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网 | 微博 | 客户端 | 旧版博客
收藏本站

大龄青年不婚不育,一种文化的没落与装逼

许黎明 最后编辑于 2023-04-14 08:27:05
889 4 4

     大龄青年不婚不育,一种文化的没落与装逼

 

  文章的标题一般不会这样的长,我的文学老师大约要给我脑钉,我也没有哗众取宠的意思,但写一篇文章要归纳出一个主题,想来想去,也只有这样才是我要的表达要义。

 突然发现,身边亲朋好友的过了30岁年龄的孩子,没有成家的,怎么会有这么多!“那么好的姑娘他不要,我们做家长的有什么办法,随他吧”;“那么好的小伙她不要,我们做家长的有什么办法,随她吧”。我的同龄家长们,基本就是这样的无奈态度了。

 这篇文章在肚子里盘旋了几个月了,对错先不管,先吐为快吧。

 首先,有一点没犯错,这个现象的普遍性,已经不需要质疑了。

 两件事给我的感触:1 英国首相是印度裔了;法国巴黎的非白裔人口超过60%了。2 再过1520年,国内的幼儿园将关闭40%。本质,就是个人口下降,有媒体称:断崖式下降!结合本文标题,观察现有现象,这个应该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危言耸听。

 大龄青年的不婚不育,如何形成的呢?他们自己的说法大约有几种:1 女性经济独立下的觉醒。鲁迅说(大意):女性要独立,首先要经济独立。在“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平权意识下,女性的社会独立性毫无疑问,已经实现了,她们提出了:我们不要做生育机器!这其实是一个怪异的结论:夫权下的非独立女性,逻辑上是如何得出“非独立女性就是生育机器”的?生物学角度看,生育这个事其实是个合作共赢的事,低生产力条件下性别差异导致的生产能力差异和生产资料的掌控差异,在低生产力条件下为了群体族群的生存,女性在一定的历史时间段中,确实付出了巨大的权益牺牲,但这种权益牺牲仍然包含了其他的收益:例如战争中成为相对的低死亡率群体。所以,凡事有其两面性,只说一面,不客观也不公平。生理结构、繁殖周期、在生物繁衍中的差别,一定的历史阶段,会形成某种一定历史发展局限条件下的生物繁衍的最大化追求,是必须的,所以,夫权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并不是一种恶意和自私。2 生养孩子经济成本太大,通俗的话叫生得起养不起。老一辈会说:我们的上一辈养45个,78个,怎么养的起的?历史、经济、文化氛围差别太大了,这样的话与年轻人是讲不通的,对经济(或者说物质)的要求,本质上是一种生活态度上对物质的认知,在否决了一切精神(包括对责任、社会、情感、文化)的前提下,自私的感官享乐被赋予成崇高的权益的时候,物化的人,其实就是异化的人。

 大龄青年的不婚不育,至少目前是占了相当比例,但也没有到了民族危亡的程度,我想换个角度,从生物学和文化的角度两方面来解读这件事,得罪人是一定的,但得罪的是谁呢?或许我还不屑一顾。

 性的开放与避孕措施的完备,抵消了婚姻的生理必须性和生育必然性,这是一个文化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客观现实了,所以,几乎不要去在这个上面争长论短,但这会涉及到政治和文化的一个未来,举两个现象性示例:1 美国仍然在局部为是否应该存在《反堕胎法》而争执不休,社会学家是人口的考虑,宗教学家是文化的考虑,政治家是选票的考虑;2 在某个宗教的前提下,利用其强大的对女性生育的文化影响力,“子宫占领欧洲”,通过这10多年的关注,我是确实看到他们卓有成效了。

 我是中国人,用汉字在写这篇文章,我大约也没有什么超出民族性的认知,非要被冠以什么“民族主义者”,一切悉听尊便。

 所以,就说说汉民族的“大龄青年的不婚不育”!

