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网 | 微博 | 客户端 | 旧版博客
收藏本站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讲座【2】

陈平 最后编辑于 2023-08-03 08:18:46
1624 1 1

浅识文学、文学史与文史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讲座【2】

 [二]   何谓文学史

文学史即为每朝代每代的政治家们授意下所编辑而得的作品,每朝每代由于施政方法的不同,每朝每代自然文学史作品也不同。清赵翼【10】他在《论诗·李杜诗篇万古传》中讲:李杜【李白,杜甫】诗篇万古传,如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由此看出,文学会是多变性发展。从文“字”上来讲,我们的先祖们由结绳记事,进而画图叙述事,再后来由图简成文字,奠定了文字的基础,进而又分化了各种文字,就更加暗隐了文字的多样性,可以讲有多少种文字,就有多少类文学。只是可惜的是,任何事物逃不掉自然演化的规律,有生就有亡,有增就有减,由于多年的战乱及历史的演变,《三坟、五典》不见了,《连山、归藏》不见了,《六韬、九丘》不见了,有许许多多许许多多的古籍都不见了;还好我们的先人给我们留下了《内经》、《诗经》、《易经》、《春秋》。《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尽管《二十四史》各有得失,如《史记》、《汉书》、《旧唐书》相对而言质量上乘。《魏书》、《新唐书》、《明史》等问题比较多。但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历史的保贵资料。文学是各各个体思想的组合,这其中的思想有四;一种境界,一种,为己,一种为利人,一种即为己又利人,一种即不为己也不利人,纯属无聊。

文学史只有三种境界,为己,利人,为己又利人,不包括无聊,无聊的文学史也有但都流传不下来。

文学与文学史有什么区别。

文学与文学史最大的区别,就是文学史是由历代政治主体认可并支持的,文学却不一样了,大多数文学之中的作品如果不利于当时的政治主体,都不会被收列到文学史之中。所以有人说文学创作必须针权贵与政治主体,这根本不可能,原因非常明白。

文学史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文学作品的产生,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又促使了文学史作品朝着利民的方向发展,文学作品与文学史作品最理想的境界是和谐发展,共生共荣,而不是一方独大;大家可以这么试想一下,如果文学史是一只领头羊,在这只领头羊的带领下,其它羊只会跟众而没有自己的思想,假如有一天领头羊把羊群带到一个悬崖上,领头羊万一犯了毛病,跳了下去,其它羊儿由于没有了自己的思想,只会盲目的跟从,也就注定了全羊覆没的悲剧。由此可以看出,某些文学作品虽然不利于统治阶级,但也是有自己的思想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避勉全军覆没的悲剧发生。文学作品历史上这类悲剧太多太多了。几乎每次朝代迭更时,都会惨遭一次浩劫,除了政权平安过渡的那个黄袍加身的宋太祖是个例外,有史料记载的文学浩最严重的有十次。

一、焚书坑儒

秦统一全国第九年(公元前213年),为反对儒生干政,体现强权政治,设“挟书律”,丞相李斯【11】向秦始皇【12】建议:“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官藏与民藏之书一律销毁,只留秦国史书和医药、农业之书,并坑埋儒生四百六十余人。这便是史上震惊的梵书坑儒。虽然如此,秦书亦得以保留许多。但更可叹的是,西楚项羽灭秦后火烧咸阳宫,大火延烧三个月,官方所存的大批典籍毁于一炬,从书祸来看比之秦皇尤甚。

二、王莽之乱

公元8年王莽【13】篡汉自立,建立新朝,很快触发了汉末农民大起义。在位十余年,战乱不断,刘秀崛起与之展开争权战争。后刘秀为平定四处叛军,引发大小许多战争,其中毁坏书籍不计其数。这还不算,公元24年,赤眉军与更始军互攻于长安,宫室被焚,“礼、乐分崩,典文残落。”《文献通考》说:“王莽之乱,焚烧无遗。”西汉藏书上百年的辛苦经营,在王莽【11】大乱中消灭殆尽。

三、董卓之乱

东汉末年,董卓【14】专权,天下诸侯共伐之。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为避锋锐,使汉献帝【15】从洛阳西迁长安,并放火将洛阳城烧成一片废墟。“图书缣帛,军人皆取为帷囊,所收而西七十余乘,属西京大乱,一时燔荡。”图书损毁无数。

四、八王之乱

三国时魏国受曹操【16】等爱书的影响,对图书收藏很重视。政府典藏又开始丰富起来。至晋统一全国后,建秘阁以藏书,所藏已近三万卷。但不久,司马氏王族宗室操戈,内部兵乱,史称八王之乱【17】,祸延十六年,战争不止,秘阁藏书受到严重破坏。

