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网 | 微博 | 客户端 | 旧版博客
收藏本站

常州年味二三事 ⑤ | 过年三故事

常小觅 最后编辑于 2023-01-18 09:11:28
4223 3 7

过年三故事


崔 勇


记得2018年1月8日,我给《常州晚报》过年特刊四十载过大年投稿专稿。


故事1:影评组成员过大年:从美国大片到贺岁片

看电影,是过年的重要内容。贺岁片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本世纪初开始走进常州人的生活。

30年前,在常州的一帮影评人,我们这样玩转电影评论,在 没有网络、没有微信的时代,一帮电影迷如何发声?

电影头条、文慧园路三号、电影公嗨课、毒舌电影、独立鱼电影、口袋电影……这些,都是这两年随着微信公众平台的普及而流行起来的影评微信公众号,公众号的主人可以借助微信平台,图文并茂,或庄重或戏谑,或推荐或吐槽,来表达对于电影的认知,赢得一帮铁粉的拥趸。而在30年前,没有网络、没有手机、没有微信,阵地贫乏的当年,照样把电影评论玩成了全省知名。

一、那时,每个影剧院都有自己的影评小组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常州的电影评论十分红火,是有其产生的深厚基础的,可谓“一荣俱荣”。首先,常州人有爱看电影的市场基础,影剧院一直比较多;其次,这些影剧公司有一批热心人,愿意一次次组织群众参与电影评论工作,从而推动常州电影市场的发展。可以说,这些热心人,在整个常州电影发展史上,都是关键人物,他们对电影市场的引领和培育意识,在全省都是较早的,其中的代表人物是亚细亚影城的创建人之一、后来担任过万达电影院线首任总经理的包嘉忠,是常州走出去的、对中国影院市场化和商业化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人物。另外,上世纪90年代初,国内电影市场开始打开国门,引进美国大片,虽然那时限量供应,一年也就10部,但电影市场越来越开放的趋势,已经不可避免。这些都催生了常州电影评论的欣欣向荣。当时的群众影评红火到什么程度?从市中心的亚细亚影城、红星、兰陵、和平、大光明、文化宫,到原戚墅堰的金星……几乎每个电影院都有自己的影评小组,这些影剧院都有自己的橱窗,定期张贴影迷们写的影评文章。另外几块重要的阵地,还有常州日报“延陵周末”的影评专栏、《常州工人》“影视歌榭”专栏等,让电影评论有了播种、开花、结果的阵地。常州的电影票房曾经连续7年蝉联全省第一,甚至全省和全国的很多现场会也放在常州开,这里面,影评事业功不可没,反过来促进和培育了一批忠实的影迷。

二、影响:常州人的影评,发到了全省和全国

上世纪90年代初,影视及其评论活动已悄然进入千家万户,构成当时社会精神生活的一大特色。1991年,广大城乡出现的争说《焦裕禄》《渴望》热,便是生动的例证。1992年5月,常州影视评论学会应运而生。我是一名铁杆影迷,也是市影视评论学会首批会员。会员中,有老师、机关干部、学生、工人。记得常州市影视评论学会和常州电影发行放映公司主编的《影视群言》(第三集)也在那年5月出版,封面题词钱小山,副主编是傅志泉。短短三年里,它从油印件发展到那时装帧精美的小册子,令人刮目相看。当时,我还是常州红星大剧院影评组的成员。每个月月底的一天,影评员们在红星大剧院2楼的会议室聚会,看新出的《常州市影剧报》,发上海《电影故事》杂志,分头落实、撰写下月按时出的影剧院宣传橱窗的稿件,交流着一个月来的各种文艺信息,实际上是一个影评沙龙活动。

我记得,傅志泉任影评学会秘书长,工作认真,水平很高,大家都亲切地叫他“老傅”。傅志泉长得像演员严顺开,曾经发生过观众将他当成严顺开而“追星”的趣事。而最令他佩服的,是傅志泉不仅在市内媒体发表影评,在《江苏电影》、上海《电影故事》和北京的《中国电影周报》等刊物也发表了大量颇有见地的影评文章。遗憾的是,老傅2010年已经去世。

我珍藏着一本1992年8月期的《江苏电影》,里面有傅志泉的影评《场面反差与角色反差—评两部“女人”影片》。因为傅志泉,我知道了该杂志,也向此刊投稿。同年11月,我的文章《〈菊豆〉里的红色——评张艺谋作品色彩处理风格》,首次在《江苏电影》杂志同样的版块“张艺谋作品漫谈”专栏中登出,给了我极大的鼓励。

