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网 | 微博 | 客户端 | 旧版博客
收藏本站

平常语(原常言道) 2022年12月6日-2022年12月10日新话题

常言道 最后编辑于 2022-12-06 10:32:33
1607 13 9

近日,武汉一个8岁半的小男孩因沉迷游戏,主动要求“休学”。父母将计就计,决定让孩子休学一周,专门打游戏,规定每天必须玩够16小时的游戏,三餐定时吃,过时不候,每天中午和晚上要对自己的游戏战绩进行复盘总结。起初孩子很兴奋,但三天下来,孩子崩溃了四次。网友称这是“以毒攻毒”。你怎么看?请注意,每周六晚截稿)

小启:本期起,《常言道》栏目更名为《平常语》

2022年,《文笔塔·观点》版每周二出版 

12月6日常言道刊发名单:

柏文学、龙城筱和


A0520221206C.jpg


收 藏
分 享
表态的人
  • 竹青
  • 怿怿
  • 泉水涓涓
  • 嫳屑男子
  • 云水谣
  • 张秋生
  • 月满西楼
  • 陆吾
  • 文学院
发送

13条评论

  • “反向式育儿”?教育应对症下药
    近日,武汉一个8岁半的小男孩因沉迷游戏,主动要求“休学”。父母于是让孩子休学一周专门打游戏,每天必须玩够16小时的游戏,并且还要要对自己的游戏战绩进行复盘总结。起初孩子很兴奋,但三天下来,孩子崩溃了四次。
    网友戏称这是“以毒攻毒”,其实就是“反向式育儿”的教育方式。这种方式短期内确有成效,会让孩子厌恶游戏,但是从孩子的长远发展来看,这只是一种厌恶疗法,并没有从根本上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也没有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家长应该对症下药,一味采用“反向式育儿”的做法并不可取。
    首先,家长要从孩子身上找到这样做的原因。为什么喜欢玩游戏?一方面可能是家长可能过于重视学习,对孩子学习之外的限制比较多。另一方面可能是孩子在学习方面能力不足,无法得到积极反馈,因而对学习产生畏难逃避的心理。那么家长在这时就应当进行积极地沟通,如果不能找到孩子沉迷游戏的原因,那就只是治标不治本,就很难达到教育真正的效果。孩子即使不喜欢玩游戏了,但会在学习活动之外,找到其它替代游戏的方法。
    家长往往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把握孩子成长的关键节点。因而,让孩子走对步伐至关重要。教育孩子首先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自己少玩手机多看书,营造一个爱读书的氛围,通过环境熏陶让孩子对书本感兴趣。其次,好奇心是学习兴趣的源泉,好奇、好问、好动,渴望通过探索了解世界是孩子的天性。家长当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兴趣,逐步养成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知识的兴趣与习惯。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开阔眼界,通过参加各种活动,丰富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最后,尊重孩子,遇到问题要及时沟通交流,耐心倾听其意见,有不正确的观点,也要耐心地讲道理,使孩子明辨是非。根据实际情况摆事实、讲道理,使其明白一定的道理,有针对性、灵活性,态度要和气,不要居高临下地训斥、挖苦。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一粒充满希望的种子。
    2022-12-10 16:45:30 0回复
    1
  • “以毒攻毒”绝非良策
    近日,武汉一个8岁半的小男孩因沉迷游戏,主动要求“休学”。父母将计就计,决定让孩子休学一周,专门打游戏,规定每天必须玩够16小时的游戏,三餐定时吃,过时不候,每天中午和晚上要对自己的游戏战绩进行复盘总结。起初孩子很兴奋,但三天下来,孩子崩溃了四次。
    有网友戏称:“这是以毒攻毒,青少年一辈沉迷电子游戏,这种方法可以让青少年知难而退,以此达到戒游戏的最佳效果。”许多家长也纷纷表示赞同,认为此举是一个创新性的妙招,称电子游戏毁了青少年一代,并希望将该模式应用到自己过度沉迷电子游戏的孩子身上。
    表面看起来,该方式简单且高效,能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明白不能将游戏作为终身事业,从而挫败其自信心,达到知难而退的目的,家长们“不战而胜”,确实不失为一个省时省力的好办法。
    可这种方法对孩子来说真的公平吗?8岁的小男孩三天超过16小时的工作量,他的身体根本不能支撑他进行这样高强度的工作。况且他的母亲又邀请了多位百榜战神来和他对战,毫无疑问,8岁的孩子如何能战胜年龄、体力、经验远胜他的百榜战神呢?这本就是一场极其不公平的比赛,在这场比赛中家长以最小的代价得到了他们最想要的结果,而孩子在一次又一次的挫败中,失去了梦想和斗志。
    更何况8岁的孩子,世界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建立,却能萌生出为游戏而“休学”的想法,这一点更值得我们去关注。未成年防沉迷系统下,未成年人一周仅能上线三小时,国家出台的规定是合理且科学的。家长打破这一科学的规定,运用“以毒攻毒”的方法,彻底打消孩子的积极性和兴趣,这样真的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吗?
    究其根本,未成年过度沉迷网络游戏主要还是因为未成年人心智发展不成熟,没有良好的自制力。家长采取“以魔法打败魔法”的方法,固然成效显著,但只注重了结果,没有照顾到过程。在这场争论中,我们应该把关注的重心放在对青年一代自制力的培养,而非本末倒置将所有错误归咎于电子游戏。
    人生中所面对的诱惑不止游戏一种,今天可以凭借这种方法成功戒游,下次在面对其他诱惑的时候,这个方法还能屡试不爽吗?只有加强青少年自制力的培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022-12-10 11:44:18 0回复
    1
  • 年轻人带娃:用“魔法”打败“魔法”
    近日,一位小学生因沉迷游戏,主动要求“休学”。其父母同意并且规定每天必须玩够16小时的游戏,每天中午和晚上要对自己的游戏战绩进行复盘总结。起初孩子很兴奋,但多天下来孩子几乎崩溃。

