

2杜度,字伯度。生卒年不详,他是汉章帝时的人,做过齐相。号称“草圣”的张芝,曾经说自己的书法“上比崔、杜不足”。这里说的杜就是杜度。崔,是东汉另一位章草书法名家崔瑗,而崔瑗是杜度的学生。

3崔瑗(78—143)字子玉,涿郡安平(今属河北)人。东汉学者、书法家。早孤,鋭志好学,师从贾逵,明天文历数,京房《易传》,年十八游京师,与马融、张衡相友善。仕途曾屡遭挫折,年四十始为郡吏。汉安帝初年,官至济北相。他是汉代名书法家,尤善草书,师法杜度,时称“崔杜”。后来张芝取法崔、杜,其书大进,成为汉代草书之集大成者,被誉为“草圣”。对于崔瑗的草书,后世评价很高。“草圣”张芝自云“上比崔杜不足”。三国时魏人韦诞称其“书体甚浓,结字工巧”,即书体非常浓密,结字精致美妙。南朝梁袁昂《古今书评》云:“崔子玉书如危峰阻日,孤松一枝,有绝望之意。”意谓其书势如“危峰阻日,弧松一枝”之奇险也。作品无考。著有《草书势》。《草书势》是谈论草书技法的文章,用比喻的手法加以描述。文见《晋书列传第六·卫恒传》。

4,张芝,(?—192年),字伯英,敦煌郡渊泉县(今甘肃瓜州县)人。东汉书法家、“草书之祖”,大司农张奂的儿子。出身名门,拒绝朝廷征召,潜心研习书法。擅长草书中的章草,将古代当时字字区别、笔画分离的草法,改为上下牵连富于变化的新写法,富有独创性,在当时影响很大。李志敏评价:“张芝创造了草书问世以来的第一座高峰,精熟神妙,兼善章今”。 没有真迹传世,仅存《八月帖》等刻帖。

汉献帝初平三年,去世于家中,著有《笔心论》,与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并称“书中四贤”。

5,王羲之,(321年-379年或303年-361年), 字逸少,世称王右军。琅邪(今山东临沂)人,后移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 淮南太守王旷之子。东晋书法家、文学家。 王羲之出身东晋时期显赫的政治家族-琅琊王氏, 7岁学书,12岁读前人笔论。少学卫铄,后渡江北游名山,见到李斯、曹喜等诸名家书迹,又在洛阳看到蔡邕书写的石经三体书及张昶的《华岳碑》,开始意识到不足。于是其遍学众碑,书艺大进,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 王羲之23岁出仕, [始任秘书郎,继为长史、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并曾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永和十一年(355年),其称病辞去会稽郡职务。后放情于山水之间,弋钓娱乐。 [晋穆帝升平五年(361年),年仅58岁的王羲之病逝。其小儿子王献之于后代中书法成就最大,与其父王羲之齐名,号称“二王”。

6献之(344年-386年),字子敬,小字官奴,琅邪(今属山东临沂)人。王羲之第七子, [46]  晋简文帝司马昱之婿。东晋书法家、诗人、 画家、 官员。与父合称“二王”,与张芝钟繇王羲之并列“四贤”。王献之幼年随父学习书法。  成年后得宰相谢安赏识,历任本州主簿、秘书郎、司徒左长史、吴兴太守,累迁中书令等职,人称“王大令”。先后迎娶郗道茂及新安公主司马道福为妻。太元十一年(386年),病逝,时年四十三岁。

王献之善楷、行、草书。其楷书体势开张,气峻韵和;其行草书笔法灵动,纵逸豪迈,饶有气势,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存世书迹有传本《鸭头丸帖》《中秋帖》《地黄汤帖》《送梨帖》,刻本有《洛神赋十三行》《十二月割至帖》等。  同时,王献之还善于作画,唐人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目其画为“中品下”。

7陆机(261年-303年),字士衡,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因祖父陆逊初封华亭侯,亦作华亭(今上海松江)人 [ 。西晋官员、文学家、书法家。 陆机“少有奇才,文章冠世”,诗重藻绘排偶,骈文亦佳。与弟陆云俱为西晋著名文学家,被誉为“太康之英”。与潘岳同为西晋诗坛的代表,形成”太康诗风“,世有”潘江陆海“之称。陆机亦善书法,其《平复帖 [是中古代存世最早的名人书法真迹 。原有文集,已佚失,宋人辑有《陆士衡文集》。 