     五、江陵焚书

东晋至南朝,虽南迁而战火不断。晋怀帝【18】时已有一批书籍南迁,经多年经营始有所得。南朝初年谢灵运造《四部目录》,著录有图书近六万五千卷。公元502年梁武帝萧衍【19】灭齐建梁,“兵火延烧秘阁,经籍遗毁”,书籍再遭劫难。

     六、黄巢起义

安史之乱被平定后,唐朝政府再次重新修补书库。代宗时,以千钱购书一卷,并设立拾遗史到江南寻访图书。文宗时,“搜访遗文,日令添写”。经过多年征集,政府聚书又达五万余卷。然而好景不长,875年黄巢【20】起义,881年攻陷长安建立大齐。兵火之中,“内库烧为锦绣灰。”

      七、安史之乱

唐朝其藏书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所获颇丰。唐玄宗【21】尤好藏书,命人多录副本,以防不测,在长安与洛阳两京各藏一套,然而在公元755年,安禄山【22】发动叛乱,后史思明再起,史称“安史之乱”。安禄山攻陷两京,玄宗逃亡四川。两京所藏图书“亡散殆尽”,“安禄山之乱,尺简不藏”。图书再次遭受浩劫。

八、靖康之难

北宋末年(1126年),金军入侵,攻陷汴京,“即取秘书录”,将书录拿走。次年,金人攻临开封,迫宋钦宗【23】为人质,凭录索取北宋全部藏书及印版。两个月后,宋援军云集京师,金军仓皇北还,“秘阁图书,狼藉泥中……书史以来未有如今日之甚。”此所谓靖康之乱,宋人视为大耻,在我国书史上也是一次大难。

九、绍兴之难

1276年,蒙古军攻陷临安,后建立元朝。战火中,南宋图书损毁甚巨,此又是书史一劫。 早在北宋时,金人不但也建馆收藏所掠的北宋图书,还征集民间图书,因此金人所藏之书也颇丰富。元人灭金后,图书虽有损毁,但余者皆归元人所有。

十、四库全书

清朝统治后,因担心夺政权于明,汉人不服,所以一方面加强汉学研究,力求以汉治汉,大力推崇儒家思想,以巩固统治地位;另一方面,却大兴文字狱,禁止各种不利于政府的言论,有敢犯者,以酷律严惩。

为求销毁彻底并稳定民心,政府开始以修撰《四库全书》为名鼓励民间献书,此套巨著号称集古今之大成,想达到“天下之书莫出于此”的思想禁锢的目的,明着为藏书修书,实则也在大量地禁书毁书。有献书者常获罪,让文人藏家进退两难。

全书修成后,分录副本七部,在各地建文渊阁等分藏以防不测。清时是文字狱与禁毁书籍最惨烈的时期,前后数十年,祸及几代人,连我国文学奇葩《红楼梦》都在被禁之列。其时人人自危,文人多用曲笔,不敢谈国事,政府借此鼓励文人少谈事多修书,修政稳民,扼杀言论。通过收缴和禁毁,所毁之书有据可查者数十万计,余者不可胜数,对古籍是史上最严重的破坏。致使清之后,宋刻本成为极为稀有之物。

注;

10赵翼(1727年-1814年),字云崧(一作耘崧),号瓯北,别号三半老人。常州府阳湖县(今江苏省常州市)人,清中期史学家、诗人、文学家。

赵翼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中举。乾隆十九年(1754年),考授内阁中书军机处行走。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中探花,赐进士及第,授翰林编修。历任广西镇安知府、广东广州知府等职,官至贵州贵西兵备道。后辞官,主讲于安定书院。 嘉庆十五年(1810年),赴鹿鸣宴,赏三品顶戴。嘉庆十九年(1814年),逝世,享年八十八岁。

赵翼长于史学,考据精赅,所著《廿二史札记》与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合称"清代三大史学名著"。 论诗主"独创",反摹拟。与袁枚张问陶并称清代性灵派三大家

11李斯,(?~前208年),战国末楚国上蔡(今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重阳办事处李斯楼社区 )人。 秦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少为郡吏,曾从荀卿学。战国末年入秦国,初为秦相吕不韦舍人,被任命为郎。旋任长史,拜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下逐客令时,上书力谏客不可逐,为秦王采纳。又为秦并六国谋划,建议先攻取韩国,再逐一消灭各诸侯国,完成统一大业。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统一全国后,作为廷尉奉命与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等议定"皇帝"之号。后任丞相,多次随始皇帝巡行。反对淳于越分封子弟之议,主张禁私学、废《诗》、《书》、六国史记及"百家语"。又以小篆为标准,整理文字,作《仓颉篇》以为范文。

始皇帝死后,与赵高矫诏迫扶苏自杀,立胡亥为帝。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后,劝二世更为法律,行"督责之术",加强君权。后被赵高诬为谋反,具五刑,腰斩于咸阳市,夷三族

