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省长沙县江背镇五福村,一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巨幅稻田画像走红网络。以稻田为纸、用秧苗作笔,袁隆平院士的肖像、茁壮饱满的稻穗和蜿蜒的万里长城,组成了一幅流动的绿色图景。
湖南省长沙县江背镇五福村,袁隆平院士稻田像。受访者供图
8月12日,五福村党总支书记助理熊志青告诉新京报记者,这幅稻田画像,从5月开始筹备,7月正式动工,前后有400多名当地的农民和专业人士参与。为了呈现丰富的色彩,他们还专门育秧了彩色水稻。
据熊志青介绍,去年袁老逝世时,很多村民就曾自发到长沙阳明山殡仪馆悼念;如今,他们也想借着稻田艺术来寄托哀思,同时提醒人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忘了粮食安全。“十月底的收割期,将是最具纪念意义的收获时刻——所有水稻会被正常收割、食用。”
“从5月初开始筹划,前后有400余人参与”
新京报:为什么想设计袁老形象的图案?
熊志青:这个图案有三层意思,一是提醒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忘了粮食安全;二是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三是纪念袁隆平院士逝世一周年,我们也想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对袁隆平院士的哀思。
我们邀请了一个设计公司来定制图案。当时选了五幅,最后敲定的方案是袁老肖像,以及“端牢中国饭碗,确保粮食安全”这句话。
新京报:从动工到成型,你们具体是怎么做的?
熊志青:图案占地面积有100多亩。我们从5月初就开始筹划,7月下旬,设计公司的8个人在村里驻扎了12天,通过卫星定位确定经纬度,用7000多支竹签,给图案的每个点进行定位。
之后,村里的土生情农业公司带着农户一起,根据图案的配色来插秧,这个过程用了15天时间,前后有400余人参与。
为了保证视觉效果,我们交叉使用了常规水稻和彩色水稻。根据叶色、穗色的不同,可以分别呈现出红色、紫色、黄色、白色和绿色。其中的彩色水稻是专门育秧的。
新京报:观赏这一稻田图案的最佳时期是什么时候?
熊志青:最佳的观赏时期有三段。其一是水稻秧苗生长、把农田全部长满的时候,现在水稻跟水稻之间还有空隙,没有长满,等到水稻铺满稻田的时候,观赏性还会好很多;其二是水稻抽穗期,届时人物的表情和色彩会更丰富、饱满;其三是十月底的收割期,那也是最具纪念意义的收获时刻——所有水稻会被正常收割、食用。
“水稻产量提升很多,是农民最直观的感受”
新京报:当地人对袁老有着怎样的感情?
熊志青:我们都对袁老有着很深的敬意。他将毕生精力用在了水稻育种事业上,让中国粮食产量大大增加,甚至还为解决全球粮食短缺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
我们从以前的吃不饱,到现在的能吃饱、吃好,离不开袁隆平院士的贡献。种植了袁老的杂交水稻后,村里的水稻产量确实提升了很多,这是农民最直观的感受。
而由此产生的记忆和感激,也是最为深刻的。正因为如此,去年袁老逝世后,有很多村民自发到长沙阳明山殡仪馆悼念,送袁老最后一程。
新京报:这个图案的走红,给当地带来了什么影响?今后还会继续做稻田艺术吗?
熊志青:其实早在2017年,我们村就制作过稻田艺术图案,但反响远没有眼下的热烈。
今年,袁老肖像图案制成后,很多人在短视频平台上看到,纷纷留言说觉得很亲切;也有不少游客慕名而来,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我们当地的乡村旅游发展。
这次稻田艺术的成功,也是粮食种植“稻+稻+油”模式得到充分利用的结果。每年冬季,我们还会种植冬油菜,第二年春天油菜花开,“满目金黄香百里”的花海景象,也吸引着数以十万计的游客前来赏花打卡。
新京报记者 慕宏举 实习生 王蕊
校对 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