8,卫瑾,西晋初年书法家,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北)人,字伯玉。晋武帝时,官至司空。擅长草书,学张芝,当时人们把他与索靖并称“二妙”。又与其子卫恒齐名,并称“二卫”。他自己曾说:“我得伯英(张芝)之筋,恒得其骨,索靖得其肉。”其在书法史上颇有影响,但作品已失传。

9索靖,西晋书法家,字幼安,敦煌人,官至征南司马,工书法,尤其擅长章草,得张芝书法。其作品骨势俊迈,富有笔力,世人评价索靖的书法“精熟至极,索不及张(芝):妙有余姿,张不及索”,著有《草书状》传世。卫铄,东晋女书法家,字茂漪,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人。汝阴太守李炬之妻,人称卫夫人。书法学钟繇,正楷最得钟繇之法。在书法理论上也很有影响,是王羲之的启蒙老师。其传世书法真迹不多,主要有《名姬帖》、《卫氏和南帖》、《急就章》

10王导,(276年-339年),字茂弘,小字赤龙 ,琅琊郡临沂县(今山东省临沂市)人。晋朝政治家 、书法家东晋开国元勋。王导出身琅玡王氏,早年便与琅玡王司马睿友善,“布衣”,后建议其移镇建邺,又为他联络南方士族,安抚南渡北方士族。东晋建立后,先拜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封武冈侯,又进位侍中、司空、假节、录尚书事,领中书监。与其从兄王敦一内一外,形成“王与马,共天下”的格局。“王敦之乱”时,王导拒绝王敦欲废元帝而立幼主的想法。不久,又受元帝遗诏辅立晋明帝。王敦之乱平息后,进位太保,进封始兴郡公。明帝驾崩后,王导与外戚庾亮等共同辅政,并反对庾亮征历阳太守苏峻入京。“苏峻之乱”平定后,他驳斥众人企图迁都的念头,稳定局势。此后联合太尉郗鉴继续执政,虽与重臣陶侃、庾亮矛盾颇重,但终无大乱。咸康五年(339年),王导去世,享年六十四岁。晋成帝举哀于朝堂,遣使追“文献”。 [2] 其葬礼规格视同西汉的霍光、西晋的司马孚,为东晋中兴名臣之最。 [56] 

王导历仕三朝,陈寅恪称赞他“笼络江东士族,统一内部,结合南人北人两种实力以抵抗外侮,民族因得以独立,文化因得以续延” ,堪称奠定东晋立国基础的“社稷之臣。后世多将他与谢安并提,认为二人“相望于数十年间,其端静宽简,弥缝辅赞,如出一人”,“江左百年之业实赖焉“  。此外,王导善书法,学习锺繇卫瓘之法,自成一格,颇有声望  。原有文集十一卷,今已佚。  

11谢安(320年-385年),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人。中国东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太常谢裒第三子、镇西将军谢尚从弟谢安出身陈郡谢氏。自少以清谈知名,屡辞辟命,隐居会稽郡山阴县之东山,与名士游山玩水,并教育谢家子弟。后谢氏家族于朝中之人尽数逝去,他才东山再起,历任征西大将军桓温司马、吴兴太守。后入朝拜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职。晋简文帝逝后,谢安与王坦之挫败桓温篡位意图。桓温死后,他更与王彪之等共同辅政,并争取到镇守荆州的桓冲的合作。太元二年(377年),举荐其侄谢玄组建“北府军”,镇守广陵,对抗前秦。在淝水之战中,谢安作为东晋一方的总指挥,以八万兵力打败了号称百万的前秦军队,使晋室得以存续;又乘胜派谢玄收复洛阳及徐、兖、青、司、豫、梁六州。战后因功名太盛而被晋孝武帝猜忌,被迫前往广陵避祸。太元十年(385年),谢安病逝,享年六十六岁。获赠太傅、庐陵郡公,谥号“文靖”。 谢安性情闲雅温和,处事公允明断,不专权树私,不居功自傲,有宰相气度。他治国以儒、道互补,作为高门士族,能顾全大局,以谢氏家族利益服从于晋室利益。此外,他多才多艺,善行书、通音乐,精于儒、玄、佛、道学。  齐人王俭称其为“江左风流宰相。” 后世多将他与王导并提,认为二人“相望于数十年间,其端静宽简,弥缝辅赞,如出一人”,“江左百年之业实赖焉”。 原有文集十卷,已亡佚。