12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秦庄襄王之子。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十三岁继承王位,三十九岁称皇帝,在位三十七年。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建立首个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曾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是古今中外第一个称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 

秦始皇在中央创建皇帝制度,实行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同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修筑灵渠,沟通水系。还把中国推向大一统时代,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新局面。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深远影响,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他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13王莽,(公元前45年-公元23年10月6日),字巨君,新都哀侯王曼次子、西汉孝元皇后王政君之侄、王永之弟。中国历史上新朝的建立者,即新始祖,也称建兴帝或新帝,公元8年-公元23年在位。

王莽为西汉外戚王氏家族的重要成员,其人谦恭俭让,礼贤下士,在朝野素有威名。西汉末年,社会矛盾空前激化,王莽被朝野视为能挽危局的不二人选,被看作是"周公再世"。公元8年12月,王莽代汉建新,建元"始建国",宣布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

王莽统治的末期,天下大乱,新莽地皇四年,更始军攻入长安,王莽死于乱军之中。王莽共在位16年,卒年69岁,而新朝也成为中国历史上很短命的朝代之一。 

14董卓,(?-192年5月22日),字仲颖,凉州陇西临洮(今甘肃岷县)人,东汉末年军阀和权臣,其种种的暴行使之成为中国历史上总体评价极其负面的人物之一。

董卓于桓帝末年先后担任并州刺史,利用汉末战乱和朝廷势弱占据京城,废立挟持汉献帝,东汉政权从此名存实亡。他生性凶残,犯下诸多罪行,引致全国其它割据军阀发动董卓讨伐战,董卓本人则被朝内大臣联合其部下设计诛杀,死后部下李傕和郭汜两人为了把持朝政互相火拼,皇帝与朝廷流离失所,各地州牧、刺史、太守、占据属地完全脱离中央控制,开启三国时代。

15,汉献帝,东汉末代皇帝(189年-220年在位),汉灵帝刘宏次子,汉少帝刘辩异母弟,母为灵怀皇后王荣。

刘协早年受董太后抚养,举止端庄,时称"董侯"。汉少帝即位,封刘协为渤海王,后改封陈留王。中平六年(189年)9月28日,刘协被司空董卓拥立为帝。董卓伏诛后,刘协被董卓部将李傕郭汜挟持,后在杨奉董承的护送下返回洛阳。建安元年(196年),刘协受制于兖州牧曹操,迁都许县,拜曹操为司空。 后因不甘沦为傀儡皇帝,策动董承和伏完起事,结果没有成功。建安十三年(208年)以曹操为丞相,建安二十年(215年)立曹操之女曹节为皇后,翌年封曹操为魏王。

延康元年十月乙卯(220年11月25日),刘协在魏王曹丕逼迫下禅位于曹丕,降封山阳公,保留天子礼仪,将两个女儿嫁于曹丕。青龙二年(234年)去世,时年五十四岁,葬于禅陵,谥号孝献皇帝,史称汉献帝。

16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

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17八王之乱,是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这次动乱共历时十六年,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元康元年(291年)三月到六月,持续三个月;第二阶段,从元康九年(299年)到光熙元年(306年),历时七年。其核心人物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八王。西晋皇族中参与这场动乱的王不止八个,但八王为主要参与者,且《晋书》将八王汇为一列传,故史称这次动乱为八王之乱。八王之乱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当时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导致了西晋亡国以及近三百年的动乱,使之后的中原北方进入十六国(五胡乱华)时期。

18晋怀帝 即 司马炽(284年-313年3月14日),字丰度,河内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西晋第三位皇帝(307年-311年在位),晋武帝司马炎第二十五子 ,晋惠帝司马衷异母弟,母为王媛姬

天姿清劭,少著英猷。初为散骑常侍,封为豫章王。晋惠帝在位,拜镇北大将军,册为皇太弟。永嘉元年(307年),即位为帝,太傅东海王司马越辅政。在位期间,五胡乱华开始萌动,皇室权力斗争日渐严重。永嘉五年(311年),密诏苟晞讨伐司马越,导致东海王司马越病逝,太尉王衍为石勒败于宁平城。汉昭武帝刘聪趁势攻破洛阳,制造永嘉之乱,俘虏晋怀帝,以为仪同三司,封会稽郡公。

建兴元年(313年3月14日),为刘聪所毒杀,时年三十岁。

19梁武帝萧衍(464年-549年),字叔达,小字练儿,生于建康(今南京),籍贯南兰陵郡武进县东城里(今江苏省丹阳市访仙镇),南北朝时期梁朝政权的建立者。

萧衍是兰陵萧氏的世家子弟,为汉朝相国萧何的二十五世孙。 父亲萧顺之是齐高帝的族弟,封临湘县侯,官至丹阳尹,母张尚柔。他原来是南齐的官员,南齐中兴二年(502年),齐和帝被迫"禅位"于萧衍,南梁建立。萧衍在位时间达四十八年,在南朝的皇帝中列第一位。前期任用陶弘景,在位颇有政绩,在位晚年爆发"侯景之乱",都城陷落,被侯景囚禁,死于台城,享年八十六岁,葬于修陵,谥号武皇帝,庙号高祖。