1994年,由常州中行、常州日报社、常州电影公司等单位主办了“银海潮·我与电影娱乐”征文活动,非常隆重,专门开了新闻发布会,还有开幕式、闭幕式,可谓当年常州电影文化界的盛事。那时,还没有院线一说,但那几年,来常州的大腕络绎不绝,常州的电影市场不容人小觑。冯小刚、葛优、徐帆、腾格尔、秦怡、陶泽如、古月、张良……星光熠熠。陈冲、赵文瑄曾来亚细亚影城宣传他们主演的《红玫瑰与白玫瑰》,全国的首映式也在此举行。我记得,陈冲当时向影迷席扔了一个签有她名字的垒球,正好被他抢到了,至今还在我家里。

上世纪90年代末,葛优曾来常州,作为资深影迷兼影评员,我有机会与他合影(记得当天上午先在常州中国银行大厦会议室,他随影片剧组冯小刚、徐帆、刘蓓等为贺岁片做宣传,后在待室休息,照片为唐磊拍摄),照片上看,葛大爷那时虽然头发已经不多,但还很年轻。贺岁片《甲方乙方》《不见不散》《一声叹息》等,大家并不陌生。

三、收获:新片先睹为快,还意外在工作学业上“加分”

作为一名影评员,当时还是有点小福利的:来了新电影,全市还未上线,我们就可以先睹为快,有时还能看到当时国内公映机会不多的国外电影。另外,可以每月报销3张电影票。记得陈征将电影票要一张张贴在报销单上,去南大街和平电影院对面的电影公司报销。后来,红星、亚细亚等影院为他们办了观影证,亮证就可以看电影。我记得,上世纪90年代初期,电影院生意很好,亮证进场,不止一次遇到过必须加座的情况。但是到了中期,电影院的生意一度变冷,有一人包场的事情至少不下三次,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年夏天,陈征去看夜场,电影院的工作人员为了节省成本,关掉了电风扇,热得他电影都没看完就跑了。当时报纸上还讨论过,为什么电影市场这么冷?有人曾归咎于卡拉OK等娱乐行业的冲击。 我写了无数电影评论。同样一部电影,为三家刊物写(常州日报、江苏电影、常州工人),会找三个不同的角度,这也锻炼了思维的开放度和写作的敏捷性。上世纪1992年,我从企业到常州市委研究室,电影评论文章的知名度,也是一个方面。 

电影评论为工作学业意外带来的“加分”福利,我也碰到过。1995年底,我参与了全国群众影评征文比赛,收到了来自北京的获奖证书,2000年,我报名参加中央党校函授本科时,这次获奖还让我在入学考试中加了分,是我料想不到的。 

 现在,网络和智能手机普及,可以一边在网上看电影,一边输入弹幕,随时点赞或吐槽,如果不论水平如何的话,这已经是一个人人都可以是“影评员”的时代。


故事2:亚细亚电影文化节超级影视迷当上俱乐部副会长

——常州电视台2009年5月19日新闻广场节目《重回影院看电影》专题采访我

2009年首届电影收藏品展览中我的藏品上展台、成立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应邀上台发言并揭牌、名人演艺吧接受电视台专访并播出。                        

2009年5月9日,亚细亚影视城贵宾厅内举行了亚细亚常州超级影视迷俱乐部成立仪式暨新闻发布会,会前,碰到过去同在市府大院的熟人来参会,也许她概念中的影迷全是追星族,开口便问“你也是影迷?”

我反问到“怎么不是?我不仅1992年就加入市影评学会,1995年已是市作协、市影视家协会会员,还是亚细亚影评组的003,有影评证为证。”

会上,我站在发言台前,作为资深影迷和俱乐部副会长,代表影评员发言,领回了聘书、新影评证,并为俱乐部揭牌,我讲了17年来收藏电影品的经历。会后,市电视台在名人演艺吧的首届电影收藏品展台前对我进行了专访,询问我提供给亚细亚影视城的收藏品情况和感受。

原来,2009中华龙城(常州)旅游节开展12大系列主题活动,亚细亚电影文化节就是其一,5月1日我专程送交20件与电影有关的收藏品,电影世界的同志挑选了12件出具收条并马上布置在1楼的名人演艺吧的首届电影收藏品展台上展览,其中,有首批电影磁卡、副卡,有市委宣传部、文化局、市总工会1993年11月24日发的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电影展映月中关于做好《秋收起义》等影片的宣传、发行、放映工作的通知之红头文件;有1993年亚细亚独家上映《唐伯虎点秋香》影片宣传页;还有上世纪90年代红、兰、白厅电影票,影视城折叠式画册及明信片、海报、影评员证、《金陵饭店》报影评稿费通知单;有常州影剧报、常州经贸报,上有各厅排片表和1993新产品交易会在兰厅开幕的图片及文章,等等。

5月15日,常州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广场”节目《重回影院看电影》播出了以上镜头,还以“影迷:崔勇”字幕打出我的身份,并以“上世纪90年代亚细亚影视城第一批影评员”介绍我,提到“我的研究生毕业论文以亚细亚影视城发展为素材,答辩时得到好评……”,

想不到,第二天在亚细亚影视城参加影片《邓稼先》江苏首映式暨观众见面会,市文化局局长见到我,脱口而出:“昨晚在电视上看到你!”