12, 鉴亮【不详】

13羊欣,(370年-442年),   字敬元,  泰山郡南城县(今山东省新泰市)人。晋宋时期大臣、书法家,桂阳太守羊不疑之子,吴兴太守王献之外甥。

东晋时期,凭借门荫入仕,起家辅国参军,迁后将军(司马元显)舍人。桓玄辅政,授平西主簿,参预机要事宜。义熙年间,得到太尉刘裕的信任,历任右将军(刘藩)长史、中军(刘道怜)谘议参军,出任新安太守。在郡四年,以政治宽简、爱护百姓著称。刘宋建立后,历任临川王(刘义庆)长史,庐陵王(刘义隆)车骑谘议参军、新安太守、义兴太守,授勋中散大夫。元嘉十九年,去世,当时七十三岁。著有书法史著作《采古来能书人名》。传世书法作品有《暮春贴》《大观帖》《闲旷帖》等,与同时代书法家薄绍之并称"羊、薄"。

14王僧虔(426年-485年),字号不详,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市)人。南朝宋齐时期大臣 、书法家,东晋丞相王导玄孙、侍中王昙首的儿子。

出身"琅琊王氏",入仕刘宋,历任武陵太守、太子舍人、吴郡太守。辅佐豫章王刘子尚、新安王刘子鸾帐下,皆有官声,擅长书法,受到当权者所欣赏。南齐建立后,出任征南将军、湘州都督,累迁侍中、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

15,萧子云,(487年-549年),字景乔,东海郡兰陵县(今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南朝梁史学家、书法家、文学家,"三萧"之一,齐高帝萧道成之孙,豫章王萧嶷第九子。

勤奋学习,文采过人,善于草隶。建武四年(497),受封新浦县侯。梁武帝即位后,历任秘书郎,后迁太子舍人、司徒左长史、员外散骑常侍、国子祭酒、侍中、东阳太守、宗正卿。

太清三年(549年),侯景之乱发生后,逃奔晋陵郡,饿死于显灵寺,时年六十三岁。著有《晋书》(已佚)、《东宫新记》。

16,智永,即智永和尚(生卒年不详),南朝、隋朝人,本名王法极,字智永,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书圣王羲之七世孙,第五子王徽之后代,号"永禅师"。

智永善书,书有家法。将王羲之作为传家之宝的《兰亭序》带到云门寺保存。云门寺(原名永欣寺)有书阁,智永禅师居阁上临书20年,留下了"退笔冢"、"铁门槛"等传说。

智永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他创"永字八法",为后代楷书立下典范。所临《真草千字文》八百多份,广为分发,影响远及日本。即使现在,依然是书法学习的经典教材。

17欧阳询,(557—641年),字信本,潭州临湘县(今湖南省长沙市)人。唐朝大臣、书法家,南朝陈黄门侍郎欧阳纥之子。隋炀帝时,欧阳询出任太常博士。武德三年(620年),投靠夏王窦建德,授太常卿一职。武德五年(622年),归顺唐高祖李渊,授侍中,累迁银青光禄大夫、给事中、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受封渤海县男,主持编撰《艺文类聚》。贞观十五年去世,时年八十五岁。欧阳询精通书法,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这三位并称“初唐四大家”。与欧阳通合称“大小欧”。书法于平正中见险绝,号为“欧体”。代表作包括:楷书《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行书《仲尼梦奠帖》《行书千字文》。对书法有其独到的见解,有书法论著《八诀》、《传授诀》《用笔论》《三十六法》。所写《化度寺邑禅师舍利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

18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慈溪鸣鹤人(今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观海卫镇),南北朝隋唐时期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诗人陈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隋朝内史侍郎虞世基之弟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虞世南生性沉静,执着好学。历仕陈、隋二代,官拜秘书郎、起居舍人隋朝灭亡后,依附于夏王窦建德,授黄门侍郎。秦王李世民灭窦建德后,引虞世南为秦王府参军、记室参军、弘文馆学士,与房玄龄等共掌文翰,成为“十八学士”之一。贞观年间,历任著作郎、秘书少监、秘书监等职,封永兴县公,故世称“虞永兴、虞秘监”。他虽容貌怯懦、弱不胜衣,但性情刚烈,直言敢谏,深得李世民敬重,时称“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五绝。贞观十二年(638年),虞世南去世,享年八十一岁,获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懿”,配葬昭陵 

虞世南善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日本学界称其与欧阳询、褚遂良为“初唐三大家” [73]  。所编的《北堂书钞》,为唐代四大类书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类书,原有诗文集三十卷,已散失不全,另有《虞秘监集》 行世。