    此事引起网友热烈讨论,很多人对父母的做法称赞不绝,直言对待“熊孩子”只能用“魔法”打败“魔法”。

    时光飞逝,如今八零后九零后甚至零零后都成家立业,他们成长于祖国强盛的新时代,安稳的生活环境和发展的教育理念以及丰富的教育资源让他们创造出新型的带娃模式。案例中男孩父母看似妥协实则是在暗中教学。男孩父母要求对游戏结果进行复盘总结,就是在教男孩学会从一件事中吸取经验,总结进步。每天玩够16小时是在耗尽男孩的新鲜感,在短时间内体验到极致的新鲜感过后就是以枯燥乏味而收场。于此相同的事例也被报道过:男孩因父母不给买玩具就躺在商场地上大哭,其父母没有打骂而是跟着他躺在地上,许多路人都前来围观,最后小男孩停止哭泣拉起父母,主动要求离开。

    这两件事中的父母都是用“以退为进”的方式反向教育幼儿,表面上孩子处于优势,实则父母暗中主导事态的发展。孩子出招,父母拆招,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虽不完全恰当但有相同之处。孩子怎么对你,你就怎么对他,用孩子的方式对待孩子,不仅可以和平地尽快地解决“熊孩子”提出的无厘头问题还不破坏亲子关系,比起大吵大闹解决问题的方式实在是和气得多。

    有一说一,“反向育儿”受限很多,而且不一定百试百灵,但如果说起家庭教育方法,谁又能给出标准答案呢?因此“反向育儿”作为新时代新现象也值得称赞的一件事情。如今越来越多的父母以他们自己的学识涵养和处事法则孕育出崭新的家庭教育方式,创造出多元的新时代的家庭教育理念,孩子与父母不再仅仅是身份,亲子关系越来越融洽多元。从某些方面来说这也反映我国教育事业在换新变活,创新创益。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性格、价值观的养成具有重大意义。相信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青年父母用他们独有的教育“魔法”带出一批又一批的可爱精明又能干的孩子。
    2022-12-09 16:13:18 0回复
    1
  • “以毒攻毒”并非“灵丹妙药”





