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网 | 微博 | 客户端 | 旧版博客
收藏本站

重新上传我10年前的常州网征文【清凉夏日】2022.7.22

荷边垂柳 最后编辑于 2022-07-22 08:36:38
1608 1 11

重新上传我10年前的常州网征文【清凉夏日】

    何双勤 2022.7.22

今年的夏天特别热。明天“大暑”就要到了,本想写一篇关于“夏日”的小叙文,也懒的敲键盘。况且,老调重弹、司空见惯了也没新意。记得若干年前写过一篇,于是到我的博客文库里找找看,爬了好长楼梯,终于见着了。哟,还是10年前的2012年的哟。哎,时间过的真快啊。重新上传如下----。

 

清凉夏日征文_《我六七十年代度夏的那些事》

荷边垂柳   2012/9/8

 

----发678前言:由于还在上班,加上总有家务事要做,见缝插针稍有空上线来678,也只是走马观花偶尔回个贴啥的,今发上一篇随手写的征文,算是和大家书面形式的聊个天儿。文中不妥之处,恳望大家批评指正。

 

八月,《中国常州网〈一线情缘〉》开展了个【清凉夏日】征文活动,那首《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歌词咋就一下子就涌现到我脑海里啦---:“〈夏日的〉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晚风吹来一阵阵欢乐的歌声,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那时侯、、、。”,如今俺也老啦,也该让我借〈一线情缘版块〉这片阵地上讲讲我过去的事情了哦。

如今度夏的人们再也不会象过去几十年前家家户户在各自屋前架起门板,端出桌子板凳椅子聚在一起吃晚饭、说闲话、讲故事等等了啊。眼下就是居住在老城区或农村原先的老式房子的人们也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偶尔碰个面不得不说几句寒喧话,然后就各自猫进那空调房间去享受清凉了啊。因此要说如今度夏的话题,那是无啥内容可写了啊。一线上好多人都在说过去的事,我也随个大流“怀怀旧”也来“嚼个百趣”吧。

我记得小时侯的(1963年---1978)年,我们是这样“度夏”的。其“消夏避暑”的方式呢,我来略说一二。

首先一到傍晚啊,家家户户就在门口用两张长凳上面放一块门板,那时的门板是可以自由装卸的。一家人把晚饭放在门板上吃的。那是“度夏”的开始。条件好的人家才可见有那种不算太小的小方桌和躺椅的,并且有老人们在小桌子上自由自在地喝个小酒啥的。妈是不允许我们到人家那饭桌跟前去呆上一会的。虽说大人筷子头上会客气的说,娃子张嘴、给你。这门板待晚饭收拾完毕以后就成了我们睡觉的“床”了。我们是小孩,蚊帐也不必挂啦,快黎明即起之时就撤掉回家睡。

其次是我们吃过晚饭后直至天明主要是依赖在室外“乘凉”和基本靠一把芭蕉扇来“取凉”。那芭蕉扇呢,当买回来还是新的时侯,就要在纸张上先刻上空心字贴在扇上然后放到煤油灯的玻璃灯罩上用黑烟熏烤,接着把纸撕去,扇子上就会显示出比如说你家的姓名啊等等的黑色的字样。小时侯我们常说童谣“六月天气热、扇子借不得,若是要来借、等到八月半。”

乘凉时我们小孩通常是听老人们“讲古经”就是东说谅山西说海式的讲些山海经。我记的老人们常说那些《薛仁贵征东》、《纣王妲姬》、〈长矛造反〉〈东洋人来逃难〉等等故事,还不敢在人多时说,生怕被人扣上“四旧”的帽子。

我们呢就似躺似座的在那门板上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似地说那“东头牛来了,西头马来了、、乌龟放屁,弹穿河底”的童谣。有小孩借机在你头上一指,“你才放屁呢”。闹的大家吵嚷起来。我是原汁原味的,不是在楼益华那学来的呀。还有那倒过来说的呢:“满天月亮一颗星,关关夜饭吃大门,只听见外头人咬狗、拉起狗来扔砖头,嗲人看见咯、瞎子看见咯,嗲人听见咯、聋子听见咯,嗲人捉住咯、失(拐脚)捉住咯。我从来不说隔夜话。”

还有呢就是听那些在城里上班的大人们讲南大街、西直街等等那些“戴高帽子游街”的“坏人”们戴的高帽子有多高、脖子上挂的牌子有多大多重等等事。其对象充其量不外乎是“地富反坏右”、“国民党系统内的军警特”、“流氓阿飞”。“走资派”。还有就是“6、22的人民剧场”、“火烧怀德桥下的新华照相馆”、“两派群众扔硫酸瓶、舞长矛大刀”那些时下发生的新鲜事儿。

等到人散去得差不多的时侯,妈妈也会结合大家的传闻等等也来给我们说点道理: “棒头上出孝子、筷(或夸)头上出逆子”,“树枒子么要从小就扳正才能成材”,“从小看看、到大一半”,“小时偷针、长大偷金”,还说了那个古老的故事—“有一个犯了罪的半大小子临砍头前说让他再吃口妈的奶,妈答应了,结果儿子狠劲地用嘴咬下了妈的奶头。儿子是用这种办法在责怪她妈小时侯没好好教导好孩子。如今晚矣!”