 19褚遂良,(596年~658年/659年),字登善,杭州钱唐(今浙江省杭州市)人 。唐朝宰相、政治家、书法家,弘文馆学士褚亮之子。出身河南褚氏,博学多才,精通文史。隋末时期,追随西秦霸王薛举,担任通事舍人。归顺唐朝后,得到唐太宗重用,历任谏议大夫黄门侍郎,累迁中书令,执掌朝政大权。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与司空长孙无忌同受遗诏辅政。唐高宗继位后,升任右仆射,册封河南郡公,历任同州刺史、吏部尚书,累迁右仆射,参知政事。反对册立武则天为后,贬为潭州(今长沙)都督。武后掌权后,迁桂州(今桂林)都督,再贬爱州(今越南清化)刺史,卒于任上。神龙革命后追赠右仆射,谥号“文忠”。天宝六载(747年),配享唐高宗庙庭,累赠太尉。褚遂良工于书法,初学虞世南,后取法王羲之,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传世墨迹有《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等。

20(649年-713年),字嗣通,蒲州汾阴(今山西万荣)人。中国唐代书法家、画家、诗人。薛稷初举进士,后累转中书舍人。唐景龙(707年-710年)末为谏议大夫,昭文馆学士。睿宗李旦即帝位,后累迁中书侍郎、掌制诰、参知政事。因窦怀贞等人政变,薛稷以知情不报,被赐死狱中,年65岁。薛稷好古博雅,工书法,与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并列为初唐四大书法家。有《信行禅师碑》存于世。薛稷能画人物、佛像、树石、花鸟,尤以画鹤著称。诗人李白撰文赞薛稷所画之鹤为“紫顶烟赩,丹眸星皎。昂昂伫眙,霍若惊矫。形留座隅,势出天表。谓长鸣于风霄,终寂立于露晓”(《金乡薛少府厅画鹤赞》)。他当时在长安、洛阳及四川等地留下不少画迹,在秘书省壁所画鹤与贺知章草书、郎余令画凤等各称一绝。他所创屏风六扇鹤样也为人传摹效仿。直到五代黄筌出现以前,薛稷画鹤一直被公认为是难以超越的技艺,可惜作品未流传下来。

21欧阳通,(625年—691年),字通师,潭州临湘县(今湖南长沙市)人。唐代宰相、书法家,太子率更令欧阳询之子。门荫入仕,起家秘书郎,迁中书舍人。历任怀州刺史、卫尉卿、殿中监、兵部尚书、太常卿、刑部侍郎、金紫光禄大夫、同平章事,册封渤海县子。天授初年,授礼部尚书,反对拥立武承嗣为太子。天授二年(691),为酷吏来俊臣陷害处死。神龙元年,追复官爵;工于楷书,继承父法,笔锋险峻,父子合称“大小欧阳”。传世作品有《道因法师碑》《泉男生墓志》等。

22李邕,(678年—747年),字泰和,鄂州江夏(今湖北武汉市江夏区)人。 唐朝大臣、书法家,文选学士李善之子。出身江夏李氏,博学多才,少年成名。起家校书郎,迁左拾遗,转户部郎中,调殿中侍御史,迁括州刺史,转北海太守,史称“李北海”、“李括州”。交好宰相李适之,为中书令李林甫构陷,含冤杖死,时年七十。唐代宗即位,追赠秘书监。作为行书碑文大家,书法风格奇伟倜傥,李志敏评价“李北海的《麓山寺碑》,其朴实厚重无疑来自北碑”。  李后主称赞“李邕得右将军之气而失于体格”。

宣和书谱》“李邕精于翰墨,行草之名由著。初学王右军行法,既得其妙,乃复摆脱旧习,笔力一新。

传世碑刻有《麓山寺碑》《李思训碑》等。 

23,张旭,(685年?—759年?),字伯高,一字季明,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唐代书法家,擅长草书,喜欢饮酒,世称“张颠”,与怀素并称“颠张醉素”,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并称“吴中四士”,又与贺知章等人并称“饮中八仙”,其草书则与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并称“三绝”。张旭出生于一个门第不低的家庭,曾向堂舅陆彦远学习书法,学有所成后为吴道子颜真卿等钦慕;年长后通过应举或荐举、征辟而入仕,释褐为常熟县尉;先后任左率府长史、金吾长史,因而被世人称为“张长史”;大约在乾元二年(759年)逝世,享年大约七十五岁。在书法方面,张旭勤于观察客观事物,善于将客观的自然物象与个人的主观情感结合起来,既继承传统,又勇于创新,在继承前人书法成就并加以创新而使得自身的狂草艺术在盛唐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

