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网 | 微博 | 客户端 | 旧版博客
收藏本站

关于焦溪古镇的“闲话”

刘光俊 最后编辑于 2022-11-12 08:51:19
3048 10 18

关于焦溪古镇的“闲话”


刘光俊


好多年来,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升温,随着周围邻近地区许多历史古镇的不断“苏醒”和“复活”,随着地方上许多有识之士的不断宣传和呼号,位于我们龙城东翼的焦溪古镇,其名声终于也日渐响亮和炽盛起来了,并很有一些人会趁着某个特殊时节,利用某个闲暇时日,相约相邀着慕名前往游玩踏访,古镇上的一些特色饭店也因此常常顾客盈门、座无虚席,多做了不少赚钱的生意。我也是这些人中的一员,并屡屡有幸在那里品尝那名闻遐迩的糟扣肉和冻羊糕。

焦溪古镇像是一个沉睡了千百年的历史老人,在人们的热切欢呼和殷殷期待下,是也该重新“睁开眼睛”了。可是当它尚未完全“神清气爽”地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时候,人们去那里看什么,并能够看到什么?对于这个问题,已去或想去那里的人们也许都会有所思考,并都想找到一个自认为是最客观、最正确和最期望的答案。我当然也不例外,初次随友人去那里时,俨然视作一次期待已久、像模像样的远足;到达那里后,又竭尽探幽索奇之能事,努力地想在那里寻找到在其他旅游景点难以找到的特殊感觉。还别说,当我兴致勃勃地走近那颇具规模的街镇、神情凝重地走进那不失古老的街巷、寻寻觅觅地走进那庭院深深的民居、反反复复地踏过那长长短短的石道、屡次三番地发现那残壁断垣和老屋的屋面上亭亭矗立着的瓦楞草的时候,还真有了不同寻常的发现和感受——这座古镇的历史沧桑感好浓重!

焦溪古镇的历史沧桑感,就呈现在那随处可见,但别处难觅的石头大墙上——

在焦溪那块土地上,大概最不稀罕的就是石头了,许多房屋的大墙都是用石块垒砌的。因为那里多石山,当地人自古以来就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石块垒墙砌房的传统和习惯。那垒墙的石头大都呈杏黄色、尺二见方,也有青石和稍大或稍小一些的;但不论色泽和大小如何,每块均不下数百公斤重。用这样的石块垒起来的墙一定非常沉重,于是为了能够在承受屋面重量的同时,额外地承受墙体的自重,那石墙一般都垒得下肥上瘦,显得相当敦实和牢固,但也显得相当厚重和臃肿。那石墙或用石块一垒到顶,或用石块垒高二三米后再续以窑砖;或用乳白色砂浆嵌缝,或不以任何质料粉饰,一任那粗狂的石头面孔呈现于世人面前。但无论嵌缝不嵌缝、粉饰不粉饰,那石墙看上去均斑斑驳驳,粗粝得很,也沧桑感十足,似乎古老得可以。因此,当你面对那厚重、臃肿的石墙和由这石墙支撑着的城堡似的“老房子”时,也许难免不会有恍若隔世的感觉。而当你发现今人再也不会再用这样的大石头垒砌这样笨重的房屋的时候,你抑或又难免不会觉得这“老房子”的珍贵,并有把它保护好的认识和意愿。

焦溪古镇的历史沧桑感,也呈现在那坑坑洼洼、令人迷乱的麻石街道上——

在焦溪古镇,永远走不完的是那用麻石铺就的蛛网似的古老街道。那麻石或长或短,或宽或窄,或厚或薄,或粗粝或细腻,或完整或残缺,或规整或横斜,或平躺或翘起,或坚守或缺位,其所呈现出来的每一副面孔和每一种姿态,似乎都蕴含着一个或精彩或平淡、或欢欣或忧伤、或隽永或寡味、或永恒或短暂的传说和故事,它们那粗粝的表面则无疑都是焦溪古镇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所留下来的岁月履痕。确实,这些麻石曾经承载过太多的履者足迹,曾经扛起过太多的行者重量,曾经历经过太多的雨雪风霜,曾经见证过太多的历史变迁……因此,这些麻石——也只有这些麻石,才最有资格向后人述说那个发生于600多年前关于焦溪古镇的奠基人焦丙和登上皇位前的明太祖朱元璋在此邂逅并结为患难之交的传说故事。