    近日,武汉一个8岁半的小男孩因沉迷游戏,主动要求“休学”。父母将计就计,决定让孩子休学一周,专门打游戏,规定每天必须玩够16小时的游戏,三餐定时吃,过时不候,每天中午和晚上要对自己的游戏战绩进行复盘总结。起初孩子很兴奋,但三天下来,孩子崩溃了四次。网友称这是“以毒攻毒”。我的看法是:
    他是一个8岁半的小男孩,按照《民法典》第十九条规定,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对学习和游戏孰重孰轻的识别意识还不够清晰,要求“休学”打游戏已经超出了他部分认知范围。这时,家长作为孩子从事民事活动的法定代理人,居然盲目同意其“休学”在家打游戏的不合理请求,使其非法要求披上“合法化”的外衣,从而让孩子不知不觉地被家长先入为主的信息所误导,这就是心理学所说的“沉锚效应”,这样的家长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孩子的怂恿和教唆。
    “以毒攻毒”真的有用吗?通常来说,副作用极大。这一案例中“规定每天必须玩够16小时的游戏,三餐定时吃,过时不候,每天中午和晚上要对自己的游戏战绩进行复盘总结。”结果三天下来,孩子崩溃了四次。请问如果孩子坚持下来该怎么办?在现实生活中,就有这样失去理智的孩子,“以毒攻毒”便百无一用。武汉小伙王刚,以相当不错的成绩,考入武汉化工学院,成为村子里第一个大学生。开始学习成绩还不错,偶尔打打游戏,但是从大四开始,王刚彻底变了,沉浸在游戏世界中,最后落得个大学肄业的下场。回到家每天除了吃就是睡,大多数时间都在打游戏。经过家长苦口婆心的教育,王刚带着父母的殷切期盼,走上了去武汉就业之路。实际上他并没有找工作,住在学位宿舍里,上午到二手市场收书,变卖后买装备,下午去游戏厅打游戏,晚上到网吧上网,疯狂迷恋一款叫《三国战纪》的游戏而不能自拔,他的实力独领风骚,厉害到在游戏圈内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地步。后来,王刚干脆住进了网吧,一天24小时,几乎都在打游戏,直至气若游丝,奄奄一息。网管害怕他死在网吧里,于是便给武汉市救助站打电话,救助站又将他转移到天门第一人民医院,被确诊为肺结核晚期。被家长接回家后5天就去世了,留下700元现金,两张不知道密码的银行卡,以及20个DNF账号。
    2022-12-09 16:10:43 0回复
    1
  • 游戏的存在是合理的,与其如此不如让他做家务、劳动等等,从中找到成就和快乐,家长没这个能力可以求助专业的社工组织。
    2022-12-08 21:39:50 0回复
    0
  • 反向式育儿代替不了言传身教

    面对8岁孩子不想学习只想打游戏的要求,武汉一对父母剑走偏锋,不仅主动帮孩子请了假,还给孩子制定了每天玩游戏不少于16小时,一天两次对游戏战果进行复盘总结的任务计划和目标。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孩子兴奋劲没过三天,就崩溃了四次。一时间,当事父母欣慰,一众90后父母们窃喜——总算拿捏住了。

    在教育理论中,这对父母的育儿之法其实就是“反向式育儿”, 就是家长模仿孩子的行为方式来处理与孩子的关系,让孩子体会一下不听话、耍脾气、不讲理的真实感受,从而让孩子认识到这种行为是错误的。正如辩论中常采用的“顺水推舟”之法,顺应孩子的逻辑,放大行事的后果,暴露由此而来的弊端。这种育儿方式的特点就是要绝对的沉浸,极端的考核指标和严苛的考核评价。