20,黄巢,(820~884年),字号不详,曹州冤句县(今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人。唐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

出身盐商家庭,善于骑射,粗通笔墨,少有诗才。 成年之后,没有通过科举考试。起义前一年关东大旱时,积极收拢难民。乾符二年(875年)六月,响应王仙芝起义。乾符四年(877年),攻陷郓州,杀死天平节度使薛崇。乾符五年(878年),王仙芝战死后,成为起义军领袖,号称"冲天大将军",年号"王霸"。乾符六年(879年),围攻广州。广明元年(880年),进入洛阳,突破潼关,进入长安,即位于含元殿,国号"大齐",年号"金统",并大肆屠戮唐朝宗室百官。在唐朝将领李克用王重荣等人的猛烈进攻下,退出长安。

中和四年(884年),战死于狼虎谷(在今山东莱芜市西南),时年六十五岁。 

21,唐玄宗 即 唐明皇。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公元685年出生在神都洛阳,712年至756年在位。唐朝在位最久的皇帝,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母窦德妃庙号"玄宗",又因其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亦称为唐明皇。清朝为避讳康熙皇帝之名"玄烨",多称其为唐明皇,另有尊号"开元圣文神武皇帝"。

垂拱元年(685年)秋八月戊寅,李隆基生于神都洛阳,性英明果断,多才多艺,知晓音律,擅长书法,仪表雄伟俊丽。永昌年间(689年)过继给李旦的长兄孝敬皇帝李弘为嗣,初封临淄王,后改封楚王兼任潞州别驾。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时,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先天元年(712年)李旦禅位于李隆基,后赐死太平公主,取得了国家的最高统治权。前期注意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他的开元盛世是唐朝的极盛之世,在位后期宠爱杨贵妃,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塞外民族试图来稳定唐王朝的边疆,结果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中衰埋下伏笔。天宝十五年(756年)太子李亨即位,尊其为太上皇。宝应元年(762年)病逝,终年78岁,葬于泰陵。

22,安禄山,(703年1月22日-757年1月29日),本姓康 ,字轧荦山,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 )人 ,粟特族。唐朝时期藩镇、叛臣。

安禄山出身西域康国,其父早逝。其母阿史德氏,改嫁于右羽林大将军安波注之兄安延偃,从此改为安姓,精通六蕃语言。 开元初年,逃离突厥,成为幽州(范阳)都督张守珪的部将和义子。骁勇善战,屡建功勋,迁平卢军兵马使、营州都督。天宝年间,安禄山经义父张守珪举荐,受唐朝当局信任,从此平步青云,兼任平卢、范阳(幽州)和河东三镇节度使,受封东平郡王,镇抚东北地区。天宝十四载(755年),以诛杀宰相杨国忠为名,悍然发动安史之乱。一路势如破竹,攻破两京。建立伪燕政权,年号圣武。晚年失明,宠爱幼子,引发晋王安庆绪不满。

至德二年(757年),为嫡次子安庆绪指使宦官李猪儿所害,谥号为剌。史思明杀死安庆绪后,成为大燕皇帝,追谥光烈皇帝。

23.宋钦宗 即 赵桓。

宋钦宗赵桓,(1100年―1156年),宋朝第九位皇帝,北宋末代皇帝,宋徽宗赵佶长子,宋高宗赵构异母兄,母显恭皇后王氏。在位1年零2个月。

生于元符三年(1100年),初名赵亶,封韩国公,次年六月晋爵京兆郡王,大观二年(1108年)晋爵定王,大观五年(1111年)立为太子宣和七年(1125年),拜开封牧,不久受宋徽宗禅让登基,改元靖康。为人优柔寡断、反复无常,对政治问题缺乏判断力和敏锐力。他是历史上懦弱无能的昏君,听信奸臣谗言,罢免了李纲。金兵围攻汴京,却无力抵抗。靖康之变时被金人俘虏北去,南宋绍兴26年(1156年)驾崩于燕京,终年57岁,葬于永献陵


收 藏
分 享
表态的人
  • 泉水涓涓
发送

1条评论

  • 传统文化不朽。
    2023-08-03 08:28:38 0回复
    0
  • 19876
    积分
  • 3520
    博文
  • 5308
    被赞

个人介绍

中国作家在线签约作家,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清凉书院书画名家专委会会长。

未成年人举报专码
苏ICP备15046661号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01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08248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信箱:bbs_cz001@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2  业务联系: 0519-86189488
未成年人举报信箱:a82000682@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