焦溪古镇的历史沧桑感,还呈现在那已不鲜见,甚至踪影几绝的瓦楞草丛中——

瓦楞草,又名“瓦松”,是一种非常耐干旱的草本植物。它们高不过人手一揸,形状似微缩的塔松,就那么东一丛、西一片,随随便便地生长于那古旧房屋的瓦楞间或残壁断垣的缝隙中。这种草的地位是非常卑微的,命运是非常坎坷的,地球上有那么多肥田沃土,却没有它们的立锥之地,因此它们只能苟且偷生于直面青天的瓦楞间和残壁断垣的缝隙中。然而它们的生命又是顽强的,性格又是孤傲的,任凭那干旱肆虐、酷暑煎熬,依然无所畏惧,活得精彩;在它们的“生命辞典”里,只有不改初衷、永远坚守,没有趋炎附势、见异思迁。因此,只要“老房子”在,它们就一定在;反之,只要它们在,也就毫无疑问地会增添那老房子的历史沧桑感、佐证那老房子的久远和古老。于是乎,瓦楞草们就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一种原始和古老的象征。许多年以来,随着城乡建设的不断推进,各种“老房子”不断地被推倒,瓦楞草似乎亦随之遭殃。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家没了,何以安生?于是它们无可奈何地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然而在焦溪古镇,这种“小草”却几乎随处可见,并确乎成了弥足珍贵和令人欣喜的一景。

焦溪古镇的历史沧桑感还呈现在那一座座很有些年代的石桥上,呈现在那许多人家里依然保存完好的那些已成古董的农具上,呈现在镶嵌于每一户人家后墙根处的那一方方“石敢当”上,呈现在那一户人家几代人珍藏了近百年的那一张最初在上海发行的报纸(申报)上……

焦溪古镇确实如同一部厚重的、纸张已经发黄变脆的古旧史书,翻开来细看,满目沧桑,掩卷沉思,却又感慨良多。那次我偕友人去到那里,整个行程谈论的几乎都是关于这座古镇的话题,而谈论最多的则是这座古镇该如何正确定位发展方向、该怎样合理规划开发重建、能否早日修缮光复……?关心和思虑这些问题的自然不仅仅只是我们,爱我龙城的人们也许都已经为如何来给这座古镇梳妆打扮纠结了许多年。

如何来梳妆打扮这座古镇,也确实是一件令人非常纠结的事情。让那些麻石道路一仍旧观未必妥当,仿照其他古镇修造众多千人一面、似曾相识的古典建筑以显示其古老也未必是最佳选择,并有东施效颦、落入窠臼之嫌。“东施效颦”抑或终究是不可完全避免的,但我们是否可以在目前的基础上修旧如旧,尽可能多地保留一些焦溪古镇的历史沧桑感,让那些斑斑驳驳的石砌墙长存,让那些具有“傲骨”的瓦楞草长生,让那些在农人手里紧揣了几千年的传统农具长留……这些恐怕也不失为修复焦溪古镇的一个思路和吸引游客的一个招数。


收 藏
分 享
表态的人
  • zhuang
  • 春风化雨AB
  • 人参果
  • 泉水涓涓
  • 西江月
  • 竹青
  • 月满西楼
  • 嫳屑男子
  • 敬天爱人01
  • 佬乐惠
  • 章晓郁
  • 吴名
  • 陆吾
  • 张秋生
  • 双桂女
  • 六塘一柳
  • 方块糖
  • 微微妖娆
发送

10条评论

  • 臭河不治理好仍大煞风景
    2022-11-12 17:28:21 1回复
    0
  • 古镇魅力
    2022-11-11 16:06:14 0回复
    0
  • 准备去一趟寻访古镇的古老
    2022-11-11 15:45:51 0回复
    0
  • 瓦楞草已极鲜见,其能给人以非常独特的古老和沧桑感,因此不妨让其成为焦溪古镇的特色之一。
    2022-11-11 10:54:35 0回复
    0
  • 古镇游的风头已过。
    2022-11-11 09:35:57 0回复
    0
  • 长知识了 感谢老师的分享~
    2022-11-11 08:56:03 0回复
    0
  • 瓦楞草,第一次了解。
    2022-11-11 08:45:02 0回复
    0
  • 焦溪是一本厚重的书
    2022-11-11 08:44:33 0回复
    0
  • 正焕发春天的生机。
    2022-11-11 08:43:39 0回复
    0
  • 焦溪是一个历史悠久又富有内涵的古镇,对外开放只能说明她的生命正在延续,需要不断给予营养,让她更富有活力,参观者更要细细口味。
    2022-11-11 08:13:55 0回复
    0
  • 5971
    积分
  • 210
    博文
  • 1879
    被赞

个人介绍


未成年人举报专码
苏ICP备15046661号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01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08248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信箱:bbs_cz001@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2  业务联系: 0519-86189488
未成年人举报信箱:a82000682@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