上班后,同事、领导说:“巧人还是影视迷,电视上有镜头。”“电视上看到你,讲亚细亚影视城发展回顾……”,市总工会宣传教育处特邀请我看影片《铁人》;连20年前的熟人也提到此事。

这些,源于我旅游、收藏、影评的经历。

我收藏了上世纪90年代中国银行常州分行的两张特殊的中影卡。

一张是红星大剧院电影卡,这是常州市第一张电影卡——“中影红星电影卡”,1977年发行,该卡制作精美,集收藏与观片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红星电影卡由中国银行常州分行和红星大剧院联合发放,由当时的电影剧场公司监制。主卡正面是广电部重点国产片《青年刘伯承》电影彩色剧照画面,寓意当时电影工作者树立精品意识,拍摄和制作了一大批优秀国产主旋律影片,成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又表达广大青少年要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榜样,投身于祖国的四化建设。发行磁卡的宗旨和目的在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关于“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精神,繁荣常州电影市场,方便广大青少年学生及时观赏到优秀国产影片和减少观看影片费用的支出。因为凭此卡,青少年学生可在红星大剧院观摩5部电影。全套卡共4张,每年一张,发行至2000年,以迎接伟大的21世纪的到来。1977年电影卡发行完毕,根据编号摇出若干奖项,其中设特、一、二、三、四、纪念奖各为1、3、5、10、100、1000个,奖品是分体式空调一只、18寸彩电一只、变速自行车一辆、小霸王学习机一台、精美纪念品一份、免费办长城理财卡一张。同时,为满足部分收藏者的爱好,从4月3日起在红星大剧院亦有部分“中影红星电影卡”出售。是电影磁卡,有主卡、副卡,可以凭卡到常州定点影院购票消费,是我参加常州市影评征文的奖品。常州红星大剧院是常州市较早建成的剧院之一,连续多年获省明星剧场称号。曾接待和上演过全国甚至世界级艺术团体和高水准的文艺演出,使高雅艺术和优秀民族艺术占领了红星舞台,为市民提供了高品位的艺术熏陶和享受,在全市乃至全省享有较高声誉。当年,该院在放映中外优秀故事片中也一枝独秀,1993年卖断影片《霸王别姬》首映权的做法,开全国电影放映之先河,并为全国电影放映单位借鉴和推广。

中国银行常州分行当年以多种形式资助常州宣传文化事业,特别是连续4年在在全市中小学生中举办《中行杯》影评征文活动,提高了中小学生看优秀主旋律故事影片的兴趣和欣赏品位,从中汲取到精神和文化的养分,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1997年第5届《中行杯》影评征文广大影评爱好者投稿踊跃。

另一张是1997年中行亚细亚影视城电影卡,主卡正面是美国大片《山崩地裂》画面。

这些珍贵的经历,沟起了我结合影评活动搞收藏的回忆,对我研究文化产业很有帮助。我还应市收藏协会之邀,2009年7月18日上午和9月20日下午分别到河海社区、博爱社区作《党刊收藏趣录》上书房文丛“周周讲”义务讲座。

《常州工人》杂志收藏专栏2009年曾发表了我的收藏故事。2010年常州柴油机厂《今日常柴》报纸副刊“春天的故事”征文也发表了我写这些经历的作品《温暖人间》。2011年12月31日我去市文联参加市影视家协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遇到过去的影评员,又回想起许多经历。

《常州日报》2012年2月24日“龙城旅游故事”发了征文启事,看了感慨万千,我也有故事,玩味电影的乐趣,可鉴赏。写了本文初稿。

 

故事3:想起常州影评那些事:90年代红星影评组春节前后总聚会

2010年9月29日下午,时任民盟常州市委会秘书长黄勇送来《常州统战》2010年第4期(双月刊),因上面登了我写轸怀原民盟常州市委常委周玉峰的文章《两度牡丹增色龙城,一生耕耘献身艺术》,打开目录页,见有傅志泉的文章,仔细一看编者按,才知他2010年6月4日去世,只有69岁!问起原因,死于肺癌。十分惋惜,不由想起我与他交往的一些往事。