(概述图片“张长史像”来源:《吴郡名贤图传赞·卷一》,清代孔继尧绘、顾沅  ) 

24,怀素(737~799),史称“草圣”,唐代杰出书法家。字藏真,僧名怀素,俗姓钱,汉族,永州零陵(湖南零陵)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考功郎中钱起的侄子。

自幼出家为僧,经禅之暇,锐意草书,与张旭齐名,合称“颠张狂素”,形成唐代书法双峰并峙的局面,也是中国草书史上两座高峰。怀素草书,笔法瘦劲,飞动自然,如骤雨旋风,随手万变。书法率意颠逸,千变万化,法度具备。与李白、徐浩、邬彤、颜真卿、卢象、陆羽、戴叔伦、苏涣等诸多名人有交往。

传世书法作品有《自叙帖》《小草千字文》纸本、《苦笋帖》《圣母帖》《论书帖》诸帖。

25孙过庭(646~691),名虔礼,以字行杭州富阳(今属浙江)人,一作陈留(今河南开封)人。唐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孙过庭著《书谱》2卷,已佚。今存《书谱序》,分溯源流、辨书体、评名迹、述笔法、诫学者、伤知音6部分,文思缜密,言简意深,在古代书法理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中许多论点,如学书三阶段、创作中的五乖五合等,对后人仍有意义。有墨迹《书谱》传世。

26贺知章,约659年—约744年),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区)人。唐代诗人、书法家。少时以诗文知名。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中乙未科状元,授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开元中,张说为丽正殿修书使,奏请知章入书院,同撰《六典》及《文纂》。后接太常少卿,迁礼部侍郎,加集贤院学士,改授工部侍郎。俄迁秘书监。他为人旷达不羁,好酒,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尤纵。天宝初,请为道士还乡里,诏赐镜湖剡川一曲,御制诗以赠行,皇太子以下咸就执别。建千秋观以隐居其内,未几卒,年八十六。肃宗赠礼部尚书。贺知章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与李白李适之等谓“饮中八仙”;又与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司马承祯称为“仙宗十友”。其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其中《咏柳》《回乡偶书》等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作品大多散佚,《全唐诗》录其诗十九首。

 27,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唐高宗李治武则天之孙,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故又称李三郎,母窦德妃。 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712年9月8日 —756年8月12日 在位)。垂拱元年八月戊寅日(685年9月8日 )生于东都洛阳。善骑射,通音律、历象之学。  初封楚王,后改封临淄王。 唐隆元年六月庚子日(710年7月21日  ),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集团。先天元年八月庚子日(712年9月8日 ),李旦禅位于李隆基,李隆基于长安太极宫登基称帝 [1]  。后赐死太平公主,取得了国家的最高统治权。唐玄宗在位前期,注意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开元盛世。他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封粟末靺鞨大祚荣为“渤海郡王”,设渤海都督府黑水都督府,封南诏皮罗阁为云南王,封回纥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是在位后期逐渐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宠爱杨贵妃,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塞外民族试图来稳定唐王朝的边疆,结果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由盛转衰埋下伏笔。天宝十五载(756年)太子李亨即位,尊其为太上皇。宝应元年四月甲寅日(762年5月3日 ),病逝于长安神龙殿,终年78岁,谥号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庙号玄宗(清朝为避康熙帝玄烨讳,改为元宗),葬于泰陵   清朝为避讳康熙帝之名玄烨,多称其为唐明皇,另有尊号开元圣文神武皇帝。

28,颜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 ),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 )人出生于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  ) 。唐朝名臣、书法家,秘书监颜师古五世从孙 、司徒颜杲卿从弟。颜真卿出身琅琊颜氏,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登进士第,历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后因得罪权臣杨国忠,被贬为平原太守,世称“颜平原”。安史之乱时,颜真卿率义军对抗叛军,一度光复河北。后至凤翔,被授为宪部尚书。唐代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兴元元年(784年),被派遣晓谕叛将李希烈,凛然拒贼,终被缢杀。他遇害后,嗣曹王李皋及三军将士皆为之痛哭。追赠司徒,谥号“文忠”,被后世誉为“人艺和谐统一的典范”。

