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春美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金坛抬阁的区级传承人。同时也是金坛抬阁制作的参与者,抬阁小演员的选拔者,以及抬阁小演员的化妆师与培训老师。近年来,她为金坛抬阁的传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旧时的常州金坛,每年的清明节后,都要出一次抬阁,俗称 “春会” 。以祝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金坛抬阁最早源自于古代的细打锣鼓,起源于明代,鼎盛于清末,是一种融合戏剧造型,杂技娱乐表演为一体的大型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是若干童男童女扮演成古装戏剧人物,悬立在数层阁架之上,由人抬着并配之吹打器乐浩荡出行的一种传统杂技娱乐形式。
金坛抬阁集建筑力学、造型艺术和戏剧人物形象为一体,构思新颖,设计巧妙,机关设置惊险绝妙,人物装扮栩栩如生,充分显示了金坛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抬阁由几名壮汉抬着,在鼓乐声中缓步行走。前面锣鼓开道,旁边则备有鸳鸯叉,时时维护抬阁上小演员的安全。鸳鸯叉同时具备给抬阁小演员递饭送菜的作用——小演员一旦上阁,直至表演结束,是不可以下阁的。所以在上阁前一个小时就不可以喝水,上阁前半个小时,必须方便结束。在阁上的吃喝问题,都是由下面的工作人员放在小竹篮里,然后用鸳鸯叉架着递上去的。
起抬时,上面小演员离地有6米多。抬阁的道具是用铁杆做成的一、两丈的高杆,高杆上有分枝。将它立于抬桌上。小演员被装扮成戏剧中的经典人物。手持各式道具,在阁上随着乐声轻轻舞动,表演出惊险、玄妙的各式形态。
由于抬阁表演的特殊性,抬阁小演员的选拔成了金坛抬阁的一个重要环节。挑选小演员时,对体重、年龄、灵活性、勇敢程度……都有非常苛刻的要求。由于金坛抬阁每年只表演一到两次,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演员的体重与身高都在发生变化。所以,基本上,上年培养出来的小演员,来年就不符合抬阁表演的标准了。
马春美老师原本是剪刻纸民间艺人,在剪刻纸的免费推广与传承中,已经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后来,马春美认识了金坛抬阁的传承人姚汝明 ,她又开始学习起抬阁。凭着一股韧劲与钻劲,马春美成为金坛抬阁的区级传承人。她利用自己推广剪纸时积累的人脉,在每次抬阁表演时,她都积极地发动亲戚、同事、朋友……并不断地开导他们,把他们家的“小宝贝”送到抬阁小演员队伍中来。
经过一系列专业性的测试,最后晋级的小演员,成了马春美老师培养的对象。她先用模拟的抬阁道具来锻炼他们的胆量,待经过一阶段适应期后,再培训小演员们的表演姿态。最后再让他们上阁进行排练。
上阁前一个小时,是对小演员进行化妆的时刻,马春美老师不敢放过每一个细节,力争把演员的精气神与所扮演的角色充分地吻合起来。一套流程虽繁琐、紧张,但她却每次都做的那么的仔细与专业。
马春美说:“金坛抬阁是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也只有一两次的表演机会。所以,她一点也不敢掉以轻心,每次都要以最完美、最精彩的表演呈现给观众;金坛抬阁更是金坛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金坛地方文化的一张不可多得的名片。现在由于种种原因,已经出现了青黄不接的尴尬境况,作为传承人的她,有责任、有义务把它发扬光大。”
马春美在跟小演员化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