    反向式育儿的效果往往是立竿见影的。8岁小孩不出一周就回归课堂,其他还有允许孩子大冬天穿公主裙出门,秒冻得哇哇叫;早上家长故意磨蹭引得犯拖延症的孩子一路狂奔向学校的案例见诸网端——真可谓是简单易行见效快。

    然而,由此就把反向式育儿当成是教育成功的秘籍就有失偏颇了。而且,反向式育儿的对象一般都是心智不成熟的孩子,绝大多数是在小学低年级以下的,他们对于这种教育的反映更多地是来自于感性,而不是理性,也就是说他们未必真正地认识到自己原来的想法的荒唐或错误,说它是一种“威吓”教育也不为过。况且,那种由家长故意设置过高的KPI来让孩子知难而退的做法,孩子一旦形成了定式思维,会不会对学业上的升学目标、乃至社会上的考核指标产生条件反射,变得畏首畏尾,选择逃避呢?这种风险是千万不可忽略的。

    我们都知道,教育本是一个需要因人制宜,反复教导,不断去呵护培育的过程,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绝不是一蹴而就、一招鲜吃遍天的事情。在教育的道路上,并没有捷径可走。《后汉书》中有言,“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如果家长能保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在做好亲情沟通的同时,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家校互动,科学地做好释疑解惑,以自己一言一行躬亲示范,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做好陪伴和引导,一定能培养出身心健康的有用之才。正所谓,言传身教良师意,潜移默化明月心。
    2022-12-08 15:55:55 0回复
    1
  • 未来的中国家庭值得期待
    近日,武汉一个8岁半的小男孩因沉迷游戏,主动要求“休学”。父母将计就计,决定让孩子休学一周,专门打游戏。起初孩子很兴奋,但三天下来,孩子崩溃了四次,这引发网友讨论。
    这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当90后成为了父母,他们的教育观念与老一辈的截然不同。他们逐渐发现打打骂骂不再是有效的教育方式,那只会让孩子为避免受罚而变得顺从,最终失去自主性。在这件事情中,父母对孩子的尊重、疼爱与用心良苦是十分明朗的。
    小男孩只有八岁半,他只想做让自己开心的事情,对于孰是孰非的认识是短浅的,在这个阶段,父母的引导极为重要。大多数父母也许会选择没收游戏设备或是打骂来阻止孩子继续游戏,这其实是在替孩子做选择,忽略了孩子的主观能动性,这个时候,孩子往往就会产生“逆反心理”,不仅会对父母产生抵触情绪,还会找寻其他方法去游戏。而这位小男孩的父母有着长远的眼光,选择先尊重孩子的选择,让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去慢慢体会,只有经历过才有最真实的体验。
    当然,真正起关键作用的是这对父母对孩子游戏时提出的要求。首先是每天必须玩满16个小时。孩子一开始一定会对这个时间长度心动,可是实际完成下来,会发现结果每天只有8个小时的时间用来吃饭和睡觉,这对于一个八岁半的孩子来说,睡眠时间是严重不足的,不管做什么,兴趣都会大大降低。其次是对游戏战绩进行复盘。这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学习。希腊哲人苏格拉底说过,未经自省的人生没有意义。他的父母正是深谙这一点,哪怕是在游戏中,也要让孩子学会学习、学会自省。
    很多孩子沉迷游戏以至于三餐并作一餐,或是以零食充饥。这对父母是用心良苦的。他们不是放任孩子去游戏,他们准备好餐食,并设定好用餐时间。他们让孩子的观念进行转变,让孩子明白:做什么事都是应该有节制的以及学习的重要性。
    可以说,这是一场双方实力悬殊的心理战,孩子那方惨败。父母永远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相对于大家刻板印象中的“中国式父母”,这样的新式父母是可以展望的,未来的中国父母值得期待,未来的中国孩子值得期待。
    2022-12-08 13:04:55 0回复
    1