 作为生物,生育来源于巨大的基因遗传能力,这是生物群体除生存力之外最大的本能力,基因遗传有个特征:利己性和利他性共存。所谓利己性:所有生物都力求自己的基因获得最大的遗传广度,人的“冲冠一怒为红颜”也好,动物的斗角也好,莫不如此,女性或雌性的选择,也是一种利己性选择,只是方式不同。所谓利他性,是指在种族繁衍面前,低能的单个生物个体为了避免有缺陷基因遗传而导致整个族群的质量下降,除了缺陷导致的生育能力直接归零外,生物个体主动放弃了繁殖行为,这就是基因的利他性。所以,可以确定地说:不婚不育的青年中,有一部分就是基因缺陷导致的,这个,要理解和包容他们。

 人作为高级生物,其主观能动性很高,有一部分大龄不婚不育的青年实际是一种文化异化的受害者。“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我们暂且不要用这种传统文化的名头去责备年轻人,需要从另一个角度把道理讲清楚:抛开生物学上的基因传承力,一定低生产力条件下,人口繁衍既是生存的需求,也是文化的需求。大家应该清楚:人是唯一一种围绕死亡产生文化的物种。所有宗教,构建解释的都是关于死亡的未来,这其实可以说是人作为情感动物的发源。所以,“百善孝为先”也好,“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也好,古人大约最基本的需求一方面是生存上需要老有所养,另一方面,实在不想死后曝死荒野,无人收尸,这是情感的需求。

 客观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教育我们太多年了,死后“有没有一碗羹饭”吃,在我们这一代,大约也没有那种情感上的强烈依赖了,但“曝死荒野,无人收尸”无所谓,我们这一代人已经豁达到如此境界,我是大大存疑的。有一种恶劣行为叫“挖绝户坟”,原来没有后代守护,连死后都不安宁呢。

 民族发展角度,我们需要年轻人多生养下一代,传承基因,传承未来,一切表面靓丽或糟粕的现实,总会随着社会发展而完善,但到那个时候我们得有下一代人来传承。

 文化是基于人来传承的,没有下一代,传承什么?文化灭亡了。

 人口制度的千疮百孔和近年文化教育的歧路深远,不能成为现在这些没有遗传基因缺陷的大龄不婚不育青年的避责和懒惰的托词,经济的发展或许是改变了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但还没有发展到人可以永生,是会死的。或许没有了“老有所养”的顾虑,也暂时不会缺失“曝死荒野,无人收尸”的服务,但是,作为一个民族生存传承者的责任呢?因此,你们那些个“尊重自我”“生活自我”(大约也叫“活出自我”)的没落文化口号,确实不过是:一种文化的装逼!

 

                       许黎明2023  04  12

 

  


收 藏
分 享
表态的人
  • 泉水涓涓
  • 顺其自然者
  • 嫳屑男子
  • 一休哥
发送

4条评论

  • 关于生育后代的观念。缺陷也是相对的。不止是竞争失败者的自知和“利他性”难以繁殖的自知。也是有的中产和高产精神上的自由。何况西方国家普遍长期低生育率,不止是装逼,更多的是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大势所趋。
    2023-05-10 14:03:52 0回复
    0
  • 人的观念,转变需要一个过程。从想生不让生,到不想生催着生,观念问题其实是个大问题。
    2023-04-13 09:30:18 0回复
    0
  • 人太多了不值钱,少就少点呗,再说了,现在生孩子就像烧钱一样,整个社会动不动就失业,赚的工资都赶不上消费水平,生个毛线球啊….
    不生有时候是负责任的行为,不像有些困难的地方,夫妻没事干就生一堆孩子,那才叫无聊,不负责任呢
    2023-04-13 07:44:26 0回复
    0
  • 原因似乎很简单,结婚、生育成本太高,超出一般人的承受能力。
    2023-04-13 06:25:04 0回复
    0
  • 1183
    积分
  • 269
    博文
  • 280
    被赞

个人介绍

一个人

未成年人举报专码
苏ICP备15046661号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01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08248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信箱:bbs_cz001@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2  业务联系: 0519-86189488
未成年人举报信箱:a82000682@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