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网 | 微博 | 客户端 | 旧版博客
收藏本站

羿耿庵:小楷法魏晋

羿耿庵 最后编辑于 2022-07-27 09:28:34
2535 2 2

学书取法要高。古贤有“楷法晋唐”之说,也就是说学小楷要学魏晋的,学大楷要学唐人的。魏晋书家皆以小楷见长,其中最具特色的是被尊为“楷书鼻祖”的锺繇。锺繇,字元常,擅长隶、楷、行等多种书体,尤精小楷。传世的锺,繇小楷作品主要有《宣示表》《还示表》《荐季直表》《力命表》《墓田丙舍帖》和《贺捷表》等。《宣和书谱》评价锺繇小楷:“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书圣王羲之,尤其是明清诸家,如王宠、祝允明、傅山、王铎、黄道周、徐渭等都曾潜心研习过锺繇书法。

我在多年的学书过程中,遵循前贤“篆隶学秦汉,楷行学晋唐”的原则,在着重于秦篆汉隶研习的同时,也对魏晋及唐人的楷书花过较深的功夫。尤其对魏晋钟繇的小楷颇感兴趣,曾经反复临习了巜贺捷表》、巜宣示表》等帖,下面我谈谈学习小楷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是锺繇生活的那个时代楷书刚刚形成,还不规范,用笔、结体都相对自由,夹杂有许多隶书、行书的成分。因此,初学小楷宜先从结体平整、笔法规范的唐人楷书入手。我是先从唐代的褚遂良楷书入手的。唐代楷书笔法精到、结构平整,易于初学。待掌握了楷书的基本功之后,再临习高古的锺繇小楷会有更好的效果;如果直接临摹锺繇小楷,则难以理解和掌握钟繇小楷的特性。              二是锺繇小楷在结体上字形微扁、重心偏低,同时突出横势,强调横画和撇捺向左右伸展,横画既柔且刚,大小因字立形。在章法上,将隶书中奉为规律的“纵成行,横有列”,变成“纵有行,横无列”,上一字与下一字之间因势生形、因形生姿,在纵向上显得格外茂密,行间疏朗,全篇避免了“平直相似,上下方整,前后齐平”。           三是锺繇小楷在用笔上多采用顺锋入笔,收笔略带隶意,这样更能表现其清劲瘦挺的线条和率意古朴的风神。锺繇小楷把横画和竖画写得筋骨健壮,纵横有势,有长有短、粗细不一,俯仰向背、曲直斜正,有方有圆,变化多端。需要注意的是:写横画时,没有所谓的“藏锋入笔”,先尖锋轻轻入纸,然后重顿后向右徐徐行笔,至收笔时稍用力向右略顿挫—下收笔;写竖画时,尖锋直接入纸后迅速向右作一横落点,调锋向下行笔,至收笔时略停顿后自然提笔;捺的写法丰富多样,一波三折,起笔时笔锋轻入纸,然后向右下由轻而重快速行笔,至收笔处稍顿后向右出锋;右弯钩呈浮鹅状,隶意十足。此外,锺繇小楷大都虽为刻帖,但笔势异常灵动,融入了行书的笔意,点画之间的呼应特别明显,我们在临帖时要时时体会。

四是锺繇小楷特点是“古”“活”,这也是写小楷的最高境界。要写出“古”意,字体必须往上靠,点画结体尽量带些隶书意味。锺繇的小楷,间夹了隶书的笔法与结体,使楷书质朴而显古意。“活”即自然,锺繇小楷避免了一些规律化的书写,结体不刻意追求规整,一任自然。                               五是学写小楷,也要了解小楷与大楷之间的关系。小楷与大楷迥然不同,不能互视为放大或缩小。大楷本身易于恣肆纵放,若过分纵放,则会流于轻率松散,故大楷宜放中有敛;而小楷因其字形小,本身收敛,若一味收敛则形拘笔滞,所以小楷以结字为首要,宜敛中有放,临写时要仔细斟酌,在宏观上要能把控。此外,初学楷书先学写大楷,以后再学小楷就容易多了;若先从小楷入手,则以后不容易学写大楷。八是临写小楷时的心境状态十分重要。小楷不同于其它书体或大字的创作,行、草书创作,往往一蹴而就;隶书创作则线条丰富多变;尤其是大字作品,因字数少,用时较短。而楷书创作要求笔法协调,尤其是临创小楷,因字数较多,创作时间较长,通篇字的笔画与结构的风格基本协调,这就要求书写者全神贯注,笔笔到位,字字精准,行行贯气,在极其清静的状态下,将情感融入平和的创作之中,这种心态在创作前需要主动调整。

六是学写小楷宜先专后博。可以先临习巜贺捷表》,在熟练临写此帖的基础上,再可临写锺繇其它风格相近的小楷字帖;切忌在不熟练的情况下,同时临写多种风格的小楷。图为我临写的锺繇小楷《贺捷表》,临写时注重领会帖中的“天然”气息,整幅作品结构因字立形;笔法上,力求线条瘦硬劲挺,尤其是捺画上多显隶意;章法丰富多变、尽量避免平直相似,整体尽可能体现锺繇小楷的质朴自然之美。(羿耿庵/文     )

欢迎点击加关注

收 藏
分 享
表态的人
  • 泉水涓涓
  • 羿耿庵
发送

2条评论

  • 学书取法要高?????‍???‍???‍????
    2022-07-27 12:57:05 0回复
    0
  • 欣赏大作。
    2022-07-27 10:31:39 0回复
    0
  • 5927
    积分
  • 349
    博文
  • 1658
    被赞

个人介绍


未成年人举报专码
苏ICP备15046661号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01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08248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信箱:bbs_cz001@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2  业务联系: 0519-86189488
未成年人举报信箱:a82000682@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