颜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其笔法。其正楷端庄雄伟,行书气势遒劲,创“颜体楷书,对后世影响很大。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又与柳公权并称“颜柳”,被称为“颜筋柳骨”。又善诗文,有《韵海镜源》《礼乐集》《吴兴集》《庐陵集》《临川集》,均佚。宋人辑有《颜鲁公集》。

29,董其昌董其昌(1555年2月10日—1636年10月26日),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市)人。明朝后期大臣、书画家

万历十七年(1589年),考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一度担任皇长子朱常洛的讲官。历任湖广提学副使、福建提学副使、河南参政,因病辞职。泰昌元年(1620年),明光宗朱常洛继位,授太常少卿、国子司业,参修《明神宗实录》。天启五年(1625年),出任南京礼部尚书,因事辞官。崇祯五年(1632年)任太子詹事。崇祯七年(1634年)回归乡里。崇祯九年(1636年)去世,谥号“文敏”。董其昌擅于山水画,师法于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兼有“颜骨赵姿”之美。存世作品有《岩居图》《秋兴八景图》《昼锦堂图》《白居易琵琶行》《草书诗册》《烟江叠嶂图跋》等。画作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的画坛影响甚大。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作品《戏鸿堂帖》(刻帖)。颇能诗文,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文集》等。

  30,杨凝式,(873年-954年),字景度,号癸巳人、杨虚、希维居士、关西老农等。华州华阴县(今陕西华阴)人。   

31钟繇(151年-230年 ),元常,豫州颍川郡长社县(今河南长葛市)人。汉末至三国时期曹魏重臣,书法家锺繇出身颍川钟氏。东汉时期,举孝廉出身,历任尚书郎黄门侍郎,协助汉献帝东归洛阳,封东武亭侯。后得到掌权的丞相曹操的信任,出任司隶校尉,镇守关中,功勋卓著,被比为萧何。累迁前军师。曹操受封魏王时,任魏国大理卿、相国等职。曹魏建立后,拜廷尉卿,再迁升为太尉,位列三公之首。魏明帝时晋升太傅,封定陵县侯,人称“锺太傅”。太和四年(230年),锺繇去世,谥号为“成”正始四年(243年),配享魏武帝曹操庙庭。锺繇书法学习曹喜蔡邕、刘德升,博取众长,擅长隶书楷书行书。他对书法的章法和结体有深入周密的研究。其书巧趣精细,茂密幽深,自然天成,无雕琢气。其楷书笔法和结体带有浓厚的隶书气息,风格古朴,被历代奉为楷模,有“正书之祖”之誉。锺繇与张芝王羲之王献之合称“书中四贤”;又与王羲之并称“钟王”。锺繇书法无真迹传世,有影印本《荐季直表》及刻帖有《宣示表》《贺捷表》《力命表》《墓田丙舍帖》等传世。唐末五代时期官员、书法家,唐末门下侍郎杨涉之子。杨凝式为唐哀帝天佑二年(905年)进士,官秘书郎。历仕后梁、唐、晋、汉、周五代,多次因心疾而难以履职,授闲散官职。又因其性情狂傲纵诞,经常作出癫狂举动,故有“杨风子”之号。累官至太子少师、太子太保等职,世称“杨少师”。后周世宗显德元年(954年),杨凝式去世,终年八十二岁。获赠为太子太傅。杨凝式富有文藻,善书法,尤工行草。其书法初学欧阳询、颜真卿,后又学习王羲之、王献之,一变唐法,用笔奔放奇逸,自成风格。无论布白,还是结体,都令人耳目一新。前人说他用笔有破方为圆、削繁为简之妙。北宋书家多受其影响。宋人将其与颜真卿并称为“颜杨”,清人李瑞清则视其为“由唐入宋一大枢纽”。今存世书迹有《韭花帖》《夏热帖》《卢鸿草堂十志图跋》《神仙起居法》,刻本有《步虚词》等。



收 藏
分 享
表态的人
  • 泉水涓涓
  • 西江月
发送

1条评论

  • 因为书法各有千秋,所以只能讲书法的历史的发展很久远,书法家的字体很有别具一格的风貌,但是不能说哪一位书法家是我国最好的书法家,书法达到了“一览众山小”的高度。
    2023-08-15 14:30:43 0回复
    0
  • 19905
    积分
  • 3525
    博文
  • 5319
    被赞

个人介绍

中国作家在线签约作家,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清凉书院书画名家专委会会长。

未成年人举报专码
苏ICP备15046661号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01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08248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信箱:bbs_cz001@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2  业务联系: 0519-86189488
未成年人举报信箱:a82000682@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