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一女子踩点下班被领导发微信批评了。对这种现象,我也是曾经在自己的脑子里打过问号的,观点也是有过反转的。
作为一个年过半百的职场人士,在自己初入职场,乃至而立之年的精力旺盛阶段,也曾经把吃苦耐劳、兢兢业业奉为工作的座右铭,把加班加点、牺牲休息时间完成领导交办的工作当成一件幸福的事,当然,这么做的结果就是给我带来了职业生涯上的成就感,倍感自豪和骄傲。站在从业30多年的今天回望过去的这些,自觉这一切无非源自于三点,一是源于前辈的榜样作用,受到了当初父辈和周围同事的影响,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种偶像感染吧;二是能够融入职场群体、尽快熟悉并掌握业务知识提高业务能力,实现个人价值需求;三是在当时职场评价体系相对单一的情况下,对工作态度的评价是少有的能存在区分度的方法之一,主动加班等现象无疑是绝对的加分项。所以,感性告诉我应该赞赏不“踩点下班”。
然而,我作为一个管理者,理性告诉我,上述的一切已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所谓时过境迁,我们不能刻舟求剑。随着现代企业概念的深入人心,职场上包括人员和管理方式在内的整个生态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相应的,管理也必须与时俱进,必须在讲科学和讲法治中间实现兼容并蓄。要对不同的岗位、不同性质的工作建立相配套的考核指标体系,确定合理合适的工作量,不能以工作时长作为唯一或重要的考核指标;要为每一个岗位或序列的人员建设发展的通道,设立递进式的晋升阶梯,不能让某些职场人员入职即碰“天花板”,失去进步的动力;要老老实实地遵守国家法律,规范确立企业规章,尊重工会组织和劳动者个体的合法合理主张,不能以人治色彩浓厚的态度评价完全取代制度性评议,要在企业的管理主张、评价理由和评价结果之间形成一个逻辑链条,把话摆在桌面上,而不是用管理者内心的“以为”和洗脑式的“福报”潜规则绑架劳动者,那种透着虚情假意和画大饼式的职场文化必须被摒弃。只有在科学制度和法治轨道下的职场文化,才是我们应该期盼的清朗文化。只有这样,劳动者才能从内心焕发自己的劳动热情,工作积极性才能得到最大的激发,才能实现企业和劳动者的双赢,在这过程中,即便是需要延长劳动时间,劳动者也会无怨无悔地支持。
总而言之,时代在变,职场环境在变,陈旧的管理观念必须变。踩点下班,于法无碍,于理不悖,不该被批,该批的是僵化的管理和评价,该反思的是不健康的职场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