再次是靠点燃半干不湿的青草让其形成浓烟来驱赶蚊子。我们是近郊人,兄弟姐妹七人只有一间屋子,夜晚在家里是无论如何睡不着的。到商店里买的那种用木屑掺和着药物用薄纸裹起来的蚊香,平时是舍不得用的,那是要“战备”起来等有客人来或下大雨的热天出不了户外时用的。那种青草堆所散发出来的轻轻裊袅的、连续不断的、四下迷漫的、还有点呛人鼻子味道的烟雾,一直要延续到天亮。这是物美价廉、效果显著的驱蚊好办法。当今如果还要“享用”一下,恐怕要被人冠以“害大家、环保吗?”“你痴鬼啊”之类的非议了呢。当然也没那必要再去“复古”啦。

还有呢其一。是用井水来凉镇食物。特别是晚上剩下的那些粥啊菜啥的,睡觉前把那些饭菜盛大碗里搁在一大脸盆井水里,这是防止吃剩后食物变“馊”的好办法。我记的如果那大麦糊粥泡饭或为数不太多的小菜偶尔变少许“馊”后,我妈会再掺和一点面粉经揉啊捏啊团成一块块饼状,再放到铁锅里去烙成“饼子”来吃,那不就没造成浪费了嘛!

还有呢其二。大热天通常到水塘里去呆上一会,算是“避暑”。但时间不允许太久的,因为要去干点力所能及的农活再加上常有淹死小孩那些毛骨悚然的事灌进耳里,学校里也三番五次不让下水,加上我也胆小,那时没学会游水,如今还是那旱鸭子。21岁当兵,心想要是当海军那可咋过的了关呀,还好当了个大西北戈壁滩上的野战军炮兵,不会玩水的俺,没事。

还有呢其三。遇上暑假期间是要去干点割猪草、割青草之类的简单农活。那时我小学三四年级后每逢暑假期间每天要胯着个篮子去割草然后背到那地址在西门南河沿中段的过去钢挫厂西边那家牛奶厂去卖,开学前把那些卖后攒起来的付钱小票凭证一并去兑换现金,可用来支付些学杂费呢。生产队常有大人预先炒好大麦,然后扁担挑着两只大木质水桶去西仓桥边上的开水炉茶馆店去买开水冲好大麦茶让那些生产队社员“防暑降温”。我妈也常让我去用大碗稍微盛点来喝喝。看起很破旧的自行车后架上放着个大木箱,一块小木板在那木箱旁边“乒乒乒乓乓乓”一边狠劲敲打,一边吆喝“赤豆佬、奶油佬棒冰卖喔!”。最便宜的三分钱一根的赤豆冰棍妈总要买点给我们刹刹馋的噢。

还有呢其四。那就是有点文娱活动之类的事儿。邻村的朱家村打谷场上常有些露天电影在放映的。那大概是集体出了钱免费让我们去观看的。那著名的“三战”片〈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还有那〈奇袭〉、〈英雄儿女〉、〈上甘岭〉、〈柳堡的故事〉,多啦。那些情节、台词、歌曲呀回家路上一路走一路哼,如今还历历在目、余音绕梁呢,一直哼到了如今成了半老不小的花甲老头。文革初期放的电影很多,后来才听说谁谁谁说是那首歌是“资产阶级情调”,那点情节是“为某某某树碑立传”。总之都有些问题,就没有看啦。文革初期,常有那跳忠字舞、唱忠字歌、还有那“天上布满星,月芽亮晶晶,生产队里开大会,诉苦把怨申、、。”之类的文艺轻骑兵似的文艺演出。那种现场感、新鲜感,也伴随着我们度过了些难忘的夏日之夜。

《中国常州网〈一线情缘〉》举办了个【清凉夏日】征文活动,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我心中好似这奔腾的黄浦江、、、。--革命现代京剧中〈海港〉中的一句台词。”咱这些50后小时侯以往那些“度夏”、“消夏”中“乘凉、纳凉、取凉”的那些事儿,逐步被时代发展进步的(70年代末的“三转一响〈老三件〉”、80年代的“新三件”、90年代至今的新NN件。)所取代后渐渐消失。不列举啦,50开外60出头的大伙想必也是很清楚的哦。

   “工具”栏上点击一下,哇塞,2950字了,好歹征文字数只有下限,没有上限。我上小学二年级语文课本上有过一段话“树老根多,人老话多,莫嫌我老汉说话啰嗦。”全文忘了,哪位如果记的出来,敬请留言!//

 

荷边垂柳

2012-09-07

25/1013

纯子

 


收 藏
分 享
表态的人
  • 泉水涓涓
  • 双桂女
  • 月满西楼
  • 嫳屑男子
  • 竹青
  • 陆吾
  • 顺其自然者
  • 张秋生
  • 乐水老人
  • 何伯良
  • 方块糖
发送

1条评论

  • 小辰光乘风凉有点好白相。
    2022-07-22 08:34:37 1回复
    0
  • 7341
    积分
  • 224
    博文
  • 857
    被赞

个人介绍


未成年人举报专码
苏ICP备15046661号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01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08248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信箱:bbs_cz001@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2  业务联系: 0519-86189488
未成年人举报信箱:a82000682@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4