  • 这届父母不按“套路”出牌,哈哈哈
    2022-12-07 09:25:50 0回复
    0
  • 反向育儿,须行之有道
    近日,武汉一个八岁半的小男孩因沉迷于游戏,主动要求“休学”。其父母将计就计,安排孩子休学一周,每天完成一定的游戏时长,三餐规律就食,定时对战绩进行总结和复盘。这种“以毒攻毒”的方法似乎在短时间内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小孩对游戏的热情被迅速消耗,心理防线多次几近崩溃。
    “不可以”“你应该”这些词经常出现在许多年前的家庭教育当中,父母总是企图用说教的方式将孩子“错”的行为扼杀在摇篮里,把自己认为“对”的选择贯彻到底,但成效往往微乎其微,甚至适得其反。新时代的父母或许深谙其中的奥秘,所以干脆“放手一搏”,用魔法打败魔法。这种“反向育儿”的新式教育使孩子在实践中获得真知,通过情境化的生活经验,主动地认识到某件事情的利害关系,对孩子培养良好习惯有着奇效。
    然而,攻毒还须找准病因,铲除病根。反向育儿的显著教育成果着实让许多家长兴奋,但家长们要慎用、用好方法,才能取得1+1>2的效果,切不可盲目跟风。武汉父母的反向教育,三天便治好了孩子的“网瘾”。这种见效甚快的捷径又难免使我们产生各种担心:这一效果会不会是即时的?这样的方法真的适用于每个孩子吗?当孩子回归到正常的课堂学习,面对枯燥的学习生活,游戏是否又成为他的“心头好”?家长是否意识到,孩子放下游戏的背后,依然是游戏在控制孩子,小孩并没有真正摆脱游戏的“魇魔”?要想使孩子正向成长,家长要做的不仅是“使之然”,更要教育孩子“使之何?”只有真正对症下药,才能保证药到病除。
    诚然,我们能够看到“放养”式的反向教育背后,蕴含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智慧。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今的小孩和多年前的孩子们相比,接受信息的数量、学习和认知能力、个性意识都已有更大提升。智慧的行动引导比喋喋不休的说教更加有效;教会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比直接抹杀其独立性和判断力更重要。反向教育如何正确促进正向成长,会是新时代新教育的新课题。只有研究好这一课题,才能真正实现“1+1>2”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时代和教育双成双新的共同理想。
    2022-12-06 17:21:41 0回复
    1
  • “反向教育”要因人制宜
    武汉一8岁小男孩过度沉迷于游戏中,主动要求“休学”。其父母决定将计就计,让孩子休学一周,专门打游戏,规定每天必须玩够16小时的游戏,三餐定时吃,过时不候,每天还要要求孩子对游戏的战绩进行复盘总结。三天下来,孩子崩溃了四次,最终决定回归网课,补齐前一周的作业。这种以毒攻毒的“反向教育”方式得到了很多网友支持。
    “反向教育”指的是父母不再以高标准要求孩子,反而效仿孩子的方式,让孩子切身体验一把家长的感受,从而让孩子不再无理取闹。从结果上看,孩子认识到打游戏也并非是一种轻松的活,选择回归网课,家长的目的达到了,从这个角度看“反向教育”可以算得上是一种良好的教育方式。但也有人认为,家长的教育方式粗暴无礼,简直就是在变相霸凌孩子,并不值得提倡。
    到底“反向教育”是否值得各位家长们借鉴,这还得根据孩子们的个性而定。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教育要尊重过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因人制宜,制定符合孩子的教育方式。就拿新闻中为减少孩子玩游戏时间而规定一日16小时的游戏时间来说,有些孩子沉迷于游戏,一日可以花费10小时玩游戏,那么16小时的游戏时间就超出了他们的可接受范围,也就能达到他们产生厌恶游戏心理的作用。有些孩子可以不眠不休地玩游戏。对于一个有网瘾的孩子而言,一日16小时的游戏时间根本不在话下,相反地在减少游戏时间后他们可能还会产生不满的心理。