与傅志泉相识于上世纪80年代末期。那时我在工贸合营常州市塑料厂厂部办公室工作。1987年写了一篇影评稿件《角色·理解·爱护——从宋丹丹在〈月牙儿〉的表演说开去》,在电台“文学爱好者·习作园地”栏目播出,后获得全市第一届“常影杯”征文三等奖,还出席了在原南大街电影公司楼上的颁奖会议,那时,傅志泉是这次征文的评委。后来,便关注起他的文章来了。

傅志泉曾获第二届“常影杯”征文一等奖,常在《常州日报》等报刊上发表影评。《滋味最浓是淡处——焦裕禄形象的艺术特色》、《凝聚与游离——成于斯失于斯的〈开天辟地〉》、《质的变化—— 对〈政府奖〉优秀影片的印象》、《理性画面的审美价值》等分别刊登在《常州日报》、《中国电影周报》和《江苏电影》上,可见其作品颇丰。

1992年5月,常州市影视评论学会和常州电影发行放映公司主编的《影视群言》(第三集)出版了,封面题词钱小山,副主编就是傅志泉。短短三年里,它从邮印件发展到那时装帧精美的小册子,令人刮目相看。与此同时,常州的影视评论队伍也在迅速发展壮大,并于1992年5月成立了常州影视评论学会。把这些比作常州人民生活中的一滴水吧,它同样折射出了我们那个时代瞬息万变的精神特质。当时,影视及其评论活动已悄然进入千家万户,构成当代社会的一大特色。1991年,广大城乡出现的争说《焦裕禄》、《渴望》热,便是生动的例证。《影视群言》的问世及其发展顺应了这种趋势,有着群众参与的显著特点。我的文章《高高台阶特写的深度和感人力量——〈燃烧的婚纱〉艺术表现手法赏析》也被选入该书中。

1992年5月10日,常州市电影电视评论学会成立,傅志泉任秘书长。当时,他是农工民主党市委宣传处处长,我在中共常州市委研究室做秘书,均是市影视评论学会首批会员。

后来,我俩同是常州红星大剧院影评组的成员,每月28日下午在大剧院2楼会议室聚会,看新出的《常州市影剧报》,发上海《电影故事》杂志,分头落实、撰写下月按时出的影剧院宣传橱窗的稿件,交流着一个月来的各种文艺信息,实际上是一个影评沙龙活动。通过傅志泉,我与南京的舒克、江苏广播电视台的王晓明等通过书信相识,并在江苏广播电视报上发表了许多影评稿。我还专门到傅志泉原来在双桂坊的政协统战部办公楼,取表格,反馈给南京。傅志泉和我曾一同参加红星大剧院原经理熊登贵组织的影评组成员去溧阳电影公司活动,我们一起去溧阳天目湖、静泊山庄、金坛茅山旅游。每逢春节前后,熊经理还请我们聚谈,在绿杨饭店、马复兴饭店聚餐……

1994年夏天,我们一同去苏州开明大戏院交流,晚上在“老正兴”吃饭,住苏州,早上在“大三元”喝早茶,从市区乘面包车去周庄。我们在周庄坐游船、穿双桥、尝“万三蹄”、游沈厅、访小南湖、买介绍周庄的书籍,玩得十分开心。回来路上从无锡经过,参观兄弟影剧院的三产,如舞厅、录像室等。

多少的日子里,每当与朋友们在茶座里聚会,每当在红星大剧院、亚细亚影城看电影、看戏、看演出,眼前总会浮现出熊登贵、傅志泉的音容笑貌。因为傅志泉长得像严顺开,甚至发生观众将他当严顺开的趣事,而我们圈内人士往往亲切地称他为“老傅”!在书籍里、影视里、报刊上,每当周庄的字眼和风光画面出现,总会勾起我对熊经理、老傅的怀念。

一个人活在世上,总该干点什么,给别人带来幸福、欢乐。熊经理、傅志泉通过影剧院、影评小组,把我们这些影评员联系在一起。

傅志泉办事认真、严谨。有次在亚细亚开影评员和征文作者参加的颁奖会上,他还专门打来电话,约我们几个人提前去会场准备有关工作。在原南大街电影公司楼上,在横兴弄原文化局楼上的会议室,我们听过他作的发言和影视欣赏的讲座。一些剧组来常举办首映式、观众见面会、座谈会,也常常见到他在会场里。他为人随和、幽默。在“银海潮 · 我与电影娱乐”征文总结大会上,他在亚细亚影城六楼的小会议室里回顾征文情况时,还专门提到我的名字。称赞我在这一年征文活动期间,常在《常州工人》、《常州日报》、《常州市影剧报》上分别发表应征稿件。有次在亚细亚影城市影视家协会换届大会结束后,我与他同桌用餐,他关切地问起我在职读本科的事情,鼓励我业余学习。

