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和平饭店情结之一
安 文
树大根深,人老恋旧,越老童年情结越浓。童年,因为父母在外滩市军管会上班,我住在北京东路外滩,就在上海标志性建筑和平饭店和交通银行大楼傍边。故我并非北京那种大院子弟,而是黄浦江边那些大楼的孩子。因为东南这两栋高搂挡了阳光,我和发小们常常沿着圆明园路拐进滇池路,坐在交通银行大楼门口铜狮子台基上,吹着黄浦江的暖风,晒着从和平饭店穹顶洒下来的阳光,看着走过的红男绿女,或看书做作业,或吹牛聊天,随着新上海的成长慢慢长大。因此,我的恋乡思绪,离不开黄浦江,外滩,和平饭店是我童年情结的关键节点。
台湾人也有和平饭店情结。我的发小,或者是旧上海金融中心银行家、工商大亨子女,或者是新上海财贸系统军代表的孩子,而我们的家和家具,就是那些逃到台湾的大佬遗留的。所以后来发小中很多无产阶级大干部的小孩,与资产阶级子女们恋爱结婚,其乐融融。而那些上海富豪,尤其不少国民党高官、文化名流、商业家族到台后,在融入台湾当地社会的同时,也带去了大陆的文化习俗,特别是他们记忆中的上海商业模式、海派文化、生活方式,甚至说话腔调(上海普通话)等等。而和平饭店作为上海外滩的标志性建筑,是当时上海滩最高楼,也是第一幢有电梯和屋顶花园的酒店,曾享有“远东第一楼”美誉,名流巨贾趋之若鹜。因此,马英九等台湾上流社会人士,天然存在一种上海情结,其焦点也是和平饭店,是台湾与上海、与大陆之间重要的记忆联结节点。
在两岸人民共同记忆中,少不了华懋饭店,即和平饭店前身。1955年,世界和平大会在芬兰赫尔辛基召开,发表了赫尔辛基和平宣言,主旨是远离战争、永葆和平。随后,1956年,上海市政府将华懋饭店与汇中饭店合并,改名为和平饭店。华懋饭店是北楼,汇中饭店为南楼。而台湾社会的“上海情结”,“和平饭店情结”,就与华懋饭店在国共关系历史上的独特地位有关。
1911年,孙中山先生赴南京就职,途经上海,出席了上海各界在这里举行的欢迎大会。会上,孙中山提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著名口号。1923年,孙中山与苏联特使越飞在和平饭店签署了《孙文越飞宣言》,苏联表示支持孙中山的革命事业,孙中山也公开确认联俄政策。因为这个宣言,才有了后来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政策。可以说,第一次国共合作实际是在和平饭店孕育形成的,这也为后来和平饭店既是国共合作,又成为两岸对话的历史见证者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