    “反向教育”这种教育方式并不是一把万能的钥匙,解不开所有孩子存在的问题。孩子与孩子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性,他们身上存在的问题不一定都是一成不变的,所以“反向教育”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的人。“反向教育”的对面就是“正面鼓励”,如何抉择是家长们要学习的一门课。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复杂多样的话题,选择何种教育方式还需要从孩子的具体情况出发“因人制宜“,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目的。
    2022-12-06 16:35:14 0回复
    1
  • 戒除”游戏瘾”并非最终的教育目的
    8岁男孩沉迷游戏,萌生“休学”念头。其父母将计就计,让孩子休学一周,专门打游戏,规定每日玩游戏玩够16小时,三餐定时吃,过时不候,每日还需复盘当日的游戏战绩。妈妈为此还特意求助职业游戏人员,让其在游戏中“虐”小孩,让孩子知道自己有多“菜”,三天下来,孩子崩溃了四次,第六天孩子便回归了网课,并承诺补齐前一周的作业。
    诚然,游戏是青少年主流的娱乐方式,在闲暇时间和朋友来上一两局放松身心不失为一个良好的消遣方式。但青少年在面对下一局游戏的诱惑时欠缺一定的自制力,导致他们过度沉迷于游戏中无法自拔。如何引导孩子理性玩游戏,戒掉“游戏瘾”成为了一个关注度很广的社会性问题。家长们为解决孩子过度沉迷游戏这个问题可真谓煞费苦心,如新闻中的家长通过“厌恶治疗法”让孩子戒掉游戏瘾。
    “厌恶治疗法”是心理治疗中的一种方法,通过将对象喜欢的事物与某种不愉快或者是惩罚性刺激结合起来,通过厌恶性条件的作用,达到对象最终因感到厌恶而戒除或者减少目标行为的目的。从某种角度来说,“厌恶治疗法”不失为戒掉网瘾的一个手段。但这也只是治标不治本,存在一定的隐患。首先让职业电竞选手对孩子进行降维打击,使孩子意识到自己“菜”很容易打击孩子的自尊心,留下不可愈合的童年心理创伤;其次就是一时的过度满足并不能起到长期的效果,时间一久,孩子还是会怀念那段无止境玩游戏的时光;最后,游戏只是一种诱惑的象征,没了游戏还会有其它的娱乐活动,当其它诱惑出现时,家长们又该如何去面对?
    娱乐是生活的一部分,游戏也并不一定就是百害无一利。游戏并非原罪,一刀切地将彻底摘除游戏瘾当作教育圣经不是明智之举。家长们需要做的是让孩子正确认识游戏,合理安排玩游戏的时间。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孩子如何协调好娱乐在生活中的所占比重,平衡好娱乐与生活的关系,而非彻底远离娱乐生活。
    2022-12-06 14:45:43 0回复
    1
  • 顺水推舟,好主意。
    2022-12-06 13:28:59 0回复
    0
  • 以毒攻毒不失为一个办法 但是吾之蜜糖 彼之砒霜 万一有的网瘾少年真的就此爱上这样的生活了呢
    2022-12-06 10:33:26 1回复
    2
  • 6417
    积分
  • 179
    博文
  • 1220
    被赞

个人介绍

平常语(原常言道)栏目沿用“常州三人谈”和“博客周话题”的采编风格,每周在报纸版面及常州网博客发布话题,刊发围绕该话题从不同视角撰写的评论文章,面向社会各界征集稿件。欢迎某一领域有专长的研究者、高校科研机构专家学者、业界精英、评论爱好者等赐稿,请勿一稿多投。一经录用,稿酬从优。

未成年人举报专码
苏ICP备15046661号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01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08248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信箱:bbs_cz001@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2  业务联系: 0519-86189488
未成年人举报信箱:a82000682@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