1993年7月份,我在《大众电视》(北京)杂志联谊沙龙“影迷心语”栏目发表了《平易的丑星——魏宗万》一文。文章发表后,傅志泉来电话,建议我写一篇散文,发表在《常州影剧报》上,参加“银海潮.我与电影娱乐”征文,我马上答应写作、修改。当年9月《巧遇“丑星”魏宗万》一文在《常州影剧报》二版副头条隆重推出。我兴奋不已!但此文登出后,傅志泉还不满意,原来,文中的关键一句话,他认为出彩的一句话排版时漏掉了,他为此还向报社有关人员严肃指出来,可见一丝不苟的作风。记得当时他很生气,与一向和气的他判若两人。他还组织常州的影评组成员参加全国的群众性影评活动,我也参加了。1995年底,我收到了北京全国群众影评征文比赛评委会邮来的烫金织锦绸证书。2000年报名参加中央党校函授本科时,次获奖还让我可以在入学考试中加分,是我料想不到的。

傅志泉平时穿着不讲究,往往是一件茄克衫,普普通通。但唯一一次我见他穿了深色西装,还戴了领带,是在亚细亚影城会议室,他主持“银海潮”征文颁奖会。

有一阵子,影评文章发表的阵地不多。但听说有常州的影评员在《江苏邮电报》上发影评,我也寄了几稿并且发表了,这都是听了傅志泉会上的发言信息。

有时为了一个艺术观点,傅志泉也可以与影评员争得脸红耳赤,据理力争,互不相让。

傅志泉也有苦恼的事,他曾多次应邀,去一些中学为同学们做影视艺术的讲座。但由于同学们看的片子太少,有时提及影视艺术中的专业术语、现象时,同学们竟无反应和共鸣。他跟我讲这些细节时,显得很无奈。

我很佩服傅志泉在《常州日报》、《常州广播电视报》,甚至上海《电影故事》等发表了大量影评文章。其实,他还写散文,《人民政协报》等国家级报刊也上过文章。

最后一次与他见面,是在2007年9月22日,巧遇在荆川公园。在河边的九曲桥边上,他一个人坐在河边,说每天来公园,家住在附近清潭不远。当时,他已退休。他问起我的近况,俩人交谈了一会儿。想不到这一次竟成了我与他的永别。周庄之行也成了我们影评组与熊经理、傅志泉最后一次集体旅游活动。就像1998年11月得知熊经理不幸去世的噩耗传来,令人万分感慨,简直不能相信,一向乐呵呵、笑语不断、“段子”连连的他,就这样走了?!

2009年5月9日,亚细亚影视城贵宾厅内举行了亚细亚常州超级影视迷俱乐部成立仪式暨新闻发布会,我任副会长。会上,我站在发言台前,作为资深影迷和俱乐部副会长代表影评员发言……其实会前,影视部电影世界的同志曾询问我常州90年代影视活动的积极分子名单,我也推荐过傅志泉等同志,可惜,后来未联系上。我对文化产业产生兴趣,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傅志泉写影评的影响。

难忘与傅志泉相识、相知的许多经历,难忘中午在市政府机关食堂(原春风饭店)每次见到他带着瓷饭盆子去吃午饭,总要打招呼的情景;难忘他为纪念世界电影诞生100周年(中国电影90周年)在《常州工人》发表介绍常州影评的专稿。

谨以此文表达常州影评人对老傅的怀念。   


(作者崔勇系中共常州市委办公室四级调研员,常州市委机关刊物《常州通讯》原责任编辑、《开创》杂志原执行编辑,市委办原党刊处副处长。)




收 藏
分 享
表态的人
  • 泉水涓涓
  • 珍珠传奇
  • 双桂女
  • 方块糖
  • 人参果
  • 月满西楼
  • 张秋生
发送

3条评论

  • 常州群众影评基础深厚
    2023-01-18 08:44:51 0回复
    0
  • 赞赞赞,我也喜欢看电影呢
    2023-01-17 09:44:53 0回复
    0
  • 深深的怀念
    2023-01-17 09:29:17 0回复
    0
  • 6985
    积分
  • 463
    博文
  • 1916
    被赞

个人介绍

中国常州网品牌栏目

未成年人举报专码
苏ICP备15046661号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01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08248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信箱:bbs_cz001@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2  业务联系: 0519-86189488
未成年人举报信箱:a82000682@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